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
方法论研究(2):在“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中认识“方法论”
2022-12-9 11:25
阅读:2144

命题1:认识“方法论”的方法论

“属加种差”是一个逻辑学下定义的方法论。本文不打算直接通过定义来理解“方法论”,而是通过对一组高度关联术语(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辨析,来帮助我们认识“方法论”。

科学史案例显示,这样的认识策略,效果会更好些。例如,在社会科学的情报学领域,人们有关“情报”概念的认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至少,“信息链”的研究,把人们从“情报”定义争鸣的泥泞中拉了出来,推动了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

1670555079518.png

如图中所示,“链与流”的研究(就是“信息链”,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也叫XX流,所以图中是“链与流”)在后期文献占比更多。当然,“情报”概念研究依然存在并且层出不穷,这是因为:阐述核心术语,是输出世界观最直接的方法。(尽管这样看起来比较武断。因为,科学哲学家认为,好的理论应当具有嵌套性的,就是能够合理说明其他理论。如果从信息链着手,就有必要阐述一连串的核心术语,新的信息概念,新的知识概念等。这样工作量会很大,而且不是所有学者都有这个觉悟。直接一番火力输出世界观,比较省力。)


命题2:”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之间的秩序

“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共现频次极高的术语。三者间关系具有层次关系。简单来说,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决定了“认识论”,“认识论”发展了“方法论”,三者秩序逻辑上的秩序不可颠倒。

(但是”方法论“是否能反作用于”世界观“?当然可以,社会心理学”行为与态度“的研究显示,哪怕无意识的行为,也会改变态度。这是很多”洗脑“活动的最基本方法论)

教科书往往很好反应了这样的秩序。当人们用一本书来表述学科的学术体系时,正确的秩序,或者说有逻辑的秩序,应当首先阐述“世界观”。一个学科的“世界观”,一般从“学科史”出发,阐述最基本术语概念的变迁,并围绕这些术语,阐述学科的基本范畴和核心命题,并结合时代,拓展出相应形而上学的内容,比如学科使命、愿景、价值、理想等。随后,教科书才给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内容。


命题3:何为”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譬如,"进化论"和"神创论"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对应和发展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化论“和”神创论“并不是最恰当的例子,因为它们之间矛盾相对尖锐,你不太可能同时相信”进化论“和”神创论“,因此或许会武断认为:世界观是唯一的。同时,人类教育缺省设置(辩证的说,教育也是一种灌输)了”科学的“世界观,因此,我们会认为”神创论“滑稽和不可思议,进而大脑失去了武装另一套世界观的可能。


事实上,在社会科学领域,“世界观”并不是唯一,甚至不稳定的,甚至我们会去主动建构这个”世界观“。比如我在的二级学科,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情报“,如何解释这个基本术语,决定了我们的研究范畴,所以在”科学春天“以后,学术界最活跃的,也是最首要的研究问题就是”何为情报“,至今,产生了400多种定义,这些讨论持续到今天。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学科整体的”世界观“。如果人们想合理合法、与时俱进的拓展学科研究范畴,那么,首要解决的是重塑”情报“定义,也就是建构我们的”世界观“。


建构”世界观“除了阐释,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通过”经验事实“,假若某一天,我们获得某些外星人干预人类发展的证据,就像《普罗米修斯》系列电影里描述的,我想,新发展的”神创论“2.0版会卷土重来。另外,就像电脑能够加载多套操作系统一般,我们人类也可以装载多套”世界观“,就像西方很多科学家也是虔诚信徒,他们在生活中,世界观A发挥主要作用,在学术研究中,世界观B发挥主要作用。这种取长补短的能力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此外,大脑能够加载多套”世界观“有利于”换位思考“,对于面向博弈、服务决策的情报工作者来说,弥足珍贵。


命题2:何为“认识论”

简单的说,认识论就是人们的”知识观“,”世界观“在人脑中搭建基本框架后,我们需要用多姿多彩内容去填充”世界观“的框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认识论“需要回答”我们1.用什么来填充,2.如何填充,3.我们怎么确定成功的填充了“,而”方法论“则更具体,回答”通过什么具体手段去填充,或者怎么去更好的、有效率的去填充,策略是什么“。

1.2.3构成了”认识论“基本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去理解这类认识论有关论文,是相当有效的。这里通过案例来认识”认识论“,用几篇随便搜到的论文作为示例吧(题名可以直接搜到)

例1:《奎因的自然主义认识论探析》,2022年

根据摘要,大背景是:奎因从语言层面上尝试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

1.用什么来填充:观察句,奎因的理由:要掌握思想最终要的就是理解承载着思想的语言,未避免观察所带来的主观性,那么就要利用感官经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桥梁:观察句

2.如何填充:行为主义的语言学,奎因的理由:”刺激→反应“是行为主义基本模型,如果行为主义能够”填充“,那么嫁接在行为主义之上的”行为主义的语言学“必然也能够”填充“,而观察句事实上就是”刺激→反应“中的”反应“,将观察句过度到科学理论句就是一条基本道路。

3.我们怎么确定成功的填充了:整体主义思想,奎因的理由:我们通过”观察句“获得了作为知识的”理论句“,而”理论句“总是要不断接受经验审查的,那么,”理论句“不可能不能用经验反驳的,或者说,要可证伪的(这里排斥了形而上学是”理论句“的可能),”理论句“必须要调和所有经验现象。(整体主义体现在:整体优于部分,因此孤立的”理论句“要服从整体,必须和来自整体的所有经验现象相调和)。通过这两层审核,那么我们确定了”成功的填充“。


例2:《孟子认识论重述--兼议儒学与科学的关系》,2022年

根据摘要,作者阐释了孟子两条维度,经验的,和理性的(这里很滑头,什么都让作者阐释了)

1.用什么来填充:作者认为、孟子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这里比较拗口),证据是一系列孟子的论述

2.如何填充:作者认为、孟子认为将客观外物作为认识对象,证据是一系列孟子的论述

3.我们怎么确定成功的填充了:没有提及

孟子毕竟是古人,留下的资料总归相对较少。而作者,无论无何都需要通过阐释孟子的论述,来解释孟子的认识论,即,需要找到证据。如果找不到证据,那自然没有办法完整填充1-2-3框架,所以3是没有提及。


命题3:何为方法论

结合”世界观“”认识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何为”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回答我们该”怎么办“的问题。


再来一组例子强化我们对“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解:

世界观:我们要描绘一个”苹果“。这个事物是”苹果“,它不是”闪电"(隐喻自然科学哪些不可观测之物,比如感官无法直接感受到的电子原子),也不是"幸福"(隐喻社会科学),也不是“全能”(隐喻形而上学)

认识论:通过画画的方式描绘”苹果“。因为是”苹果,所以,不是用语音记录方式、不是摄影的方式、不是冥想或者思辨的方式。

  1. 用什么填充有关”苹果“的知识:用白纸和画笔

  2. 如何填充有关”苹果“的知识:用画笔上的颜料,留在白纸上

  3. 我们怎么确定真的填充了:经验验证,画出来的东西,要和事物比较的

(认识论当然有其他路径,比如苹果的滋味,有没有毒副作用,画画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们提倡多维度)

方法论:造型、明暗、结构、透视等等理论,这些都是关于怎么具体画画的理论




李博闻于孝陵卫(附近有🐏,困宿舍了)

2022.12.0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博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36720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