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O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POP

博文

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学与生物学同步统一2

已有 1807 次阅读 2023-3-8 16:16 |个人分类:数理心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3月8日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数理心理学”祝福广大女性科研工作者们节日快乐!

数理心理学中的奠基女性——科学女神专题


编者按

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它是距离“数理心理学”最近的地方,也就必然是“传统心理学”与“数理心理学”冲撞和融合最直接的地方。它是一个新理论体系产生后,科学知识、世俗价值观念体系、学术江湖冲撞与重叠的地方。也必然是新理论发生的地方。


自2022年下半年,“数理心理学”发起“洗心运动”后,开始了新知识体系的辩论,现把这些辩论逐步向大众开放。它的辩论多随笔性质,并一直试图建立在学术问题的本质理解之上。它的主题主要围绕:
(1)心理学能否用几个数学方程实现统一。
(2)心理学的统一路径和实施步骤。
(3)传统心理学的唯象学性质、实验纲领性质。
(4)心理学功能统一和生物学、社会学统一关系。
(5)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的路途:是发展心理主导的学术,还是统一的基础心理的正途。它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与实践case。
现对全网进行开放,使得这些辩论的经验、问题确实使更多的人收益。

——数理心理学

本文继续探讨心理学与生物学同步统一的必然性:


任何科学事件的发生,均具有其背后的方法哲学和数理逻辑。为何“心理学统一”之后,会出现“生物学”的统一?而这个统一形同“心理学的统一”,并不发生在生物学内部,而在其外部?这就需要看到背后的发现逻辑。


心理学的核心工作是“信号的功能”。数理心理学完成的是人的信号功能的统一。即它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因果律”。


它的统一的变量,同时也是“语义”认知量。则“数理心理学”同时兼具向人的信息层发动统一的能力和接口。这是“数理心理学统一的理论贡献”(见数理心理学:脑科学目标与统一,统一方程组部分)。而在语义层次的加工,才是精神加工。这层次的因果律是“归因”,也就是社会因果,这是“数理心理学”兼具向人的“社会因果律”发动统一的能力和接口,即统一 “社会学”。所以,统一生物学、社会学的道路是天然的,也是数理心理学的宿命。


只要抓住关键的发现的知识节点,统一性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形同心理学的统一方程组,生物学的统一方程组的节点也是明显。即通过几个方程,实现生物学的统一,是可以达到的。如下图


image.png


只要把心物、心身在神经层次进行拆解,心理学的S-O/O-R问题立刻就会转换为“生物学问题”。这是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天然连接。而O的问题,也就是现在的“脑科学”问题。把生物学的神经通讯和心物功能连接在一起,就实现了“生物的神经统一”。


生物学的统一的本质,是“信号系统”工作机制的统一。它的功能,是心理学的统一。二者结合,则是“人”的机制的统一。也就是心理学、生物学的同步统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很明了:


(1)神经的统一方程是什么?

(2)生化的统一方程是什么?

(3)神经电化控制的统一方程是什么?

(4)心物、心身的接口的统一方程是什么?


把生物学的人体生理和心身功能连接在一起,就实现了“生物的神经控制、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机制,也就十分清楚:


(1)神经的通讯方程。电信号的逻辑学。

(2)人体的功能方程。机械功能学。

(3)生化的代谢通讯方程。代谢功能学。

(4)基因的人体垒砌的物质信息方程。基因控制学。

这些通讯机制和大脑的“心物接口”、“心身接口”的接口方程,即语义量如何和神经量、生化量进行“通讯协议”的切换?(见《数理心理学:人类动力学》之心身动力方程)

(5)心物、心身结构方程。


生物学的本底学科: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植物学、动物学、进化。当动/植物进化并入进化学、社会历史、发展合并为“宇宙学”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统一是同时发生的。


生物的底层是物理学,是物理学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如果生物学还有特异性,就是它的材料的特异性。它的本质是“生物材料+物理原理=生物功能学原理”生物功能学原理叠加=心理信号功能原理,即认知原理。唯物性在生物学上是成立的,在心理学也是成立的(见《数理心理学:心理空间几何学》之认知对称性原理)。


生物学,通过几个数学方程表达的时代也已经到来。且生物学历经400多年积累,已经完备。统一方程出现,已经成为必然。



image.png

数理心理学QQ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8362-1379461.html

上一篇: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学与生物学的统一
下一篇: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学与生物学同步统一3
收藏 IP: 218.199.207.*| 热度|

1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