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展示了基于等离子体理论的核心概念-德拜球,发展出的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理论,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以及它们在空间物理上的应用。其中涉及多个前沿科学问题。
等离子体中的德拜球
1. 在等离子体中,由于荷电粒子间的静电作用,从统计平均看,任一个正电粒子的周围负电粒子出现的几率高于正电粒子,同样,任一个负电粒子的周围正电粒子出现的几率高于负电粒子。每一个荷电粒子(中心荷电粒子)的外围都存在着由多个荷电粒子组成的球状或球层状区域,被称为德拜球,它与中心荷电粒子荷电等量异号。
2. 德拜球中主导荷电粒子,即德拜球中多数荷电粒子,与中心荷电粒子的荷电符号相反。
3. 每一荷电粒子既是德拜球中的中心荷电粒子,又是其它荷电粒子的德拜球中的一员(1-2)。如图1.A所示。
荷电粒子的多重德拜球层(Charged particle Multiple Debye Spherical layers, 简记为CMDS)
1. 等离子体中,任一个荷电粒子(中心荷电粒子)q0的德拜球中任一个荷电粒子qi , 它的德拜球的一部分(蓝 色区域)在中心荷电粒子q0的德拜球之外,表明中心荷电粒子q0的德拜球中荷电粒子对德拜球外的荷电粒 子存在静电作用。如图1.B 所示。
2. 中心荷电粒子q0的德拜球中主导荷电粒子,即德拜球中多数荷电粒子,与q0的荷电符号相反;q0的德拜球 与q0的荷电等量异号。
3. 由q0的德拜球中全部荷电粒子qi的德拜球的叠加,在q0的德拜球(第1德拜球层)外形成一个德拜球层(第2德拜球层)。其与q0的德拜球的荷电等量异号。可将“q0的德拜球”视为“一个荷电粒子”,则其外部存在德拜球。
4. 同理,在中心荷电粒子q0的第2德拜球层外存在一个德拜球层(第3德拜球层),…,在第n德拜球层外存在第n+1德拜球层,即多重德拜球层(CMDS)存在,n为自然数。 如图1.C所示。
5. CMDS中,相邻德拜球层(第n德拜球层与第n+1德拜球层),荷电等量异号。因此,相邻层间存在电场,并蓄有电能。
6. 等离子体中任一个荷电粒子(中心荷电粒子)的德拜球及多重德拜球层,是在中心荷电粒子的电场作用下,等离子体的极化及多重极化的表达。
7. 等离子体中任一个荷电体,其外部存在多重德拜球层(3)。
图1.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
星体及星系的多重德拜球层(CMDS星)
1. 由于引力势能与核聚变能量的释放,导致星体的中心区域的物质处于高温等离子体状态。由于正、负荷电粒子的质量的很大差别,它们的扩散率不同,如电子(e)和离子(i),
导致在星体的中心区域及其外围形成球层形状的德拜鞘,即电双层:内层(+);外层(-)(4)。
2. 在外层(-)对外电场作用的基础上,衍生出该星体的多重德拜球层及该星系的多重德拜球层。星体内部的引力势能与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皆转化为CMDS星相邻层间所蓄的电能。
3. CMDS星伴随星体旋转,由于相邻层荷电等量异号,相邻层会形成反向的环电流,并产生相斥的磁场(5)。由于CMDS星中每层的(净)荷电量Q巨大,旋转半径R巨大,环电流的电流强度I 巨大,I=QωR, ω为角速率。因此,相邻层间的磁斥力巨大,导致相邻层间的间隙很大,尤其在星体外部。
4. CMDS星伴随星体旋转,在离心力作用下, 每层的形状由球形向椭球形拓变。因此,每对相邻层间的平均间隙宽度,与旋转半径,角速率正相关,而与纬度反相关。如图2所示。
图2.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CMDS星)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 CMDS地)
地球内部的引力势能与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皆转化为CMDS地相邻层间所蓄的电能。其中,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分别在,0,1,2,3层;内、外辐射带的主体分别在4,5层。 备注: CMDS地相邻层间可有2n个层,n是自然数。 如图3所示(6)。
由于CMDS地伴随地球同步旋转,相邻层荷电等量异号,相邻层会形成反向的环电流,产生相斥的磁场。由于CMDS地中每层的荷电量Q巨大,旋转半径R巨大,环电流的电流强度(I=QωR)巨大。因此,相邻层间的磁斥力巨大,导致相邻层间的间隙巨大,尤其在地球外部。所以,地球辐射带中的内、外带之间存在间隔(槽区),尤其在磁静期。
图3.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
太阳系多重德拜球层(CMDS日)
1. 太阳内部的引力势能与核聚变生成的能量皆转化CMDS日相邻层间所蓄电能。
2. CMDS日相邻层荷电等量异号,相邻层间有电场,并蓄有电能。
3. 由于CMDS日伴随太阳同步旋转,相邻层荷电等量异号,相邻层会形成反向的环电流,产生相斥的磁场。由 于CMDS日中每层的荷电量Q巨大,旋转半径R巨大,环电流的电流强度(I=QωR)巨大。因此,相邻层间的磁斥力巨大,导致相邻层间的间隙巨大,尤其在太阳外部。
4. 在CMDS日中,光球在(+)层,日冕在(-)层, 小行星带在(+)层,柯依伯带在(-) 层,奥尔特云在(+)层,...,无限。 CMDS日中表层对[光球所在的(+)层,日冕所在的(-)层 ];外1层对[日冕所在的(-)层 , 小行星带所在的(+)层 ];外2层对[小行星带所在的(+)层,柯依伯带所在的(-) 层],…,无限。如图4所示(7)。
图4.太阳系多重德拜球层(CMDS日)
CMDS相邻层间释电条和充电条的运动
1. CMDS中任意连续相邻的四个层,第n+1,n+2,n+3,n+4层, n为自然数,对于n+2和n+3层间释电条,由于释电过程中,该释电条中混入增加了来自n+3层的电荷,则会受到n+1层的斥力作用;同样,该释电条中混入增加了来自n+2层的电荷,则会受到n+4层的斥力作用。因CMDS中每层位形为球层状,曲率为正,且由内向外,相邻层间距或间隙逐渐增大的基本状态,所以对于n+2和n+3层间释电条,来自n+1层的斥力强于来自n+4层的斥力,则该释电条向上(外)运动。反之,对于n+2和n+3层间充电条,充电条向下(内)运动。
2. CMDS相邻层间释电条上升,充电条下沉,可导致释电条的底部区域形成凸位形,而充电条的底部区域形成凹位形。如图5所示。
图5. CMDS相邻层间释电条和充电条的运动
宇宙中不存在引力塌缩成的致密天体(黑洞,中子星,白矮星)
对于宇宙中任一颗恒星,由于CMDS恒星存在,当该恒星在引力下收缩时,会引发恒星内部的CMDS恒星相邻层间释电增强,释电条向外运动。该释电条会携带物质逃离该星体,导致该星体的质量减小。因此,宇宙中不存在引力塌缩下的致密天体(黑洞,中子星,白矮星) 。 如图6所示。
图6.恒星收缩时致CMDS恒星相邻层间释电增强中的释电条运动
CMDS星特性
CMDS星伴随星体旋转,相邻层荷电等量异号,相邻层会生成反向的环电流,环电流的电流强度(I=QωR)。相邻层产生相斥的磁场。导致相邻层间的间隙增大,尤其在星体外部。
CMDS星伴随星体旋转,离心力作用下,CMDS星中层由球形向椭球形拓变,导致相邻层间的间隙与纬度反相关。
CMDS星相邻层间充电、释电动态平衡,相邻层间在高纬释电,在低纬充电。
伴随相邻层间充电条,释电条的生成及其运动,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在不太低的纬度区域,释电条做气旋式运动,而充电条做反气旋式运动。由于高纬释电条的螺旋度远高于低纬充电条的螺旋度,高纬释电条的磁场远强于低纬充电条的磁场。由相邻层间南北半球的高纬释电产生该对相邻层的偶极子磁场。
5. 在CMDS星旋转中,在任一对相邻层间南北半球的高纬释电流与低纬充电流发生的同时,引发每层上南/北
半球的高、低纬之间( 或赤道与极区之间),产生电流,该电流产生偏置(东/西)磁场。南北半球的偏置 磁场的方向相反。
6. 由偶极子磁场和偏置磁场的合成,构成该对(组)相邻层间的基本磁场。如图7所示。
图7. 旋转中的CMDS星及相邻层间电流
太阳系内星体的形成 ,受力,旋转
1. CMDS日相邻层间大的等离子体团(其来源可有:太阳表面喷发的CME,从太阳系外迁移进来的,等等),其电导率远高于周围空间。在相邻层间电场作用下, 易形成流经该等离子体团的强释电条。 CMDS日旋转中,相邻层间释电条,在非极低纬度,呈气旋式运动状态。
如外1层对相邻层间CMDS日-+ (-:日冕所在层;+:小行星带所在层)强释电条,在高于日球纬度3度,它的磁场位形似托克马克中的磁场位形。如图8A所示(8)。
2. CMDS日相邻层间的强释电条的磁场,约束、聚集空间中等离子体粒子,使离散分布于等离子体粒子中的冰块,尘埃,气体粒子等,被等离子体粒子拖动而聚集,而形成较大块体,并进一步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形成星仔及星体。如图8B所示。
3. 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中电流主要来源于以日星连线为中轴线的正态分布所对应的区域。
4. 太阳系中每一星体都有流经它,包裹它的CMDS日相邻层间等离子体释电条。 星体的质量越大,CMDS日相邻层间该星体释电条越强。
5. 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会驱动被它包裹的星体旋转而上升。 由此,展示出有别于万有引力的另一种力对星体的作用。即,
太阳系内星体运动中主要受两个力:
(1)万有引力;
(2)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的驱动力或控制力。
6. 星体在太阳系的南北半球中,气旋式星体释电条驱动其旋转,其所获角动量的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太阳系内星体的自转,源于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的驱动。
7.
(1) 除了金星,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旋转方向基本一致。
(2) 由于外1层对相邻层间CMDS日-+金星释电条很弱,导致金星曾经或正在下沉。科里奥利力驱动它出现逆向旋转。
图8. 在CMDS日相邻层间释电条磁场驱动下行星的形成
太阳系内星体的分布规律
1. 在CMDS日相邻层间,太阳系内任一颗星体,都有流经它,包裹它,驱动它旋转上升的等离子体释电条。星体质量越大,CMDS日相邻层间其释电条越强。
2. 星体在太阳系的南北半球中,气旋式星体释电条对星体的旋转驱动,使其所获角动量的方向一致。太阳系内星体的自转,是在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驱下的旋转。 如图9所示。
图9.在CMDS日相邻层间地球释电条驱动下地球的受力及其旋转
3. 原始的行星都有较强偶极子磁场。稳定的椭圆轨道运动的行星,它的偶极子磁场的方向,必顺向于CMDS日相邻层间该行星释电条的磁场的轴向方向。 如图9B所示, 地球在外1层对相邻层间地球释电条控制下,在太阳系北南半球中的运动。 因此,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只能分布于外1层对的相邻层间CMDS 日-+ (-:日冕所在层;+:小行星带所在层) ,而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只能分布于外2层对的相邻层间CMDS日+-(+:小行星带所在层;-:柯依伯带所在层)(9-10)。
4. 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星体绕日运动中角动量 L守恒,
角速率在近日点最高,在远日点最低。由于CMDS日的每层中电荷迁移需要时间,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滑动中,星体释电条中的电流强度与该星体的绕日角速率正相关。又气旋式星体释电条的稳定度及其中的电流强度与其轴向磁场强度正相关,而轴向磁场强度与气旋式释电条的螺旋度正相关,而螺旋度与科里奥利力因数f(f=2ωsinφ,ω为CMDS日的旋转角速率,φ为纬度)正相关。因此, 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在该星体的近日点最强,在远日点较弱,而在该星体过日赤道面时最弱。
5. 由于(1) CMDS日相邻层间不同释电条互相抑制;(2)CMDS日中任意相邻的两 对相邻层CMDS日+-中释电与CMDS日-+中释电互抑,尤其近同经纬度区域。因此,太阳表层对CMDS日+-中释电与外1层对CMDS日-+中释电互抑,外1层对CMDS日-+中释电与外2层对CMDS日+-中释电互抑,尤其近同经纬度区域。
6. 由内向外,CMDS日中任意相邻的两对相邻层CMDS日-+与CMDS日+- ,同一南/北半球中,CMDS日-+释电条的磁场的轴向分量的方向与CMDS日+-释电条的磁场的轴向分量的方向相反。则,在同一南/北半球中, CMDS日-+释电条的上端磁场与CMDS日+-释电条的下端磁场相斥。
7. 依据1-6,由于外1,2层对的相邻层间中、低纬度释电,分别主要由内,外行星释电条承担,因此,多数内行星的近日点与多数外行星的近日点在南/北半球的分布错开。所以,水星,金星和地球的近日点在日球(或太阳系)的北半球,火星的近日点在日球的南半球;木星,土星和海王星的近日点在日球的南半球,天王星近日点在日球的北半球。如表1所示。
8. 由1-7展现出,外1层对相邻层间中、低纬释电在北半球强于在南半球,而外2层对相邻层间中、低纬释电,在南半球强于在北半球。
表1. 八大行星的近日点时间与近日点幅角
行星 | 近日点时间 | 近日点幅角 | 近日点所在日球的南/北半球 (0°≦星体近日点幅角≦180°,在太阳系北半球空间; 180°≦星体近日点幅角≦360°,在太阳系南半球空间) |
地球 | 每年1月3~4日 | 114° | 北 |
水星 | 2012年3月2日 | 29.124° | 北 |
金星 | 2012年3月21日 | 55.186° | 北 |
火星 | 2011年3月9日 | 286.502° | 南 |
木星 | 2011年3月18日 | 273.867° | 南 |
土星 | 2003年7月29日 | 339.392° | 南 |
天王星 | 1966年5月23日 | 97° | 北 |
海王星 | 1876年8月22日 | 276.336° | 南 |
人类观测太阳活动的视野局限
1. 在太阳系中,对任一个星体,过日心并与日心-该星体连线垂直的平面,将空间分成两部分,该星体所在的空间部分为共星空间,而该星体不在的空间部分为背星空间。
2. 迄今为止,所谓的太阳活动,只是人类在地表或借助近地空间卫星可观测到的,共地空间内太阳活动状态的表达。因此,缺少背地空间太阳活动状态的表达。换言之,迄今为止,人类对太阳活动状态的观测只限于太阳的一个侧面。
3. 建议将目前在拉格朗日点L1的太阳观测台SOHO(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命名为SOHO1,再发射一个SOHO2到拉格朗日点L3,以实现人类可时时全面观测太阳活动状态。这会极大地促进人类对太阳活动的深入了解。如图10所示(11)。
图10.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太阳活动状态的视野
太阳黑子变化规律及成因
1. 太阳内部的引力势能与核聚变生成的能量皆转化CMDS日相邻层间所蓄电能。太阳内部能量由内向外输运,主要通过CMDS日相邻层间释电-向外释放电能,尤其通过表层对与外1层对的相邻层间释电。所释放的电能可转化为其它多种能量形式。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太阳活动,全部是共地空间CMDS日中这两对相邻层间释电的表达。
2. 太阳黑子为光球上凹区,为表层对相邻层间充电条的底部,该充电条伴生于附近的释电条,则太阳黑子伴生于附近的释电条。因此,太阳活动水平(太阳黑子指数或相对数),正相关于共地空间中、低纬度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强度。
3. 由于
(1)外1层对相邻层间释电抑制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尤其近同经纬度;
(2)外1层对相邻层间中、低纬度释电在北半球强于在南半球。
则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在南半球强于在北半球。故太阳黑子通常在南半球多于北半球。如图11A所示。
4. 由于
(1)外1层对相邻层间地球释电条中电流来源于释电条的中轴线所对应的正态分布的区域;
(2)CMDS日同步太阳旋转;
(3)太阳由西向东自转的角速率(1/25)远高于地球由西向东绕日公转的平均角速率(1/365)。
则CMDS日由西向东扫过外1层对相邻层间地球释电条。因此对于地球释电条,来自西侧的电流供应强于来自东侧,因此地球释电条对西侧的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的抑制强于对东侧。所以,太阳黑子通常在东半球多于西半球。如图11A所示。
5. 外1层对相邻层间内行星释电条中轴线的纬度变化范围为(0~该行星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的夹角)。例如,地球释电条中轴线的纬度变化范围为(0~7.155°)。内行星的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的夹角:地球:7.155°;水星:3.38°;金星:3.86°;火星:5.65°。外1层对相邻层间CMDS日-+每一内行星释电条中电流来自于释电条中轴线所对应的正态分布的区域,涉及一定的经纬度范围,主要是中、低纬区域。这也是太阳黑子存在的纬度范围。
6. 由共地空间的外1层对相邻层间四个内行星释电条组合成的最强,最弱释电状态,即它们在共地空间中、低纬度区域抑制太阳黑子的最强,最弱状态。该最强释电状态所抑制太阳黑子的纬度范围最大,该最弱释电状态所抑制太阳黑子的纬度范围最小。伴随该释电状态由最强到最弱的变化,太阳黑子平均分布纬度由高到低迁移,反之亦然。这就是太阳黑子迁移的Spörer 定律的成因。如图11B所示。
7. 太阳活动水平(太阳黑子指数或相对数)正相关于CMDS日表层对相邻层间中、低纬释电,太阳偶极子磁场源于表层对相邻层间高纬释电。在表层对相邻层间充电与释电的动态平衡中,高纬释电与中、低纬释电互相抑制。在黑子数增加最显著时期,即表层对相邻层间中、低纬释电最强时,而高纬释电最弱,甚至可变为充电,触发同半球的磁极反转。这就是太阳磁极反转的成因(12)。
图11.太阳黑子活动的历史记录(13-14)
11.1年准周期太阳活动的主因
11.1年准周期太阳活动,主要源于
1. 共地空间中、低纬度,外1层对相邻层间内行星释电条对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的抑制及其变化,即对太阳黑子的抑制及其变化。
2. 11.1年近似为四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公转周期的最小公倍数。
3. 太阳活动水平(太阳黑子指数或相对数)高几率与三内行星(水星,金星,火星,尤其金星与火星)的幅角与地球的幅角之差正相关。
4. 该准周期内太阳活动水平的峰顶期,高几率对应四内行星与太阳(近似)成一条直线,且三内行星(水星,金星,火星)在背地空间时;而该准周期内太阳活动水平的谷底期,高几率对应四内行星也与太阳(近似)成一条直线,且三内行星(水星,金星,火星)在共地空间时。 如图12A 所示。
图12. 太阳活动变化中的星体位置以及历史上著名太阳极小期,极大期
A.四内行星运动触发11.1年准周期太阳活动变化
B.历史上著名的太阳极小期
11.1年准周期太阳活动的次因,
太阳系内彗星的近日点皆位于外1层对相邻层间。彗星在近日点附近,其喷发所形成的大量等离子体粒子,使外1层对相邻层间彗星释电条很强。彗星在其近日点附近,彗星释电条与内行星释电条一起抑制太阳活动。彗星,尤其较大彗星,外1层对相邻层间该星体释电条,对太阳活动的调节作用较强,可使11.1年准周期活动出现变化。某时段内太阳活动水平与该时段内彗星的近日点的时间点的分布数密度反相关。 例如,
依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永久编号的周期彗星,至少有68颗彗星的近日点的时间点在(2008~2009)期间,至少44颗彗星的近日点的时间点在(2018~2020)期间。因此,在这两期间内太阳活动水平极低(15-16)。如图13C 所示。
太阳极小期, 极大期的成因
在较长时期内,持续的多个彗星,尤其大彗星,在近日点,喷发出的大量碎片及粒子,其所形成的大量的等离子体粒子,大幅增加了外1层对相邻层间的电导率,使外1层对相邻层间的释电大幅增强,对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的抑制大幅增强,导致太阳黑子大幅减少。即在该时期内太阳活动进入极小期。例如,
在蒙德尔极小期(1645~1715)与道尔顿极小期(1790~1830),大彗星的近日点的时间点分布数密度异常高。
在1645~1715期间,近日点时间,大彗星:1652年C/1652Y1, 1664年C/1664W1, 1668年C/1668E1, 1680年C/1680V1, 1686年C/1686R1,1689年C/1689X1。
在1790~1830期间,近日点时间,大彗星:1807年C/1807R1, 1811年C/1811F1, 1819年C/1819N1, 1823年C/1823Y1, 1825年C/1825N1,1830年C/1830F1(17-18)。
反之,对比蒙德尔极小期与道尔顿极小期,在现代极大期内,大彗星出现明显少,即大彗星的近日点的时间点分布数密度非常低。如图12B所示。
太阳活动水平极高的成因
当某段时间内彗星的近日点的时间点分布数密度较高,但这些彗星的近地点在背地空间,尤其较大彗星,可导致外1层对相邻层间释电在背地空间强于共地空间,引发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在共地空间强于背地空间,造成共地空间黑子大幅增加,尤其又赶上太阳活动11.1年准周期的峰值期,会引发太阳活动水平极高。例如,在1957年,正值11.1年准周期太阳活动的高峰期,该年内出现两颗掠日较大彗星 I Arend -roland(1956h)和Mrkos(1957d),它们的近日点位于外1层对相邻层间CMDS日-+背地空间内。因此,在1957年太阳活动水平极高(19-24)。
太阳活动水平的预测方法及验证
1. 依据太阳系内星体(内行星,彗星)相对于太阳及地球的空间位置及其变化,可对各时期内太阳活动水平进行分析及高准确度的预测。 其中,依据a. 内行星的公转周期;b. 水星,金星,火星与地球的会合周期及其曾经的会合时间,可推算出在某时段它们的幅角与地球的幅角的差值,并依此确定该时段的太阳活动水平的基础值。然后,再依据某时段内太阳活动水平与该时段内彗星的近日点的时间点的分布数密度的相关性,对该基础值进行调整 (25)。
2. 在2019 年5月和12月,我申报了涉及太阳活动水平预测方法的发明专利,该专利在2020年3月公布,其中包含对近年太阳活动水平的预测。该预测指出:2020年6~7月为11.1年准周期太阳活动水平变化的谷底期,即第太阳活动第24周的终点期,亦是第25周的起点期;2026年1月为第25周的峰值期;2031年11月为第25周的谷底期;太阳活动水平从2021年明显逐渐抬升。
3. 近年的太阳活动水平的实际状态,已经表明该预测准确。如图13所示(26-27)。
图13. 池德龙的太阳活动水平的预测
A.发明专利申请文件首页
B. 在专利说明书的实施例中对近年太阳活动水平的预测
C. 太阳活动水平的实况
讨论
1. 在2018-2020年,世界权威太阳物理研究机构表示太阳活动将进入至少70年的极小期(28)。我在2019年5月和12月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基于等离子体理论的核心概念-德拜球,阐述了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理论,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以及对近年太阳活动水平的预测。近年太阳活动水平的实际状态表明我的预测准确。这不但反映出所依据的预测方法正确,而且反映出该预测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正确,或该理论接近于实际。
2. 迄今为止,人类对太阳观测的视野存在局限,所看到的太阳活动状态,只是太阳的一个侧面,全是共地空间太阳活动的表达,并没包括背地空间太阳活动的表达。很明显,现代流行太阳物理理论的作者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这些理论是片面的,有重大缺陷。所以,用该理论来推测太阳活动肯定不会准确。
3. 太阳活动状态与CMDS日表层对相邻层间释电状态密切相关。太阳系内星体在CMDS日外1 层对相邻层间运动中所形成的星体释电条,通过其对表层对邻层间释电状态的扰动,实现对太阳活动状态的调节。换言之,CMDS日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而不是该星体的引力,对太阳活动状态具有调节作用。
4. 依据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可展示出星体旋转的动力,以及有别于万有引力的另一种力对星体的作用,即CMDS星系相邻层间星体释电条的驱动力。
5. 依据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可展示出恒星不会引力塌缩成致密天体(黑洞,中子星,白矮星)。
6. 依据太阳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稳定椭圆轨道运动中的八大行星,其偶极子磁场只会变弱而不会反转。否则,它的椭圆轨道运动就不稳定了,并会发生跃迁。
7.
(1) 依据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CMDS)理论,等离子体中任意两个荷电粒子之间存在引力,而与它们的荷电符号无关。
(2) 依据(1),在以太存在的基础上,可展示出万有引力的起源以及暗物质的定义。并依此否定了广义相对论(29-30)。
8. 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理论,及其拓展版-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是等离子体理论的核心概念-德拜球的一系列衍生品。其推理所依据的知识仅为电磁学基本常识。
9. 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理论及其拓展版-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是依据1923年德拜-休克尔的等离子体理论的核心概念-德拜球,参照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推理模式逐渐发展出来的。鉴于作者水平有限,该理论中存在缺陷或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结论
基于1923年德拜-休克尔的等离子体理论的核心概念-德拜球,发展出的荷电粒子多重德拜球层理论,星体及星系多重德拜球层理论,正在不断地被实践检验,验证和完善中。作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路上一个铺路石子,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致谢
感谢 林元章,张东才,刘煜,龚碧平,朱伯靖,陈鹏飞,吕和发,于迎军,姚睿,李东,张秦生,杨宝华,盛德富,徐树奎,余关关,朱凤景,贾克,关绍先,李耀鸾老师和从科学网结识的多位老师以及科学网站的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Debye, P. and Hückel, E. (2019) The Theory of Electrolytes. I. 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and Related Phenomenon. 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 24, 185-206.
2. Atkins, P. and de Paula, J. (2016) Physical Chemistry: Thermodynamics, Structure, and Change. 10th Edition, 227-230.
3. 池德龙,多重离子氛与多重德拜球层,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422323
4. 郑春开,《等离子体物理》,第162页。
5. 张之翔,《电磁学教学参考书》,第102-103页。
6. Delong Chi, A New Perspective on Earth’s Radiation Zone
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13575
7. 池德龙,太阳活动水平预测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86150.html
8. 池德龙,行星的形成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402138
9. 行星磁场,胡中为 徐伟彪,《行星科学》,第34-314页。
10. 有关行星的数据,https://nssdc.gsfc.nasa.gov/planetary/factsheet/
11.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lar_and_Heliospheric_Observatory
12. 太阳黑子数与磁极反转有关,
https://www.cas.cn/xw/kjsm/gjdt/201210/t20121022_3664116.shtml
13. Solar cyc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lar_cycle
14. 从2001年至今每日太阳活动状态的详实记录,www.spaceweather.com
15. 周期彗星的轨道数据(1P-197P),胡中为 徐伟彪,《行星科学》,第505~510页。
16. 周期彗星的轨道数据,https://www.cometography.com/periodic_comets.html
17. 历史上50颗大彗星,http://messier.seds.org./xta/history/50comets.html
18. 太阳活动水平的历史数据,林元章,《太阳物理导论》,第394~450页。
19. Comet Arend–Rola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et_Arend%E2%80%93Roland
20. C/1957 P1 (Mrkos),https://en.wikipedia.org/wiki/C/1957_P1_(Mrkos)
21. 太阳系内行星概况,https://www.jpl.nasa.gov/
22. 太阳系内星体轨道及其实时观测,https://theskylive.com/
23. 彗星实时观测,http://aerith.net/
24. 太阳活动区状态,方成,丁明德,陈鹏飞,《太阳活动区物理》,第298页。
25. 行星凌日,冲日等历史数据,百度网站
26. 池德龙,包含太阳活动水平预测方法的专利文件(2019),
https://pss-system.cponline.cnipa.gov.cn/documents/detail?prevPageTit=changgui
27. Solar Cycle Progression, https://www.swpc.noaa.gov/products/solar-cycle-progression
28. Valentina Zharkova,Modern Grand Solar Minimum will lead to terrestrial cooling,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75229/
29. 池德龙,迈克尔逊-莫雷试验不能否定以太的存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427657
30. Delong Chi, Multiple Debye Spherical Layers and Universe —Gravitation Originates from Electric force,
https://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0805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池德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4929-144252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