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红
如何研究数学?
2024-12-30 14:45
阅读:407

如何研究数学?

武汉理工大学:刘永红

刘永红20241229.png

刘永红(Yonghong Liu)Pure and New Mathematics in AI,Editorial Board,和《国际应用数学进展》期刊,编委。

PNMA.jpg

国际应用.png

讲起做数学学问来,也有年轻数学家急于求成——望穿秋水般地攻克难题和猜想,其实是本末倒置也。

 

那么,什么是“本”?我认为,研究数学才是“本”。此时此刻,杠精抬杠会说,研究难题和猜想难道不是研究数学?这么抬杠,工地需要你。我不是开玩笑。

 

我们想一想,数学是什么?

 

事实上,数学是从量的侧面去研究和探索客观世界。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是博大精深的,有其独特的普遍性、抽象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要知道,现代数学家们不是停留在难题和猜想上去发展数学了,他们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和研究新事物对数学提出的新的挑战。举一近例:

 

Epoch AI 携手60多位顶尖数学家,这里面就有著名数学家陶哲轩,他们推出了全新的数学基准FrontierMath。然而,这次AI解题的正确率却不到2%,Claude、GPT、Gemini等大模型全部惨败。这意味着AI向人类发起数学挑战!

 

我们再想一想,如何研究数学?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正好是本文的题目。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插播”一下丘成桐在视频采访中的一句话,他说,“我为不错的数学家,与伟大的学者如黎曼相比仍有差距。”

微信图片_20241229232809.png

是的,那为什么黎曼是一个研究数学的伟大的学者?因为他是一个解决问题人,又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他研究并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于是它就成为了猜想,称之为黎曼猜想。用普通老百姓的话来说,万万没想到,一个几何学家给数论学家出了一道难题,这个怪难的难题,不是给像丘成桐博士生出的题,而是给大数学家出的题。事实上,丘成桐看了就逃之夭夭了,因为黎曼猜想大大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好在丘成桐的博士论文选题是自己擅长的几何领域,他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总之,研究数学是根源,解决难题和猜想只是结局中的一种形式,尽管它有重要意义,但形式还多着呢,更为可贵的几种形式是,提出一种理论或方法,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提出难题或猜想等。

 

一旦开始研究数学,就像在数学王国里探险,其实是在找感觉,这样就进入了觉悟阶段,换句话来说,就是创新性思想进入到意识之中,大脑处于放松状态,自然会引发下意识活动,新的“东西”悄然而至。

 

怪不得一夜爆红的数学家张益唐一天天往树林子里跑,他在林间散步,就成为他的创新灵感的源泉了。

 

Cantor是一个研究数学基础的大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人。他说:“数学的本质就在于它的自由。”Cantor研究数学不经历“涅槃重生”,是说不出这一金句来的。它不仅仅是一句名言,更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数学研究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认知和赞美,意味着对于一切东西,自由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精神。

 

年轻数学家研究了半天,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当然要经过同行评议,这就是觉悟阶段之后的验收阶段,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问题是是不是金子,得经得起同行专家严格的验证。

 

值得一提,觉悟期之前还有两个阶段,首先是预备阶段,也就是奠基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要切实将作业、思考题当成重要任务来抓。

 

其次是孕育阶段,要朝着感兴趣的地方使劲,从一个学习者到一个可传授者,来一个华丽转身,成为职业数学家。好比原来只有一桶水,现在要有一江水了,恰似东流入海,乐悠悠。

 

研究数学人,不仅要有思想,而且还要有“程序”。上面讨论了四个阶段,先后次序不能颠倒,要一步一个脚印。算是我的一句忠告。

 

试问,你拥有研究数学的全部软硬工具吗?你知道它们的局限性吗?你熟练掌握了数学的“十八般武艺”(方法和技巧)吗?你了解同行的研究成果吗?你对失败(如果万一)做好了心理准备吗?如果都没问题,那么找到研究数学的切入点应该不成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时候你想解决难题或猜想,也不是不可以,但还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l  一是,你已发表过高水平的论文,说明可向更高目标攀登;

l  二是,你不受外界干扰、诱惑,生活和工作稳定、有保障,能保持很长时间的兴奋状态,身心健康。

 

可以说,顶级数学家个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Erdös是一个不断地解决难题和猜想又不断地制造难题和猜想的神人,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王元、柯召等都成为他最忠实的粉丝。因此,关键所在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研究风格,哪怕是千辛万苦,也是值得的。

 

最值得回味的是,在我国古代,有一位很很很会研究数学的人,与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相提并论,他的名字叫刘徽,中国科技界不骄傲不行,真的是不可多得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永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9678-146661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