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枭雄沉浮
第13节 崛起之路——袁术
袁术在历史上一贯被扣上“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帽子。这句话的前半句,或许是正确的,后一句却也是事实。
但是,横征暴敛,却不是袁术在群雄争霸中失败出局的原因,而恰恰是袁术之所以能崛起成为超强诸侯的原因。
190年1月,后将军袁术的状况是岌岌可危的。
首先,人马少。袁绍是最先离开帝都洛阳的。袁绍的离开,给袁术后来的离开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这是因为,袁绍的离开已经让董卓提高了警惕,想重走袁绍的逃离之路更加不容易。另外,袁术的军衔(货真价实的后将军)比袁绍(“自号”车骑)高,更容易引起董卓的警觉。因此,袁术驻军平顶山鲁阳时,只有1000-2000的虎贲卫队从洛阳带了出来。
其次,驻军位置最危险。在洛阳的南线,当时只有袁术(孙坚是190年12月才一路吞并着沿线的盟友王睿、张咨,可能还吞并了孔柚,与袁术会师于鲁阳的)。董卓的湟中义从、羌胡义从等精锐军团要从洛阳进攻鲁阳,不需渡黄河天险,陆路距离也最近(260里)。而东方的酸枣联军多达7路诸侯并肩作战,距离也最远(410里)。北线的袁绍、王匡军团,则与洛阳隔着黄河,只要守好孟津、小平津、河阳津等关键要地,并不算十分危险(267里)。
再次,袁术的开销大。前文述及,孙坚吞并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的军队之后,兵力至少达到了6万人,这些一线作战部队,很显然吃喝拉撒都是需要袁术出钱的。再加上同奸狡无匹的孙坚这样的人打交道,很显然比袁绍之于临漳的韩馥要艰难得多,一来韩馥掌控的是百万人的冀州粮食核心生产区,二来韩馥又是袁门故吏。而酸枣联军大概率是AA制。袁术的南阳郡,名义上却受新官上任的刘表的节制。如果袁术不去“横征暴敛”,你告诉我他拿什么资本去督促孙坚这样奸狡无匹的人在前线为袁门拼命?单凭一张巧嘴吗?因此,三国演义上写道,孙坚不断到袁术处催粮,而酸枣联军则是最后才因粮食短缺才发生了兖州刺史刘岱兼并乔瑁的事件。
第四,袁术周边的敌人最为凶恶。
所谓的凶恶,看你怎么理解。在乱世,往往凶恶的人,也就是作战能力强、军事素质高的人。
在函谷关以东,很显然最凶恶的,就是孙坚和公孙瓒两个。
袁绍的北方有幽州的公孙瓒,但公孙瓒能调多少兵要看刘虞的脸色,公孙瓒的征伐方向却要听取刘虞的意见。公孙瓒攻击鲜卑时,就遭到刘虞的强力压制,认为对于北方少数民族需要安抚,而不是镇压。青州黄巾进犯幽州时火烧眉毛、真正威胁到刘虞的统治了,刘虞才给公孙瓒2万步骑去镇压(东光之战)。
而孙坚呢?已经把老根据地长沙给丢了,一路不顾后路地进攻洛阳,整支军队都是他的类似于私家军。
再加上袁绍手下有个强人麴义(演义上被赵云一枪秒掉的麴义,其实军事素质比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高览、青年张郃都要强得多,和后来吕布手下的高顺,基本在同一段位。一个是“先登营”,一个是“陷阵营”,麴义和高顺都能够独创以少胜多的阵法),而袁术无论个人军事素质,还是手下的将领(此时的张勋在历史上还未见记录,至于貌似袁术手下第一大将的纪灵,大家看演义看个热闹就行了),显然不如袁绍。直到孙坚死后,孙坚17岁的儿子孙策加入袁术,袁术才算有了真正可以四处征伐的大将之才。
最后,董卓诛杀留守帝都的袁氏宗族之后,已经把袁术磨平到了比刘备并不强的出身水平上。
你想,东方的袁门故吏凭什么要资助袁家呢?还不是因为袁逢和袁隗当时还活着有机会凭着这些有身份的人在朝中为他们美言几句?
那么,190年5月之后,袁绍和袁术就只有凭着个人本事,才能号召人马加入了。很显然袁绍和袁术的处境,比曹操、刘备更糟糕。
就如同一个1000万的大款,突然炒股赔了990万,要说服别人借给他一些钱去炒股翻本,比原本就只有10万元,但是没有炒股、不赚不赔的人那里去借钱,要困难得多一样。
与此类似的是,当曹操刚到陈留起兵时,张邈、卫兹慷慨解囊,因为曹家也是大户,他们看到了希望。而荥阳-汴水之战之后,曹操被徐荣痛击遭到惨败,就只好到更远的扬州征兵了,张邈就是再慷慨,也不至于一拨又一拨人交给曹操往荥阳徐荣军团的虎口里塞吧?
而很显然在整个浩浩荡荡的讨董队伍中,南线军的战绩最为辉煌。不得不说,“横征暴敛”,意味着袁术为了能击败董卓,已经咬着牙下血本了!只不过这种战争的决心,如果反映在南阳郡的老百姓身上,则表现为“横征暴敛”。我想,任何一股势力要想就地做大,靠得都是这个。钱粮兵马四要素都没有,还打什么仗呢?
但是,在历史上,人们却没有对庞统劝导刘备进攻刘璋的成都,有任何不良看法。庞统劝导的言辞如下:“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
如果袁术为了打败董卓,为了集聚钱粮兵马等战争资源而“横征暴敛”,打败董卓、局势稳定之后,再对南阳老百姓“报之以义”,有何不可?何况,此时的袁术,本来打得旗号就是讨伐董卓、报效国家,从“阳”的一面讲,也比刘备夺取同宗的刘璋,要名正言顺得多。而从执政局势来看,刘备当时212年已经有了荆州根据地,而袁术在190年则处于南阳郡一个小小的根据地,袁术的横征暴敛,是不是更情有可原了呢?
袁术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崛起了。
他的崛起,我们已经提到了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和堂兄袁绍的外仇内亲,另一个就是上述的“横征暴敛”。
有了钱,有了粮,袁术的兵,也就多了起来。我们来看看袁术军团的人马构成。
(一)虎贲卫队。这部分人有1000-2000人,属于作战能力勇悍的府兵,尽管战斗力不能和并、凉骁骑以及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相比,但忠诚度和步兵素质还说得过去。
(二)幽州刘虞的“赞助”。历史记载的是,190年4月董卓刚刚迁都长安不久,汉献帝就想要回到被一把火烧了的旧都洛阳。汉献帝委托刘虞在长安的儿子刘和,悄悄从武关(长安-三门峡-南阳的一个关口)走脱。刘和到了袁术处,袁术感到这是个围点打援的好机会,就把刘和软禁起来了。但是,当时势力弱小的袁术,根本不敢与任何诸侯撕破脸,他提出的理由是,自己也有将汉献帝迎接到洛阳的强烈愿望,但是兵力太少,怕一旦事情不成伤及皇帝的安危。问刘虞的幽州能否出一些人马,自己再派1000多人,共同打进武关把皇帝接回来?
于是,袁术就让刘和写信给他的父亲——幽州牧刘虞。刘虞想也不想,急忙派4000兵力来到南阳,找袁术与刘和。
派兵之前,公孙瓒便警告刘虞“术有异志”,但刘虞可谓三国第一大傻帽了,根本就不听劝告。
于是。刘虞的4000人被袁术收入囊中。不过,这些兵力虽然人最多,战斗力却可能是最差的。
(三)公孙瓒的“赞助”。特别注意,公孙瓒与袁术是一样狡猾的,可不要以为他们是盟友,公孙瓒就给袁术送人马来了。这是因为,刘虞兵力派走之后,公孙瓒害怕自己对刘虞的警告传进袁术的耳朵,就急忙派其弟弟公孙越到南阳。在公孙越尚未完成使命返回公孙瓒处时,孙坚和周喁豫州战争打响。袁术本来就和袁绍在唱双簧戏,优先牺牲的选项,当然不会是自己的铁杆虎贲,也不会是已经吞并的刘虞军团。于是,就派公孙越去帮助孙坚,讨伐周喁。公孙越被周喁军团射杀之后,他的1000人隔着名义上为袁术“仇敌”的袁绍,回不到幽州了,很自然地,这些人就又被袁术收入囊中。
可令人惊讶的是,被榨干了油水的刘和,被袁术放走之后,要过袁绍的地盘,又被袁绍扣留了,想再来一次“围点打援”,再一次骗一骗大傻帽刘虞的军队。但刘虞此前为了营救皇帝,派了4000兵力;但为了自己的亲儿子,就没有那么慷慨了。
(四)孙坚的赞助。当前期最强军事高手董卓和孙坚(另外两个高手是皇甫嵩、公孙瓒)在洛阳以南的大谷关、毕圭苑、梁东等地死磕的时候,袁术手下的谋士“或”便敏锐地观察着局势,认为孙坚如果控制了洛阳,是“除狼而得虎也!”想从军粮上拿捏一下孙坚,不让他的军力膨胀太快。
但一向胆大的孙坚,居然孤身犯险,到袁术处催粮。
191年3-4月董卓从洛阳撤走之后(迁都是190年3月底),袁术就不得不亲自面对芒刺般的孙坚了。
袁术给孙坚画了两个大饼:(1)豫州刺史的官职;(2)刘表的地盘。好像表露出了最诚挚的诚意。
其实,聪明的袁术,实施了最厉害的、货真价实的“驱虎吞狼”之计,那就是力图使孙坚与刘表死磕,消除自己背后的芒刺,同时又尽量不得罪人。
孙坚于岘山战死之后,孙静便带着孙坚的大量兵马(估计扣除战死、逃兵的人员之后,还剩3万人左右),投靠到袁术的麾下。这批人,数量最大,作战能力最强,但忠诚度最低,袁术真正需要认真消化的,就是这批人。人心不足蛇吞象,刘虞和公孙越残部,可以顺利吸收消化,孙坚的残部可就不那么容易消化了。
作为被历史定性为汉末第一反派的袁术,诸多史料也随着后来袁术的覆灭,被焚烧、被修改、被掩盖,但我相信,一个能称帝的人,不可能是愚蠢的碌碌无为之辈。
注1:三国演义上写的孙策在岘山战后夺回“父尸”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孙坚死后,二把手就是孙静,此时17岁的孙策,很可能在他的外婆的老家丹阳,聚集豪杰天天娱乐,拉拢人才。孙坚死后,应当是孙静与刘表交涉,陈述利害关系,交还孙坚尸身,于193年袁术北上兖州又南下到了寿春之后,孙坚才被安葬的。194-195年,孙策为了从袁术处要回孙坚的江东嫡系旧部1000多人,到袁术的手下任职。
注2:孙坚的死亡时间,存在191年、192年、193年3种说法。各有正史记载,这件事,我们随后再讨论。
注3:孙坚并非象《三国演义》上蒯越说的“跨江涉湖”而来,也并不是与拦截玉玺的刘表发生了争执之后回到江东,次年过来复仇。真实的情况是,孙坚的作战路线大致是鲁山——方城——宛城(南阳)——新野——樊城——襄阳(未入城,在城北的岘山战死)。他跨江,跨的不是长江,而是汉水;他没有“涉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为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2267-146828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