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走出洞穴,在长期的果实采集过程中,逐渐认识了一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并且尝试种植能够果腹的粮食。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开始出现了农业革命:大约距今7000年的时候,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开始种植水稻;距今6000年左右,北方黄河流域开始种植“粟”(去壳即为小米);那个时代已经有家养猪、狗、水牛等牲畜。
因为要靠天吃饭,所以最开始农业的发展是在气候温和,雨水丰泽的地域。古代人类经过长期积累的农业劳作经验,逐渐明白庄稼的生长期与一年四季气候轮回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种庄稼的基本规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复苏,适宜播种;夏天,雨水丰沛,温度适宜,生长旺盛;秋天,秋高气爽,稻谷成熟;冬天,天寒地冻,休养生息。
下面以农具的材料和整理土地的方法为例,来说明农业是如何发展的。
商代是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开始,在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占卜农业的就有四五千片之多,由此可见当时农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商代的农业生产以木、石、骨、蚌等材料为主,到了春秋时代,青铜农具较为普遍,而铁质农具则开始出现。
原始农业最早是刀耕火种,后来则是更为进步的翻土耕种的方法。南方种稻,主要采用起土、平田的方法,农具用耜;北方种粟,如果不是撒播的话,主要是点种的方法,农具用耒。耒就是尖木棒,耜则在木柄下装耜冠,一种宽博的平刃铲形农具。耜冠有木制的,也有骨制的。
骨耜
在耒和耜的基础上,周代发明了犁。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有牛拉犁耕地。犁最早被称为条犁,作用是破土开沟。到了西汉,发明了犁壁,由犁铧和犁壁形成的连续弯曲面,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并翻转过去。犁壁的发明是犁在结构上的第一次重大改进,土垡破碎并翻转过去,接触到了阳光和空气,生土就会变成熟土。
铁犁铧、铁犁壁
东汉出现了二牛抬杠式的直辕犁。从此,犁的主体结构已较完备,但缺点是犁架太大,掉头转弯非常不方便。到了唐代,耕犁又出现了一次重大改进。直辕改为曲辕,可以回转自如,且只用一头牛牵引,不仅节省了畜力,而且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唐代的曲辕犁奠定了我国后来长期使用的旧式步犁的基本形制。
不管是耒耜还是犁,农具的材料不断改进,结构不断完善,尽管可能大小不一,但是形状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正是原始而朴素标准化的思维。
人类掌握了种植庄稼最基本的技能,同时把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总结出来,作为族群劳作的方案和基本规则。这种经验的积累也是漫长的、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的规则要被剔除,正确的规则得以保留并不断强化。正确的方法和规则得到了族群的认可,最终在族群社会中获得了权威性,成为种植庄稼过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
古代有关记述农业生产的书籍很多,可说是浩如烟海。其中最主要的,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现存的和散失的,总数共有376种。大体可分成两大类:一是综合性农书,内容以作物栽培、园艺、畜牧和蚕桑为主,有的还包括农具、水利、水产、教荒、农产品加工等;二是专业农书,包括关于天时、耕作的专著,如蚕桑专著、野菜专著、治蝗专著等等。
这些古代农书积累了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农业技术理论。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规范,标志着古代农业标准化的活动成果,以及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论文,是《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指导原则,或称之为农业技术规范,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看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上农》论述当时的重农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一脉相承。在封建社会,重农思想似乎成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标准,为封建统治阶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任地》提供了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土地利用和管理标准。《辨土》提供了农业生产中耕作方法标准。《审时》提供了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标准,介绍了操作及时与不及时对作物各方面的影响,要掌握农时,及时的进行中耕除草。
中国自先秦至清代,最著名、影响力最大、内容最丰富、效果最好的有五大农书:
《汜胜之书》为西汉武帝时期汜胜所写,主要记载和总结了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经验,反映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并把农作物的栽培过程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介绍了“区田法”和“溲种法”,其中“区田法”对不同农作物规定了施用不同数量和不同品种的肥料,“溲种法”对选种的方法,及对种子的发芽、生长、收藏和贮存等方面都有技术要求。
《齐民要术》为北魏孝文帝时期贾思勰所编写,约成书于534年,除“序”和卷首的“杂说”外,共分10卷92篇,约12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业文化宝库中的珍贵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前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在国外也备受赞誉,特别受到日本的重视。
《齐民要术》
《陈旉农书》为南宋陈旉所写,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是现存最早论述江南水稻种植技术的农书,总结了隋唐时期以来长江下游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唐宋时期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水平。
《王祯农书》为元朝王祯所写,成书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共23卷,约30万字。该书综合了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两方面的生产实践,分门别类的记述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状况,以及使用工具、操作方法、技术要求等。最大特点是有附图306幅,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后代农书所记述的农具,大都以此书的“农器图谱”作为标准范本。
《农政全书》为清代徐光启编写,不仅全面系统地整理总结了自先秦以来主要农书的内容,而且还总结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巨著,共60卷计50余万字。该书提炼和概括了许多规范性的条文,不仅记载了种植高产作物和推广良种的方法,还总结了栽培技术。以棉花为例,种植技术为“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杆,稀料肥壅”,高度概括了棉花选种、裁培、管理办法和技术措施,堪称严谨的棉花栽培技术规范。
对于古代农业标准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麦绿波认为,“农业劳动标准化促进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畜牧业和农业各自分离独立,使人类建立了在本地可循环再生的生存方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6906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