liweizheng197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zheng1978

博文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36)

已有 455 次阅读 2025-4-26 20:35 |个人分类: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7节 虞瓒有隙

关于刘虞的时间、死因,诸多历史记载不同。《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汉纪》等均认为,刘虞死于193年冬季,即居庸关被公孙瓒擒获不久。

但我倾向于认为,刘虞是死于194年6~8月。因为,

第一,公孙瓒在居庸抓获刘虞返回蓟城之后“犹使领州文书”。这个“犹”用得很传神。范晔大概的疑惑是,嗜血狂魔公孙瓒,到底什么时候竟然变得如此仁慈了?明明杀死刘虞就可以控制整个幽州,加大战胜袁绍的砝码,为什么却还留着刘虞?这个时间不会太短。如果是刘虞领了30天的文书就领了盒饭,许多学者必然将之看作一个事件。

第二,公孙瓒胁朝廷使者段训监斩刘虞时,曾提到“时盛暑,竟日不雨”。范晔在《后汉书刘虞传》也提到当时的情况是“旱埶炎盛”。

第三,发生于195年的潞北之战和鲍丘之战中,公孙瓒的东北方向的讨伐军团,是燕国乌桓司马阎柔,带领的刘虞旧部渔阳鲜于辅、鲜于银等,人数是“招诱胡汉数万人”,对手是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结果是“斩丹等四千余级”;西南方向的讨伐军团,是乌桓峭王【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袁绍扣押的刘虞儿子刘和,以及袁绍头号将领麴义,规模是“合兵十万”,对手是公孙瓒本人,结果是【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袁绍放出刘和“借尸还魂”的时机,也必然是刘虞死亡事件已经发生之后的不久,才能有足够大的号召力。很显然,如果193年底刘虞已经死了,袁绍195年才放出刘和,那也不是善于捕捉机会的袁绍了。

那么,我们从头盘点,刘虞究竟是什么原因,对公孙瓒的态度,由厌恶转变为决心置之于死地呢?

(1)有人说,是刘虞爱民如子,而公孙瓒连年打仗,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却又输给了袁绍。(2)又有人说,是刘虞召集公孙瓒开会,公孙瓒总是请假。(3)还有人说,是两个人相互上奏诋毁对方,刘虞说公孙瓒扰民,公孙瓒说刘虞扣粮。(4)二人对乌桓的态度不同,一主张战,一主张和;(5)公孙瓒暗使袁术扣押刘虞爱子刘和,并损失刘虞4000骑兵;(6)公孙瓒表奏191年关东诸将准备立刘虞为帝的事,引起刘虞不满。

其中,事件(5)和事件(6)均发生在191年,存在的必然联系是,议立新帝→刘虞派遣田畴到长安表忠心→汉献帝派刘和走武关→袁术扣押刘和,使刘和写信向刘虞借兵→公孙越协助袁术部孙坚企图夺回阳城被流矢射杀。也就是说,“立帝”不是刘虞执意杀死公孙瓒的直接原因,而是公孙瓒胁迫段训杀死刘虞的最后一根稻草。毕竟,这件事情刘虞已经向长安解释清楚,公孙瓒这时去表奏,有一种煮剩饭的感觉。刘虞儿子被扣、骑兵被骗,是被公孙瓒【固谏止】而不听的情况下造成的,刘虞也不至于因为这件事对公孙瓒起杀心。

至于事件(1)和事件(3),对于大手大脚惯了的刘虞,还不至于因为钱的事做军事冒险。事件(2),则是已经起了杀心,想要鸿门宴式解决问题,只是刘虞攻击公孙瓒的前奏。事件(4),却因前述分析,朝廷中本来就存在鹰派和鸽派的争执,刘虞也不可能去杀死公孙瓒这样的民族英雄。

我认为是这样的逻辑链:第一阶段,189年6月左右,刘虞“上罢诸屯兵,但留公孙瓒”向外族示以“自废武功”之意,成功安抚了外族;第二阶段,191年10月,东光之战后公孙瓒迅速扩军,并抢夺刘虞安抚外族的物资【说不好听点,也许大家感情上接受不了,这是刘虞给乌桓和鲜卑的“贡献”】。但因公孙瓒马上陷入界桥、龙凑、巨马水之战,外族仍然觉得很安全,再说,远征在外,刘虞也逮不着机会,但萌生的杀心,始于东光之战;第三阶段,193年初,赵歧等持节调和袁绍和公孙瓒,公孙瓒回到蓟城,重新对外族构成严重的威胁;第四阶段,乌桓和鲜卑向刘虞施压,要求刘虞解除幽州现存唯一武装——公孙瓒。

在刘虞进攻的前奏,就是【虞所赉赏典当胡夷,瓚数抄夺之,积不能禁……瓚乃筑京于蓟城以备虞。】刘虞的安抚外族之路破灭,朝廷也唯唯诺诺不肯处罚公孙瓒,形成了州中有州的局面,即“筑京于蓟城”。贪婪的“胡夷”,既不敢公开出兵对决公孙瓒,又觊觎刘虞的“赉赏典当”,但从此以后好像得不到以前的实惠了,怎么办?他们当然只能向幽州最高长官刘虞施压。这是刘虞的外患。公孙瓒“州中有州”,架空了刘虞的牧,成为刘虞的眼中钉、肉中刺。不过,花钱就能摆平的事情,在刘虞的眼中,称不上“外患”。关键是,刘虞的钱,花不出去了。

结合后来刘虞正式进攻时的【戒军士曰:“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可以推断,【虞数请瓚,辄称病不应】正是刘虞下决心杀死公孙瓒但又不想动兵戈的一场鸿门宴,但公孙瓒并未上当。

所以,刘虞决心杀死公孙瓒,很可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公孙瓒【数抄夺之】刘虞上交胡夷的【赏典当】。公孙瓒不仅打破了刘虞的绥靖政策,导致外族未来可见的大规模入侵(在刘虞的眼光中是这样),而且向朝廷的上书,又可能危及自己在幽州的地位。上诉汉庭,又“依违而已”。自然引起了刘虞对公孙瓒的杀心。

但这里,需要撇清几点认识:

(1)刘虞不是头脑一热就冲动地进攻,他和后来的曹髦有本质的区别,毕竟,纠集【自率诸屯兵从合十万人】,这样的大规模集结,是需要时间的。另外,【虞乃密谋讨之,以告东曹掾右北平魏攸】这句话,就说明刘虞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因此,刘虞只是军事能力欠佳,但并非完完全全的诚心坦荡之人。

(2)刘虞也并非象他嘴上说的,爱惜民房,只抓公孙瓒。魏攸劝解的言辞是【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瓚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只有简单的记载,【虞乃止】。但随后就是在魏攸死后的150°转弯,【顷之攸卒,而积忿不已】。魏攸为什么会死?为什么是“顷之”?为什么刘虞【积忿不已】之前是轻描淡写的【乃止】?这说明,魏攸的话,并未说到刘虞的心坎里。——恰恰相反,在刘虞的眼中,魏攸是必须死的,因为,他听到了不该听的话,极有可能会去公孙瓒处告密!

(3)有人说,把魏攸的“卒”归结到刘虞,是不是一种牵强附会?因为,在刘虞出征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将行,从事代郡程绪免胄而前曰:“公孙瓚虽有过恶,而罪名未正。明公不先告晓使得改行,而兵起萧墙,非国之利。加胜败难保,不如驻兵,以武临之,瓚必悔祸谢罪,所谓不战而服人者也。”虞以程绪临事沮议,遂斩之以徇。】。程绪就是这样被刘虞一咬牙杀了的!历史学家刻意加上的【免胄】,已经是很正规的礼节。讲的道理,也重在“师出有名”和“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但稍微露出退缩倾向、有可能告密的人,刘虞就把他杀了。你能说,魏攸的死和刘虞一点关系也没有?刘虞之所以要处死这两个人,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战胜公孙瓒必须靠偷袭,正面硬刚根本就不是对手。另外,他也深知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在举兵大事的面前,是容不得妇人之仁的。“东曹掾右北平魏攸”和“从事代郡程绪”这些官员的命,还不如几间空房子?

(4)当今的人,认为刘虞在幽州“恩信素著”。但是,这不等价于他治理有方、百姓拥护。只能说,他深得乌桓和鲜卑的信赖,间接为幽州减少了不少流血冲突事件。在讨伐公孙瓒时,刘虞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是“恩信素著”,同样的,公孙瓒作为主战派,很显然也是刘备、赵云等许多人拥护的对象。有许多人,是宁肯冒着风险去向公孙瓒告密的。最终,虽然刘虞杀了魏攸、程绪,却又没有挡住“州从事公孙纪”的告密。

但公孙瓒在193年年底,完完全全想不到刘虞居然要先发制人,【瓚时部曲放散在外,仓卒自惧不免,乃掘东城欲走】。这就说明,公孙瓒就是再杀戮成性,也只是诉诸朝廷,断然不敢想到有朝一日会对刘虞动手的。两个人既然“二奏交驰,互相非毁”,就说明公孙瓒在心里认为,自己是问心无愧的。否则,和一个宗正对簿公堂,让朝廷辨明是非,这岂非找死?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公孙瓒数百人击溃刘虞10万大军,刘虞【与官属北奔居庸县】,公孙瓒又三日攻克居庸县,生擒刘虞。从这件事看来,刘虞视为背后靠山的,就是乌桓。191年初,被劝立帝时,刘虞也是杀了袁绍的使者,想要远走塞外。

那么,公孙瓒又为什么要杀刘虞呢?

其实,这应当是朝廷的意思。刘虞领了半年之久的“州文书”,极有可能是公孙瓒“挟州牧以安外族”的一种策略。掌握着这个军政大员,可以迅速养起东光之战之后扩充的军队,获得称霸北方的资本,公孙瓒怎么舍得杀死刘虞?正如乾隆舍不得杀死和珅一样。因为,同样的事情,公孙瓒完不成,刘虞却能够顺利完成,比如收税。而这,正是公孙瓒迫切需要的。从后来易京楼上公孙瓒说的话来看:他也认为,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

公孙瓒杀刘虞的真正原因,是段训带到幽州封赏刘虞的诏书!

在这份诏书中,公孙瓒虽然也被授予了前将军封易侯的封赏,但是与刘虞的增封邑督六州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级别之上。好不容易休养生息半年,解决了困扰军队难题的粮食问题。加上辽西管子城噩梦般的被困200余日,令公孙瓒不寒而栗。

刘虞【督六州事】什么概念?大汉一共才13州,这相当于整个东部的半边天!

于是,公孙瓒才会向段训说,【诬虞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

这个【督六州事】与【欲称尊号】是有必然联系的。也就是说,公孙瓒警告,如果刘虞受封的诏书执行下去,那么,将会真正形成“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的局面。如果是单纯上奏“欲称尊号”,公孙瓒用得着翻旧账?

我倾向于认为,公孙瓒此时仍然不愿意杀死刘虞,他的根本目的,是要朝廷收回成命,废止刘虞的【督六州事】。段训【斩虞于蓟市】,应当是朝廷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公孙瓒的施压。

当然,也有人理解为,公孙瓒想借刀杀人,所以胁迫了段训。但刘虞这样的财神爷,和汉献帝的身份略相似,留着总是有无穷的利益。但是,必须处于公孙瓒的掌控之下,才是对自己有利的。再说,斩杀牧级朝廷重臣,公孙瓒显然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而且,乌桓和鲜卑的铁饭碗被撤销了,这种愤怒,不是公孙瓒能承担的。

公孙瓒如果胁迫段训杀了刘虞,那么,他的正常反应,就是进一步杀死段训,声称“为刘虞报仇”!否则,受胁迫的段训一旦回到长安说明情况,公孙瓒依然难逃追责。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公孙瓒大摇大摆地【传首京师,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归葬之】,就说明处死刘虞,应当是官方认可的事情,所以公孙瓒才没有任何顾忌。与此同时,【瓚乃上训为幽州刺史】,就恰恰说明,朝廷正是希望段训杀死刘虞的。否则,区区一个使者,居然成为一方刺史,怎么可能?

朝廷发出这份诏书的目的,就是要激怒公孙瓒让他杀死刘虞。因为从朝廷的角度来说,刘虞的存在是一种威胁,毕竟当时刘虞“当为天子”的呼声非常之高,这是汉献帝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所无法超越的,也很容易就会发生谋朝篡位的事情。无论是刘虞如何的辩驳阐明自己没有这种想法的真心,也依然会让朝廷里的掌权者们如坐针毡。

但是朝廷却并不能直接赐死刘虞,因为刘虞的宗室身份非常的敏感,搞不好就会出现宗室内斗的舆论风潮,对朝廷里汉献帝的地位同样会产生威胁,或者会出现一更为不利,更为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以这种名义上封赏刘虞的掩人耳目,实际上却是要激怒公孙瓒,以达到杀死刘虞目的的诏书的形式,让公孙瓒来背上这个“害贤”的罪名,对于朝廷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那么,这究竟是李傕郭汜的意思?贾诩的意思?还是汉献帝的意思?我倾向于认为,这是贾诩的建议、汉献帝亲自认可的态度。因为,汉献帝已经长大,而且绝非刘禅那样的甩手掌柜,他可并不想满足衣食无忧。一旦有机会,仍然想要获得真正的执政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83550.html

上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35)
下一篇: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37)
收藏 IP: 39.162.11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