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十七):纺织
2025-1-17 14:50
阅读:800

新石器时代,随着制陶业的兴起,也带动了纺织和缝纫等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不论是原料的纺织技术,还是成品布的编织和贸易,都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而且应用了标准化的理念,体现了标准化的实践。

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为葛和麻,后来才有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生产丝织物的国家,并且在长时间中是唯一的国家。丝纺织从来是中国独步于世界的手工业。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纺织品,丝缕均匀,纵面光洁,反映了当时纺织技术的高度水平。其中一件素丝织物“薄如蝉翼”,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轻、最薄的服装珍品。这样的丝,如果在工艺、设备、操作方法等方面没有较高的水平,没有严格的生产管理规范,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

锦是染丝而织成具有文彩的丝织品,在3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例如锦衣(《终南》)、衣锦(《风》、《硕人》等)。中国古代没有棉花,棉花是从国外传过来的。

 image.png

素丝织物

 

纺织的过程,首先要把纺织原料纺成线,然后再将线织成布,所以纺织技术既包括纺线技术,也包括织布技术。纺织工具从纺轮,发展为纺锤,然后再到纺车。

人们剥取葛或麻的纤维,先用纺轮捻成细线。从材质上来看,纺轮可分为陶制、石制和骨制三种。新石器时期的一大标志即制陶业的产生,在江西万年洞遗址已发现人工烧制陶片的存在,距今约一万年。自此以后人类通过实践与摸索,认识到黏土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经火烧后形成需要的各种陶制工具,陶制纺轮便由此产生。石制纺轮则延续旧石器时期的石质工具传统,但是新石器时期古人已掌握磨制石器技术,因此可以在石片中间穿孔,这样石制纺轮便制造完成。骨质纺轮与石质纺轮制造方法相似,且因为兽骨较软更易加工,使用更加普遍。

早期的纺轮形状不太统一,有扁圆形、鼓形、算珠形、梯形等多种,直径一般五六厘米,重量在50-150克之间。不同地区对纺织材料则有所不同,北方地区以毛、纺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蚕丝、葛等为主,由于原材料来源广泛,这些纤维的粗细接不相同,所以对工具的要求不甚严格,大体上来看只要横截面呈圆形,即可以达到使用要求。

随着纺织技术不断发展,纺织原材料趋近于使用同一种纤维,且对纤维细度要求逐渐提高。所以,此时纺轮且均呈扁圆形,逐渐向轻薄、侧面呈偏平状或梭子状的方向发展。纺轮的出现表明先民们的衣着发生了重大变化,纺织物取代了兽皮树皮,这是文明曙光出现的标志之一。

  image.png

陶纺轮

纺轮加上锤杆便构成了纺锤,由此可以利用重力及惯性原理进行纺线。这一发明改变了原始手搓成线的制作方式,纺线效率成倍提高,促使纺织机械的产生,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国纺织大国的重要地位。纺锤作为一种标准的实物,沿用数千年,在某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

 image.png

陶纺锤 

大概到了西汉末,发明了单锭纺车,再经不断改进,单锭改为多锭,手摇改为脚踏,纺线的效率大为提高。

在纺棉技术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一位劳动妇女黄道婆。她于元贞年间 (1295-1297 年),自海南岛将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带回家乡。经她推广的轧棉车,效率大为提高。它在旋转方向相反的两轴之间喂入棉花,使之互相挤轧。二人摇轴,一人喂棉,则“籽落于内,棉出于外”。再经过改进,明代出现了“太仓式搅车”,使用它,一人一日可出花三十多斤。松江地区遂发展成全国棉织业的中心。

远古时代,织布技术起初是用“手经指挂”,像结网那种方式来编结织物。织物的纵直线叫“经”,横线叫“纬”。到了汉朝之后,发明了踞织机。再经改进,创造出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这样可以腾出一只手来打筘,或两手轮流投梭,从而使速度大为提高。踏蹑提综是织机发展史上一个实破性的创造。欧洲要到6世纪才出现这种装置,到13世纪才广泛应用。

提花技术是中国古代在织作技术上的重大贡献。要织出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须用提花机,由于还有许多经线如果都用蹑来管理升降是无法操作的,于是就另设一名提花工坐在花楼上,用手操纵提花综束进行控制,上拉一束,下投一梭,“一往一来,匪劳匪疲”(汉·王逸《织妇赋》),两人合作进行织造。

留传至今的元代技术名著《梓人遗制》,堪称是元代纺织机械制造的一部技术标准规范。《梓人遗制》是元代山西万泉人(今万荣县)薛景石(字叔矩)撰写的。他继承前代和当代的木工技术,总结自己积累的实践经验,编撰了此专著。明初被收入《永乐大典》。

 image.png

 

《梓人遗制》的内容包括:华机子(提花机)、立机子(立织机)、小布卧机子(用于织造丝麻织物的木机)、罗机子以及掉座和泛床子(用于穿综、修纬等一类的机具)六项。对这些机具均有总说明和历史沿革评述。同时分别说明其用材和功限等内容。提花机在经过汉唐长时期的发展之后,到了宋代达到定型化、标准化的程度。但中国古代的纺织机大都是平卧式的,很少竖立式的,《梓人遗制》的立机,是现存立机的唯一材料。其中华机子、罗机子、立机子三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以往关于织机的描绘,多属于绘画艺术,不可能画出全部零部件,也从没有注明其规格尺寸,只能起示意的作用。而《梓人遗制》弥补了以往的缺点,不仅有织机零部件及总机尺寸的详细记载和叙述,即“每一器必离析其体而缕数之。分则各有其名,合则共成一器”,而且还有按比例大小绘制的细部构造详图。同时,每一个零部件都文图并茂,既有各部件的分图,又有整机的总图,使人一目了然,按图试制就能制成实用的纺织机。这说明机器的分解组合都是符合标准化原则的。

在古代,布在古代可以作为等价物参与交易,有固定规格。二尺二寸为幅,四丈为匹,二丈为端。一幅中有经线八十根,称为一升,即计算纱支的单位。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按纱支标准的要求,织作各种粗细不同的布:七至九升为粗布;十至十二升为细布;特细之布可达三十升,用于制冕。所以,纱支是布的生产和交易的统一标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692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