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或将出现的新趋势

已有 12005 次阅读 2014-2-5 09:16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工作要点, 2014年高教新趋势

1月25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2014年工作要点较之《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又有了不少新的提法、举措。比较两年工作要点中高等教育部分的新提法、新举措,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或将出现的新趋势。

趋势一: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理顺政府、高校、社会关系。

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管办评分离”目标。并以此作为政府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的重点。同时,以此目标为引领,较为明确地理顺了政府、高新和社会的关系,较为现实地为三者划分了活动边界。在政府方面,“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印发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扩大省级政府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教育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统筹权”。“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减少行政审批,严格控制检查、评比、表彰活动”。在高校方面,“印发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确保放权到位,更多地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探索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在社会方面,“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和教育满意度测评”。最终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这与2013年工作要点中的“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有了明显进步。也预示着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建立新型关系的开始。只是在工作要点中没有提市场作用和市场机制在高校中的作用,略显不足。

趋势二:以章程、规程建设为抓手,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

2013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研究制订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则,明确教授治学的范围和途径。2013年所有试点高校都要制定章程,核准一批高校章程。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应该说,这些工作基本完成。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则明确提出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目标要求。提出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目标。并着重提出以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推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完成章程起草,完善章程核准程序。“指导各地加快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将出台《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推进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可以说,2014年将是中国高校的“章程建设年”。而这其中影响内部治理结构的三大规定是:高校章程、学术委员会规程、职工代表大学规定。希望2014年高校能产生更多的智慧,促进中国特色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趋势三:以“阳光财务”为举措,促进高校财务与审计制度的完善。

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首次提出统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资金。加大教育经费使用监管力度,制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启动实施直属高校财务巡视制度,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确立财会、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合格人员,推动各级学校实行“阳光财务”。阳光财务是高校信息公开的关键部分。目前为止,基本上所有高校都没有向社会完整、完全公布相应财务数据。一方面大学缺钱,一方面大学浪费腐败严重,“阳光财务”或许可以使高校财务与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也会促进大学治理的完善。

趋势四:以规范国际化办学为举措,促进国际化办学新发展。

201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全方位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目标。并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一批境外高水平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研究制订高校赴境外办学的指导意见。2014年则提出“推进教育有序开放”。提出要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作用。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类别、学科结构和地区布局。召开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出台《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高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暂行办法》。修订《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支持国内高水平教育机构走出去办学。可以看出,在举措和战略上没有大的变化,但进一步规范化与制度化了。

趋势五: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促进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化。

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制订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积极推进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开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点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改革试点”。“督促各地落实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方案”。2014年工作要点对此有了进一步的明确目标。教育部将在2014年上半年出台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相关配套实施意见。印发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制度”。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有了出台的时限,只是从目前露出的信息看,突破性的改变并不多。

趋势六:以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首次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是对原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教育部将为此研究制订普通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时对加强体育与美育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足见教育部在人才培养标准上逐步细化、深化和具体化。也体现“立德树人”的中心思路。

趋势七: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2013年对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提法是:“开展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做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4年的提法是“全面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促进高校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由此中国本科教学评估正式转型,由原来的优良分级评估转为只有合格等级的审核评估。这是对教学评估工作认识与实践的一次质的飞跃。评估由此也转入了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建设上来。教育部在2014年将“研究制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趋势八:以学历+技能+素养为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2014年教育部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提出“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相对于2013年的“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有了进一步提升。这也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提升职业教育层次,逐步建立由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硕士、博士相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从今以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得一明确,那就是“学历+技能+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创造条件建立沟通普通高等教育系列和职业教育系列的立交桥。

趋势九:以改革转型为引领,促进高校特色办学。

与2013年“完善学校建设标准体系,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相呼应,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建设目标。提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统筹实施“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特别重要地是提出了“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具体目标。以“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举行”为标志,现在这一目标正在一步步得到落实。地方高校转型成功是中国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此,可能会改观千校一面的境况。

趋势十:以依法治校为前提,促进高校校风学风建设。

相对于2013年的:深化党务、政务、校务公开,全面推进高校“阳光治校”,重点加强科研经费、学术诚信、基建和各种重大项目等监督检查。2014年对校风学风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举措。明确提出了“制订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行为。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严肃查处高校挪用、贪污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同时,对高校信息公开也进一步具体化,包括:高校招生信息公开、高校财务信息公开、高校干部任用、职称评聘、公款出国、公款招待、公车配备等信息公开,等等。可以说,信息公开是群众监督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把权力装进制度笼子里的基本方法。这些举措如得以落实,高校的校风学风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2014年教育部把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或许暗示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不知经过2014年的努力,中国高校能否真正成为对自我发展负责的责任主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764603.html

上一篇:南方科技大学改革试验的停滞与重生
下一篇:管理理性下的大学难有学术自由
收藏 IP: 114.66.7.*| 热度|

15 罗汉江 郭战胜 王涛 刘立 唐常杰 吕喆 蒋永华 孔梅 强涛 刘淼 李伟钢 薛宇 陈冬生 zhangling liuji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