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春
中国早期冶金学留美生赵元贞先生学位查考(冶金学博士之说似不成立)
2022-8-14 20:01
阅读:2566

        中国早期冶金学留美生赵元贞先生学位查考(冶金学博士之说似不成立)

                    陈昌春  张保祥

  据《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赵元贞》等文献介绍,赵元贞(1879—1974年),字正卿,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7岁入私熟读书,19岁中秀才。1903年,考入甘肃文科高等学堂,1908年,选送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专业,1913年夏,选派美国公费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柯州高尔登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深造。192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http://www.qingyangwang.com.cn/content/2016-12/09/content_25408.htm)

  有文献称,赵元贞先生是甘肃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也是甘肃第一位留美博士,是近代甘肃学生留学西方的开端。现有文献中,一般认为赵元贞先生为留学美国的冶金学博士,依据可能主要来自《赵元贞自述》。然而,这一说法,似乎不受英文为主的留学与当时的教育类文献的支持。

image.png

image.png

注:摘自《赵元贞自述》。

  如上面所说,现有的赵元贞先生事迹介绍,一般称他“1908年毕业,以全校第一名被选送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专业。1913年夏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被选派美国公费留学“。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胡阳东先生提供的文献,“民国元年(1912年)10月,赵元贞自北京大学预科二类英文一科毕业”(引自《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1918年),第13页)。

79530803981ae7e1c38a4ef192bee33.jpg

  除了赵元贞先生的自述以及其他国内文献的传抄,似乎没有发现任何国外文献支持赵元贞先生拥有博士学位的说法。《赵元贞自述》中,出现“博士”一词的次数,在文章自身而言,相当于是孤证,就是“博士学位”。对于博士论文,自述的口吻有点轻描淡写,用了“最后的论文”,而不是“最后的博士论文”。现有文献中,没有提及赵元贞先生获得过硕士。没有经过硕士阶段,直接获得博士?民国期间,美国教育中这种情况,或许并不多见。

  据《团结报》(北京)(2019.10.12,张鸿俊)的文章介绍:“赵元贞(1879—1974),字正卿,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7岁入私塾读书,19岁中秀才,1903年考入甘肃文科高等学堂(兰州一中前身),1908年毕业,以全校第一名被选送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专业。1913年夏毕业后,以优秀成绩被选派美国公费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柯州高尔登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深造。1921年毕业,撰写《钢铁冶炼中非金属物的观察与测定》论文,获冶金学博士学位。”这篇文章里介绍了赵元贞先生的博士论文,标题可直译为“Observ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in iron and steel smelting”。

  袁同礼先生先生的《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1905-1960 》(留美学生博士论文目录),是目前最权威的留美博士论文目录。但是,这个目录中未出现赵元贞先生及其博士论文的信息。

  全国专门人才调查(矿业)报告中,或许有具体的论文题目与毕业学校,可能是赵元贞先生自己提供的。目前的赵元贞先生留学经历,看来源自他的自述及应当自填的全国专门人才调查(矿业)表,但目前暂时找不到文献支持他的博士学位说法,而且多是不支持的证据。

  从《赵元贞自述》说错王宠佑先生的留学国家、学位、专著名称的三个错误看,他当时是否见过王宠佑先生的著作,都是一个疑问。

  赵元贞先生博士学位的获得时间,现有文献中有1921与1922年两种不同说法。从全美1921年毕业的博士论文名单与题目看,里面的工程、地理、地质、冶金等学科中都没有匹茨堡大学。冶金学仅有的两篇,一篇是哥大的,名字看来是中国作者(COLUMBIA: Sze-Moo Ling,“Refractory material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inary and ternary equilibrium diagrams. ”);一篇是华盛顿大学的。匹茨堡大学1921年全校都没有冶金学博士毕业,1922年赵元贞先生会获得匹茨堡大学冶金学博士吗?目前存在疑问。匹大第一个冶金学博士?根据这份文件,匹茨堡大学当时培养博士的实力与专业非常有限。1921年全校仅有两位博士毕业,1920、1919年都是2位。连续几年,全校仅有两个博士毕业,1921年两篇标明是化学学科。如果冶金学没有博士点,赵元贞先生博士到哪拿博士?

  再看冶金学博士,全美国,除1921年为“2”外,此前几年或是0或是1个。全美1922年的博士学位目录显示,1922年全美“冶金学博士”总数从“2”回落至全美“硕果仅存”,只有一位幸运儿了。在这个意义上,“冶金学”博士学位在彼时的全美应当是含金量极高、极其获得的。据著名刊物《Science》当年的文章介绍,1922年,全美就毕业一个冶金学博士。赵元贞先生,是否会是1922年冶金学博士的全美独得者?a854bfcdda27f9cac46186d5d1f6666.png

image.png

  此外,赵元贞先生自述中提到“主管教授古德尔先生”。既然是主管,应当有协管。或许不是一个导师,而由导师组指导的?我们搜到了古德尔教授的信息:Stephen L. Goodale(Ph.B., E.M., A.M.)。古德尔先生这本1920年的冶金专著,证明他应当是冶金学的权威人物之一。至于是否赵元贞先生的博士导师,仍有待查证。古德尔先生的冶金学术水平,凭这本由他著述、MIT教授编辑的冶金专著就足够证明了。目前不排除赵元贞先生获得博士学位,只是缺少自述外的证明材料。自述胜于无述,但自述不如“史述”。  

微信图.png 

  关于早期的冶金学留学人员,就搜索所知,包括上面提到的Sze-Moo Ling先生与罗为垣先生(美国冶金学博士,毕业于哥大,论文可能是“铅锡分解”类内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昌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0729-135116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