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枭雄沉浮
第17节 郿坞之谜
问题(1):董卓为什么要离开长安那么远去“别筑郿坞”?
问题(2):“屯积二十年粮食”什么意思?当时没有磷化物熏蒸剂,经常打仗、视粮草为生命线的董卓,会不明白每年是要将陈粮与老百姓等重交换、向老百姓贷出陈粮、以及向老百姓征收新粮存入的?
问题(3):貂蝉到底什么来头?
问题(4):这个谋划的人数不多,但执行过程中需要回避的人却很多:董晃、董璜、董卓母亲、董卓的其他妾、李儒、吕布、吕布的妻妾……貂蝉演技再高,如入无人之境似的在宫中执行,难度有多大?
问题(5):多次向董卓示警的人,包括童谣传说者、布匹悬挂者、“车折轮,马断辔”的执行者。是怎么回事?
(1)郿坞的建设规模?
据《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后卓败,坞毁。
按东汉度量,折算出的城墙高度和厚度在14.95m~16.625 m。
然而,2011年考古队在陕西眉县发现柳巷小城遗址,正方形,边长160 m,四角和四边各向外突出一个20 m的方形建筑,可能是角楼、敌台一类。鸟瞰图就象一只乌龟。不过,它的城墙高2 m,宽7 m。比后汉书记载的城墙宽度窄了一半!
为了形象地让大家了解这个尺度,举例:国际足联标准场地是100~110 m(L)×64~75m (W)。想象一下,郿坞相当于3-5个足球场。
郿坞正门外边,是宽8 m×深3m的护城河。护城河的原始功能不是防卫,是古代为了使堆砌城墙的砖块绝对地水平,首先挖一条河,每修建一段时间,就放水加深这个水位,重新向上砌墙。这就是连通器原理,也就是金字塔修建的秘密,不需要一件件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往“外星人”上靠,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因为普天之下,没有比“水”更平的东西了。
城墙建完成后,本来这些水沟要填平的。后来发现其衍生功能,包括防御、水运、生活排污甚至养鱼等。
从博物馆出土的“榭”来看,每个城墙四角的角楼配备弓弩手6-8人。这个角楼(10 m)高于墙体(2 m)很多,登高才能望远。城正门两侧的“榭”尤其高大,其他两个角楼要小一些。在正方城的各个边正中央,也建立了【暂时称为“边楼”】的防卫结构。
这样,包括边和角在内,共8个角楼状的防卫设施,一个角楼400平米的面积。
城墙的宽度,不论是后汉书的14-16 m,还是遗址出土的7 m,不是为了防止敌人用冲车把城墙穿透,而是相当于一条mini版的“环坞高速公路”,是八方之榭的士兵们相互配合的转运通道。墙上两侧有“护心栏”,内外护心栏的中央,就是道路。
这就纠正了有人把“郿坞”称为“三国第一要塞”“董卓故意加厚城墙为了保命”的错误看法,其实当时哪个城都是这样建设的啊!你可以把城门视为胞间连丝或者昆虫的卵孔,是最脆弱的部位,不管城墙厚7 m还是14 m,没有攻城的敌人会傻傻地用冲车攻击城墙而不是城门。攻城的关键在于奇袭,即使冲车象愚公移山一样,早晚会把墙弄透,但咚咚咚的撞击声,城上的士兵怎么会一点感觉都没有?
有人说,郿坞的建设规模比拟长安。是这样吗?长安城城墙厚度和郿坞是一样的,外面护城壕深度和宽度也一样,也大致为方形城,角上、边上也是一共8个楼。除了面积大得多:东城墙长约6000米,南城墙长约7600米,西城墙长约4900米,北城墙长约7200米。也就是说,“与长安城相埒”不是指的建筑面积,而是城墙方面。
即,郿坞是非常普通的要塞,和普通民居唯一差别就是,这的确是按军用规格建设的。
(2)郿坞是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的?
从时间线上分析,董卓是公元191年4月(阴历),率领从洛阳退守的部队进的长安大门。如果这个时间是阴历,那么可能在公元191年5月左右进入的长安。而宫廷政变发生的日期,据考证是在公元192年5月22日。也就是,郿坞的建设,很显然要远远短于1年。
因为,这个建设时间必须掐掉两头:
a.董卓对家族大肆封赏后,官位由“太师”进封为“相国”,然后才征用民夫建设郿坞。这个封赏,有一个酝酿过程。因此,郿坞建设最早始于公元191年6月份;
b.董卓或半月一次,或1月一次,来到250里外的长安上班。再加上不管是三国演义上说的有20年还是后汉书上说的30年粮食储备,统统说明郿坞已经进入了正常运作状态,不是一个烂尾工程。结合191年10月1日,司空张温被杀事件(又一说张温当时不是司空而是“卫尉”)来分析,郿坞至少在191年9月已经建设完毕(不是后汉书说的192年)。
c.按最保守估计,公元191年6月开始建设,公元191年9月已经完善运作的郿坞,是如何总结出“董卓或半月1次,或1月1次,来到250里外的长安上班”这个统计规律?这只有短短3个月的时间统计区间!另外,古代运输工具是马,董卓上班送行队伍又不能每个人配一批赤兔。即使配的是赤兔马,在当时的路况下也必须禁止太快,毕竟董卓乘坐的“竿摩车”有可能被快速运动的马匹拉翻。
那么,如果董卓半个月或1个月来一次长安的话,就意味着他在朝政上颐指气使的代价是颠沛流离之苦,没有重大朝政事件发生,董卓懒得上朝,宁愿待在美女如云的郿坞里,把监视汉献帝的人物交给董璜等就可以了。
可是,3个月短短建设期内,却按书中写的征用了25万人去建设!排除三国演义夸张的成分,和秦皇的阿房宫不能比的话,征集的劳动力也不会少。
果然符合董卓的豪爽性格!一次性大批量征用民夫,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我也不管你材料有没有,限三个月建设完毕!和张飞的“白衣白甲”筹措事件倒是非常相像。
(3)郿坞为什么建设在陕西眉县?
这不是董卓享受的场所,而是地理位置决定了郿坞的功能,是防止来自汉中的斜谷道偷袭的。“五蜀道”从东到西是这样的,通过子午谷偷袭长安,通过斜谷偷袭眉县,通过傥骆道偷袭周至,通过散关道偷袭陈仓(宝鸡),通过最宽阔的祁山道,可以进入凉州的天水等等。最东边的武关,是通往南阳的,那就不叫“蜀道”了。在关中,长安-眉县-周至(次要)-陈仓-祁山堡,都是关键驻防点,是蜀道的出口。其中,子午谷的道路决定了只可能是小规模偷袭,即使放进来,长安的基础设施也足以应对。陈仓有点远,即使偷袭进来,长安政权也会很快知道。只有郿县,斜谷道及其分支萁谷道的栈道相对较宽(仅次于祁山道),离长安又最近,是危险的关口。
所以,董卓就在眉县建设郿坞了。
这不是董卓占地建设,这里本来就是董卓的封地。早在189年宫廷政变之前,这里就是董卓的封地了。
(4)“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是怎么回事?
三国时代,全国700-800万人,而今已经14亿了。你把现在的眉县,按人口比例缩小一下,再缩小一下,再缩小一下……缩小到原来的1/200。
天!董卓建设的哪里是私家大院?他建设的就是自己封地的城墙!
三国演义上说的“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这800人其实就是当时郿县的所有老百姓人数了,他们本来就是生活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家属都住在内”?废话!董卓的封地,董卓的防区,所有老百姓都在郿坞住,把董卓家属赶出去,怎么现实?
不是董卓要征集那么多人建设自己的私宅,而是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这些建筑工人是自愿为保卫家乡做贡献的!征用25万人的建设力量有点扯!但郿坞防御工事是当时郿城封地的老百姓全民参与的事情。
不是董卓要储备20年到30年的粮食,他除了军粮用的、以备羌胡侵略之外,是用来筑城用的。大量的粮食是作为粘合剂材料,用于菱纹条形砖的加固,砖的外面是保护性的夯土层。北京一些地方的古城墙用的是糯米粘合剂。——在陕西,糯米的获得当然不如“谷物”方便,这也就是史书记载出现矛盾的原因了:后汉书说是谷物,三国志等又说是粮食。
至于“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纯粹就是董卓的个人财产,并不是到了陕西之后才从民间掠夺的,当然这些财产一部分也是要用来犒赏将士的,相当于军费总库。
(6)王允、吕布政变为什么会成功?
董卓最终为什么被杀了呢?是由于在郿坞中奢侈的生活吗?是因为胡乱封赏自己的家族吗?都不是!
是因为董卓这个汉朝三杰之一,和后来在邺郡的汉朝三杰之一的曹操相比,还是不够狠!
因为他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封地里合法建筑,老老实实地将面积和长安相比按比例缩小(1/1650的面积),老老实实半月一次长途跋涉250里去长安上班,但是却没有把王允、吕布等一大批可能产生哗变的官员的家属都“接”到郿坞里居住。
后来的曹魏有五都:洛阳、许昌、亳州、长安、临漳(即河北邺郡)。而神秘的邺郡这个陪都,就是用来让各地方面军司令的家属居住的。
呵呵,曹操这里待遇挺好吧?
其实这都是人质!无论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叛变一下试试?
因此,董卓没有有效地监管一些敌对官员的家属,这就是本次宫廷政变的根本条件——王允和吕布是可以在王允的私宅里喝着小酒,谈论一些事情的。
另外,也说明了董卓并非专权到在西部的半边天一个人说了算的地步。王允的私宅也很大,家里也有钓鱼池、小亭子……一系列非常高雅、非常华美、非常靓丽的小建筑,而且还是在长安城中。不用说,皇甫嵩、吕布的私宅建设的也不错。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董卓望着曹操的邺郡,也只有望洋兴叹!他还达不到把这些人的家属统统弄到郿坞的地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为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6865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