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9月是中国脑健康月,9月16日是中国脑健康日,9月21日是阿尔茨海默病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脑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工具。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步入中年以后,我把维护大脑健康、保持大脑敏锐,列入日常必修课。工作上“做减法”,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重要的研究领域;健康饮食,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积极治疗亚甲减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每天坚持踢毽子、跳绳,玩几局俄罗斯方块这种需要快速反应能力的电子游戏;养花、听古典音乐,怡情养性;把日记尽量写得有文采,锻炼自己的想象力,等等。
就在我对“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目标的信心日益增强的时候,妈妈出现了老年痴呆的前期症状。她变得越来越多疑,容易激怒,最后发展到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骂我和爸爸一次,把家里弄得鸡犬不宁。由于她并没有记忆力衰退这一症状,我们将妈妈的口不择言,错误地归因为她自私自利,而没想到妈妈可能得了神经系统疾病。
妈妈出现症状约三年后,我和爸爸才认识到妈妈患上轻度认知障碍症。假如不干预,她的认知障碍不是发展为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症(我称之为“温和型”老年痴呆),而是较为少见的额颞叶变性。后者的最初症状不是记忆力减退,而是性格和行为改变[1],大都为“暴力型”老年痴呆。妈妈的病因应该是随着她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加速退化,退休后家里发生了一些不顺她心的事情,加剧了她几十年一直存在却被我们忽略的心理问题。我们仨摸索出一套妈妈认知障碍的家庭康复方案,多管齐下,系统治疗。近三个多月来,妈妈的心态和行为大大好转,不再多疑、不乱骂人、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我写这篇博文,记下过去三年妈妈的认知障碍症的发展与逆转过程,与大家分享一个从神经、心理、家庭、社会等多维度,分析“暴力型”老年痴呆症的成因,并实施系统性干预、逆转认知障碍发展的案例。尽管额颞叶变性造成的“暴力型”老年痴呆症,仅占老年痴呆症病例的不到十分之一,但它造成的看护压力更大,对家人的心理伤害更大,更需要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妈妈发病的内因是大脑功能退化,无法理性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而大脑退化的原因是复杂的、累积的,负面情绪和生活事件起加速作用。我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过度焦虑促进大脑退化的典型案例。
在人人焦虑的年代,我相信妈妈的案例将为中青年人维护大脑健康、及早预防老年痴呆症带来一些启示。就像《逆龄大脑:保持大脑年轻敏锐的新科学》一书中说的:“大脑相关疾病往往在症状出现之前几十年就开始了。假如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掌握我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我肯定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关照自己的大脑,而你不必再犯我犯过的错误。”[1]
文中有些医学、心理学名词使用可能不准确,请专家读者指正,但应该不影响大家正确理解我的意思。分析妈妈的认知障碍病因的文字大多是我的推测,不一定正确,虽然不影响我和爸爸制定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案,也请专家读者指正。
1
2019年,妈妈70岁。那年她出现了轻微认知障碍的症状。刚开始是偶尔对爸爸说几句她“听到”的关于A(我的一位朋友)的谣言。2020年我的工作发生大变动,我离开体制,独立做科研。妈妈对A的谣言,迅速膨胀为毫无逻辑的中伤。我们都看穿她并不相信自己说的话,不过是想用谣言吓唬我,让我不敢和A来往。她把我这辈子的生活没有按照她认为稳妥、有保障的的方式展开,全都归结为A在使绊子。爸爸觉得她不可理喻,站在我一边,也被妈妈骂。
还好,我和爸爸总是彼此安慰、打气。妈妈骂爸爸的时候,爸爸很烦,忍不住要和她争论,我提醒爸爸要沉住气,不要和失去理智的人计较。妈妈骂我的时候,我很烦,总想离家出走。爸爸表示理解,说“阿真本来是要当侠女的,现在为了照顾父母,不能自由自在了。”又说“别看妈妈声音很大,态度很坏,其实她是最弱势的,咱们应该多包容她。”爸爸还写过一首幽默的打油诗:“河东狮吼河西抖,惊起南山小老虎。电闪雷鸣无已时,相煎萁豆几时了!”
今年1月份,妈妈除了故意编造谣言,记忆开始出现扭曲。妈妈反复声称B敲诈她,说B多次对她说自家干XX事情花了多少万块钱,要她付这笔钱。妈妈说我们曾经麻烦过B一次,B就借此敲诈我们。我纠正说“妈妈,你记错了,人家不可能向你要钱的。”妈妈总是认真地争辩“你也记得B说过他家干XX事情花了X万,对吧。我没有乱说,我记得清清楚楚,B有敲诈我!”
这几年我一直跟妈妈一起生活,聊天中基本了解了她这辈子的经历。所以我很快推测出她记忆扭曲的原因。原来,我们家有一位熟人C多次对妈妈说我们家的房子要以很低的价格卖给Ta。妈妈认为C在敲诈,而C之所以理直气壮地敲诈我们,是因为我们很早以前欠过C一次小的人情。
C给妈妈造成的恐惧感如此强烈与持久,以至于当B和她聊天,随口说起家里的开销时,妈妈条件反射地以为接下来B要向她要钱了,其实B根本没有。随着妈妈的认知障碍不断发展,关于B的记忆被严重扭曲。事实上,记忆很容易被污染或改变,即使是神经功能没有缺陷的人,记忆也不一定准确。每次妈妈说B敲诈她,我就对妈妈说“你这是焦虑过度,过度防御,听风就是雨。”我还和她讲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铃响了,吃的没有出现,狗就开始流口水了。大约一个月后,她接受了我的解释,不再提B敲诈她的事了。
妈妈的记忆扭曲,使我意识到妈妈胡说八道,其实是老年痴呆的前期症状,根本原因是大脑功能退化。我和爸爸过去一直错误地把她胡说八道当做自私贪财的表现。妈妈一发飙,我和爸爸就说,她和我俩最好分开过,大家清静一点。实际上,这么对付妈妈完全错了,让她更加焦虑,更加歇斯底里,不断滑向老年痴呆的深渊。不过,通过和妈妈耐心互动,我们只花了一个月,就成功地让妈妈意识到自己记忆扭曲了。这给了我和爸爸信心:妈妈的老年痴呆,现在开始积极干预不算迟。
2
我看了一些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书,初步判断妈妈是轻度认知障碍,可能发展为额颞叶变性成因的“暴力型”老年痴呆。可能由于长期焦虑,妈妈还有强迫性行为,每天花大量时间做重复的、没必要的擦洗。我原以为她是爱干净,直到有天我观察到她每洗一个碗,哪怕没有水珠溅到水槽外,她也要用抹布擦一遍水槽边缘,才能接着洗第二个碗。饭后洗碗,她有时居然要花掉1个半小时。同样的事情我来做,20分钟就够了。妈妈还有显著的防御性人格,嘴很硬。只喜欢别人赞美她,受不了一点儿批评。她觉得犯错误是件很丢人的事,因此嘴上坚决不承认自己错了。
妈妈这两三年的骂骂咧咧有一个固定模式:一开始是认知障碍,无端猜疑某人某事,于是骂骂咧咧。我们耐心和她解释,她消除疑虑后,并不马上收声,而是继续骂骂咧咧一阵子。第二波骂骂咧咧和第一波的有本质差别,是她转入高防御模式:她发现自己错了,却不愿意承认,最后再骂一下,就像一锤定音地宣布她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发觉她转入高防御模式,我们就不再理她,随她骂去。就这样,尽管每次争论到最后,她都想靠气势压倒我们,但她骂骂咧咧的时间间隔却越来越长,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声音也越来越小。近三个月来,她再没有骂骂咧咧。
3
妈妈之所以有发生额颞叶变性的高风险,有强迫性行为和高防御性人格,是多种原因长期作用的结果。生理上,妈妈是早产儿,出生后家人以为养不活,把她放在竹筐里,没有喂奶,每天只喂一点米汤。她一直不爱吃蛋,一吃水煮蛋的蛋黄就想吐。自小缺乏重要的营养,大概影响了她的大脑发育。她听力不好,而听觉中枢就在颞叶区域。医学家发现听力不好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较高[1]。她过去总爱蹲着擦地板,好多次起身时,头重重地撞到阳台的水泥栏杆上,这可能造成脑部微小损伤。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越长,患脑部疾病的风险就越高。经常顶头球的后卫,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2]。
妈妈的原生家庭不温馨,对她的伤害极大,她至今没有摆脱。外公人很好,很豁达,爱看报纸,有些见识,他很爱也最爱妈妈这个孩子。可惜妈妈的心灵成长,并没有从外公的豁达和爱中获得滋养,因为外公从印尼回国后,不能再为家里赚钱,在家里没有权威。家里的权威成员太势利,导致妈妈一辈子都很自卑,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妈妈从小缺爱,导致她不懂得如何对他人表达爱。不如意的时候,她变得暴躁,不懂得如何和颜悦色地、有策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农村家庭过去常见的侮辱式激将法,和妈妈形成高防御性人格关系很大。更糟糕的是,妈妈把曾经伤害她的侮辱式激将法,应用到了我身上。
妈妈嫁给爸爸后,长期两地分居,带着年幼的孩子,住在农村,势单力薄。我猜妈妈的焦虑症和强迫性行为,是两地分居期间形成的。和爸爸结束两地分居后的二十年,是妈妈心情最好的岁月。但是她的好心情不是源自天生的乐观主义和内在的韧性,而是因为那段时间她的生活顺风顺水:有一份擅长的工作,拿一份自己的工资,和同事关系融洽,年年评先进,孩子都考上大学、研究生,有工作,还没给她带来什么烦恼。
她退休后,烦恼就来了。她生活在小县城,三天两头有熟人问妈妈什么时候去跟孩子,他们想便宜买爸妈的房子。最让她难堪的是某些邻居的盘问和审视:你们孩子工作这么多年,怎么还没钱买房子?你们年纪这么大了,要赶紧去跟孩子。要是有人死在家里,房子就不好卖了......妈妈还非常害怕老无所依。外公、外婆比较凄凉的晚景,给妈妈带来深深的恐惧,害怕没钱养老,害怕子女不孝。(和妈妈呈鲜明对照的是爸爸。爸爸生长在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庭,大家相亲相爱,尤其爱辛苦操劳一辈子的爷爷奶奶。爸爸是我见过的心理最健康的人,自信幽默,焦虑水平约等于0。)
妈妈的自卑感和恐惧感,被她的焦虑感放大,而自卑和恐惧又进一步加剧了焦虑。妈妈很焦虑,衣服可能被风吹落到自家阳台地面上的这点小事,都能让她无法安心吃饭。她自卑、沟通能力差,思维灵活性差、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兴趣爱好,没有能力自己调整心态,不懂得排解负面情绪。
这几年妈妈睡眠时间变短,她现在有亚甲减,过去经常牙龈发炎,曾经长期便秘(肠道菌群失调),这些都是大脑衰退的风险因素[1]。幸好她很勤劳,从早到晚动个不停,身体很好(至今没有三高,直到前年睡眠都非常好),加上爸爸经常做她的思想工作,安抚她,否则她大概早就出现认知障碍的症状了。
4
梳理和分析了妈妈不同生活阶段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她在70岁时出现“暴力型”老年痴呆的症状并不奇怪。妈妈的大脑可能一开始就有点儿生理缺陷,而不温馨的原生家庭,又导致她从小心理不够健康。尽管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友好,她的心理韧性却越来越小,负面情绪积累得越来越多。随着她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营养吸收变差,神经系统功能退化,理性思考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下降,患上“暴力型”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越来越大。
就算《百年孤独》中充满母性光辉、最坚强、最理智的老祖母乌尔苏拉,活到100岁时,面对日益败落、自己却无力拯救的家族,也是“问了又问,愈加惶惑,并感到无可抑制的强烈欲望涌上心头,想要像外乡人一样破口大骂,想要让自己最终能放任片刻。那是她渴求已久却反复拖延的时刻,在这一刻她不再逆来顺受,而要痛骂一场,把整整一个世纪忍气吞声压在心底的无数污言秽语一吐为快。”
和老祖母乌尔苏拉的心态类似,妈妈前两年对我们骂骂咧咧时,总说她正在拯救我们这个家。她不信任我们,没有安全感,没有被爱的感觉。她极度焦虑,极度焦虑使她失去了理智和判断力。而我和爸爸却将她极度焦虑的根源误判为她贪财自私。
其实,妈妈既不贪财也不自私。我好几次发现妈妈在厨房削切苹果、梨这类水果时,把外围可口的果肉留给我和爸爸,自己啃核周围那些难吃的果肉。妈妈上班时非常肯干,从不偷懒,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1970年代在仙游老家时她一个月只有爸爸寄来的三四十元生活费,不少钱用于买高价米(每斤4角到8角),日子过得紧巴巴,她还是每个月都给外公三五元零花钱。尽管她对外婆重男轻女、口不择言骂她的方式很不满,但她并不记恨。她回老家看久病卧床的外婆,回来后对我讲外婆的晚景如何凄凉,伤心得哭起来,涕泪交加。
5
我和爸爸开始对妈妈实施一套认知障碍康复方案。这套方案的目标是降低妈妈的焦虑感,增加她的安全感,提高她的认知能力。为此我们多管齐下:
一、马上卖掉房子,搬离小县城,远离老熟人的指指点点。
二、我和爸爸签保证书,向妈妈承诺:我们仨住在一起不分离,我们不再和A、B、C来往,我和爸爸不在妈妈面前提及A、B、C,等等。
三、对妈妈保持耐心,以柔克刚。我每天拥抱、亲吻妈妈,爸爸也隔三差五、很有仪式感地在妈妈的脸上,上下左右中“啄”一圈。我们和妈妈亲热时,她都很开心,笑得像一朵花儿。我给妈妈取了一个外号“摸摸”,有两重意思,一是“妈妈,让我摸摸你”,二是提醒她不要东摸西摸犯强迫症,干家务快一点,把时间节约下来休息、娱乐。
四、为了提高妈妈的心理韧性,也为了我和爸爸不需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我们从不小心翼翼地迎合妈妈,而是采取软硬兼施,“恩威并用”的策略。只要妈妈不被我们提醒或批评她的话激怒,表现出情绪控制能力,我们见好就收。我马上凑过去拥抱她、摸摸她、“啄啄”她。这种良性的正反馈很有效。以前假如睡前惹妈妈不高兴,她第二天一早起来脾气很坏,现在不会了,第二天一早情绪依然稳定。
五、吃保健品延缓大脑衰老,调节神经递质分泌。带妈妈去做了一次详细的体检,了解她有哪些慢性病后,给她有选择性地吃些保健品,除了一天1粒复合营养素,保证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量,还开始吃银杏叶提取物、深海鱼油和大豆卵磷脂。后面三种保健药都是低剂量隔天岔开吃(银杏叶提取物和深海鱼油不能过量服用,尤其是体内有出血倾向的人)。还要她每天必须都吃一个蒸鸡蛋。我们还带妈妈去打了带状疱疹疫苗。有研究显示,疱疹病毒感染者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更高[3]。
六、午餐和晚餐时妈妈必须看一集电视剧,这是她的“上课时间”。妈妈最爱看打打杀杀的谍战片。谍战片既紧张刺激又悬疑烧脑,连续剧好几十集看下来还能提高记忆力,对提高认知能力很有帮助。
七、通俗易懂地向妈妈解释老年痴呆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让她不对生病有心理压力,不讳疾忌医。我告诉妈妈,老年痴呆是大脑退化的极端表现,是老龄化社会很常见的病。人活得越长,得老年痴呆的机会越大。老年痴呆是渐进发展的,可能从中年就开始了。一开始发展很慢,不易察觉。随着年龄增加,大脑退化加快。神经系统受损和心态差的人,退化得更快一点。
我拿1981年老家的木兰溪决口做类比。木兰溪决口既需要外因,也需要内因,两者缺一不可。外因是洪水。内因是河道出了问题。一方面,大跃进期间农民修的堤坝不牢靠,容易被洪水冲垮。另一方面,那时人们为了开垦河滩,将多处河道裁弯取直,还缩小了两岸堤坝之间的距离,河道变得又直又窄,洪水流速加快,对堤坝的冲击力加大。
大脑活动起来就像木兰溪流动,得老年痴呆后大脑不能正常工作就像木兰溪决口发大水。木兰溪好几年不决口,不等于河道没有问题,只是没有洪水来触发决口。这就类似妈妈中年时顺风顺水地过了20年。堤坝之间的距离越大,洪水对堤坝的破坏力越小,就像一个人遇事想得开,就不容易积累负面情绪。而堤坝越牢固,就像一个人抗挫折能力越强。长期焦虑、想不开、心理脆弱的人,容易患老年痴呆,就像又直又窄、堤防薄弱的木兰溪,来一场小洪水就会决口一样。
我和妈妈一起分析她大脑加速退化的主要原因——长期过度焦虑。不停擦洗、不放心别人干的事情,芝麻大点的事情都要过问,把自己当做“千手观音”,都是焦虑症的表现。她得的这种认知障碍症,刚开始不严重的时候,自己吃健脑的保健品、由家人做心理疏导就可以了。但是,一旦病情加重,就要去看医生,开一点药吃,调节一下脑子里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帮助心情变轻松、大脑更灵活。越早吃药,服药时间越短。严重了以后再吃药,可能就要终身服药了。我说她要是继续焦虑、强迫性行为加剧,还是要去看医生的。她同意了,说一定会努力改掉想不开、干家务东摸西摸的毛病。
的确,从今年3月份全面实施系统治疗以来,妈妈心情一天比一天好,中年顺风顺水时期的安全感回来了,焦虑感大幅降低。最后一次骂骂咧咧是在6月初,而且不是出于焦虑多疑,而是图嘴上痛快。
6
风雨之后见彩虹。在帮助妈妈度过老年危机、逆转认知障碍的过程中,我们仨更加相爱,我们仨的家更加温馨,我对“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目标更有信心。我对于大脑保健、预防老年痴呆、逆转认知障碍进程都有了新认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一、老年痴呆的内因是神经系统损伤,外因是日常生活习惯和大大小小一系列生活事件,心理过程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机理。因此,护理老年痴呆症患者,需要从神经、心理、家庭、社会等多维度,实施系统性干预。
二、老年痴呆症前期是可能逆转的,家人应积极干预,而不是当做老糊涂(老人大脑功能随年龄增长正常衰退的生理现象)置之不理,任其加速恶化。除了在普及有关老年痴呆症的知识,帮助大众及早识别和干预该病,还有必要由专业医护人员,在社区广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的家人进行家庭护理方面的宣教。
三、预防老年痴呆要从娃娃抓起。原生家庭中权威成员的行为言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天生敏感、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可能陷入心理韧性小、负面情绪排解能力差、心理韧性更小的恶性循环,一辈子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但是,青少年已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脑健康,因此,中学的生理卫生课应重视大脑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的韧性和调节能力,为他们下一步进入大学,离家独自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好准备。
四、家人之间不求回报的爱,能有效缓解焦虑、驱散抑郁。家和万事兴。从长远看,用心打造温馨的家庭生活,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现在社会节奏快、变化快、不确定性大,很多人都因为长期焦虑、抑郁,加上缺乏有氧运动,神经递质分泌不正常,这又反过来加剧了焦虑、抑郁,最终得了焦虑症和抑郁症。可以想象,假如不积极预防,随着内卷时代“焦虑的一代”渐渐老去,未来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发病率和社会总成本将不断提高。
从今天起,我要更加善待自己的心灵和大脑,关照家人的心灵和大脑,负面情绪不过夜,像《飘》的主人公斯嘉丽那样,不为无能为力的事情不断焦虑,对自己说一句“明天,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桑贾伊 • 古普塔(美),2022. 逆龄大脑:保持大脑年轻敏锐的新科学,北京:中信出版社。
[2] 足球运动员更易罹患痴呆症.2021.北青在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115074307972884&wfr=spider&for=pc
[3] 带状疱疹病毒或引发阿尔茨海默病. 2022.光明网
https://m.gmw.cn/baijia/2022-08/03/3592922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