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友
人的好运从哪里来? 精选
2023-2-12 07:45
阅读:7413

作为一个常常被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到大,似乎总有好运青睐,许多人刻意争取,梦寐以求的东西,都少不了我的份,而且,好像还来得那么频繁,那么不费力气,包括小学和中学各门课程的满分或最高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一笑而过,科研目标的提前实现,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报告时行云流水般的轻松自如。大家肯定会好奇,我是怎么做到的。下面,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人生的轨迹不是一条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直线,而是一条包含着一系列波峰和波谷的曲线人的好运既不是天掉下来的,也不是烧香拜佛求来的,而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扬长避短,学习和获得必备知识与关键技能,勇于应对挑战,拒绝躺平而来的。

喜忧参半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一个农民后代,矿工子弟,父亲只念过四年书,母亲也仅念过二年书,因此,按当今的话来说,我从降生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就妥妥地输在了起跑线上,大概率将在平庸与无为中了却一生。然而,我身体里蕴藏着的那颗无所不及的好奇心,我血脉里奔淌着的那股湖南人的霸蛮劲,注定了我不愿随波逐流地虚度此生。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小学阶段是人生中充满童贞与梦想,没有困惑与忧虑的时光。我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物质条件并不宽裕,但我的小学阶段是在无牵无挂中度过的。不过,当时特定家庭环境(即全家共享一盏照明电灯,晚上8:30熄灯就寝),让我不经意间发现的效果最佳,成本最低,最健康的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学习方法(即每晚睡着前将学过的相关教科书内容和作业回忆一遍,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再回忆一遍)(见我的博文《杰出人才的成长道路》),成为我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得益于这种学习方法,我从小学一年级起直到高中毕业,各门课程考试基本都拿满分或最高分;而且这种以用脑为主,用眼为辅的学习方法,使我本科毕业时的视力依然保持着1.5,根本不需要戴近视眼镜。有趣的是,一些人常会谈论学习各门课程的心得与诀窍,而我以不变应万变,用自己琢磨出来的简单办法,全面且透彻地掌握了各门课程的精要。比如,我中学英语老师李惠娟说,我是她教过的各届学生里,英语学的最好的(因为每一篇英语课文,我通过早晚回忆都记住了,遇到一些一时不知其准确含义的单词,只要联想到相关课文,就明白了);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廖德恩评价我的数学作业,“少一字不完整,多一显累赘”(因为数学课本里的所有例题,我通过早晚回忆也记住了,因此,可以用最少的词汇表达最多的内容)。

倘若没有初中二年级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我的小学与中学阶段势必在考试拿满分或最高分,然后得奖的常态中度过,留下一段近乎完美的记忆。那时,学校流行着“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由于我的学习成绩不错,班主任安排我跟有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坐在一起,希望在我的带动下,该同学能有所进步。那个同学不知从什么地方弄到一些小说,经常在自习课时阅读,并滔滔不绝讲述着小说里的情节故事,有时还把小说借给我看,时不时问我对小说某人物的看法。因此,自习课免不了说些话。班上的“戏精”班长,大概率妒忌我的考试成绩(包括政治课)强她的太多,自己一分钟前也在跟其他同学说话,但从窗外见到班主任正走向教室,会立马站起去维持秩序,大声指责某某同学不要说话,影响其他人自习;某某同学不要乱走,回到自己座位等等。当然,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班主任,应该很容易识破这类雕虫小计;但如果班主任自己也带着私心的话,结局就难于预料了。那时,社会上正在批所谓“白专道路”,班主任敏锐目光,无疑窥见到了可乘之机。转眼间,我从一个优秀生变成了一个只专不红的典型。当时,校长经常会在全体学生大会上,不指名地批评:“有的同学,虽然考试分数高,但是只专不红,不值得效仿”。对于这样的批评与指责,我自然不服,但也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学习,拿更高的分数,让那些妒忌者,投机者自知理亏,无地自容。初中二年级年终考试时,我取得了各门课程平均93.8分的成绩,在中学部排名第二(第一名是高我一年级的潘同学,94.3分;第三名是我同年级的吴同学,92.9分)。听着班主任在颁发奖品时的那番言不由衷,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无名的快感。

进了初中三年级,来了新的班主任(原来的班主任因思维敏捷,被提拔到了学校领导层),可“戏精”班长还在,一切依旧,我的白专典型的帽子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摘掉。那些年,不管我各门课程考试分数多高,其它事情做的多好,世间的荣誉均与我无关。当然,我也不在乎这些浮云了。审视初中二年级年终考试各门课程平均93.8分的成绩,我意识到作文是我尚存的短板。虽然每次作文我基本都能拿最高分,但80或85分比起95或更高分来说差距显著。幸好黄金海老师从初中三年级起接手了班里的语文课。黄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引经据典,通过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各种故事,以理服人,深受同学喜爱。正苦于作文提升无门的我,突发灵感,既然黄老师的语文课如此引人入胜,我为什么不能在写作中采纳其思路,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呢于是,我仔细地分析了黄老师的课堂表达方式,翻然醒悟,对以前读到的一些松散零乱的似懂非懂的东西,比如“三省吾身”,“再三教诲” 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写作思路瞬间变得开阔了,写作技巧有了飞跃性的进步。记得,初中三年级年终作文题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以往,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会把一些空泛的口号堆砌起来,再加上一些文字修饰。如今,不再将自己的思路局限于一些空泛的口号,而是将所学到的历史,地理和其它知识融入到作文里。不出意外,这篇作文得了不错的分数。黄老师还把这篇作文当成范文念给他担任语文课的高年级班学生听(此情况是那个高年级班的学生事后告诉我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弥补了我各门功课的唯一缺憾,助我得到了初中三年级年终各门课程平均96.2分的成绩可惜,那年不搞分数排名了;否则,拿个中学部第一应该不成问题。写作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注意到,一些同学数理化不错,但语文政治英语略逊一筹;还有的同学语文政治英语过得去,但数理化却不怎么样。因此,在综合性考试(包括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中,我坚信自己有很大的胜算。

[感悟:我的小学与中学经历是一个从人生轨迹的波谷上升到波峰,继而又回落到波谷的过程。引起波谷转向波峰的原动力有二,一是找到了最有效的培养和增强知识记忆能力的办法,二是破解了写作的奥秘。长期以来,教育体系忽视了在小学阶段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必要性。西方的教育体系普遍认为愉快的童年体验比其它什么都重要,于是采取一种听之任之的放养式教育,小学生没有太多的作业负担,更多的知识积累被推到了中学与大学阶段;尽管这种教育方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基本有效的,但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日新月异的科技新时代的到来,其缺陷已不言自明。东方的教育体系虽然不轻视小学教育,但却走了一条偏重知识积累,忽略知识记忆能力培养的道路;由于超额的作业负担,小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消化所学到的新东西,培养知识记忆能力。而我发现的以用脑为主,用眼为辅的早晚回忆的学习方法,不仅确保了各门功课的优异成绩,而且在最关键的时候,培养和强化了知识记忆能力,为将来的飞跃性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写作,人们普遍把语言知识(比如,语法规则和词汇量)与写作能力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语言知识,写作能力就会水到渠成。我此期的经历充分证明,语言知识并不等于写作能力。事实上,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我的语言知识考试都不错,可作文与满分标准始终隔着一段不小的距离。直到初中三年级,受语文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课方式的启发,我才茅塞顿开,在写作方面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炼出了作文的构思技巧(论点引申,论据浓缩,和关键词汇)和要领(思路顺畅,细节适当,表述达意,变化适度,和重点突出),从此,作文不再拖累我各门课程平均分了。]

时来运转的回乡知青。高中毕业前一年,我父亲因职业病(矽肺病)去世,我母亲宁愿我回湖南醴陵农村老家务农,也不希望我留在矿山做矿工。考虑到在班里受了近四年的打压,我理所当然地会选择离开。于是,高中毕业后,我只身到了父亲的祖籍地,做了回乡知青。在这陌生而又熟悉的环境里,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除了共同的方言,前后左右几十里地,似乎都能遇到沾亲带故的人。随着冬季的到来,我和大队的一帮人被派到15公里外修复水渠,寄住在当地一个农民的家里。谁曾想,房东的邻居(及弟弟)的女儿,不久前嫁给了我舅舅的儿子。掐指一算,我跟房东的弟弟及房东都称得上是亲戚。为此,房东的弟弟一家还请我吃了一顿饭。更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有时行走在路上,在田里工作的人会忽然叫我的名字,说他/她是我的什么亲戚的亲戚,要我喝碗茶或吃顿饭再走。这不仅增加了我对家族变迁史的兴趣,而且让我有了一个将本家族和其他家族的故事收集起来,写一部历史小说的愿望。

修了近半年的水渠,我又被派到公社农场参加劳动。那时,区里将省道与公社总部的一段约十公里泥土路的维修承包给了公社农场。于是,公社农场把这段泥土路的维修任务交给了我和另外二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泥土路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修路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沿路的许多村民,在与不同的人交谈中发现,年青人知道的家族变迁历史有限;中年人稍了解些,但一般家务繁忙,无暇多谈;而老年人不仅知道得多,且有闲长谈;于是我把收集本家族和其他家族的故事的希望寄托在长者身上。每次遇到长者,我都追着问这问那;偶遇一些知识积累丰富且健谈的老年人,我更如获至宝,有提不完的问题,学不完的东西。在维修靠近公社总部路段时,我们会在公社食堂搭火。公社食堂有一位做了二十多年炊事的长者,我自然向他问这问那,成了熟人。如果公社有活动,食堂就餐人员陡增,他一时顾不过来,会叫我帮忙收拾,我当然义不容辞。久而久之,我跟公社的司务长也很熟了。一次,司务长问我能否帮他刻印就餐票。我说当然行了,刻印是我在中学搞宣传时常做的事。我把公社食堂就餐票刻印得又快又好。不久,公社社长也知道我了。有一次,公社社长让我谈谈回乡这么一段时间的感受,我把我在家乡体会到的从未有过的亲切感,还有我打算将本家族和其他家族的故事收集起来写一部历史小说的愿望和盘托出。公社社长十分赞赏我的理想与抱负。

在我回乡约一年的时候,公社通知农场让我参加了区先进知青代表会议。会后不久,公社社长告诉我,下面某大队学校有一民办教师空缺,觉得我很合适,推荐我去。我把现在去当老师就没有时间和机会收集当地人口变迁原始资料和编写历史小说的忧虑说了出来,此事暂且撂下。在我回乡快二年的时候,公社有一个醴陵瓷厂招工名额,让我去体检入职。不料,招工人员以我下乡还差几天才够二年为由,在最后一步把我拒了,企图将自己的亲戚招进去。公社知道后,当仁不让。立即派另一个下乡已满二年的知青去顶,招工人员的图谋才未得逞。所幸的是,我参加高考后不久也有了结果,公社一共八人入选,我是唯一的本科生,其他七人都是专科生,而且这七人都是当地的民办教师。因此,公社的人说我“运气来了,门板都拦不住”。

[感悟:我的两年回乡知青经历是一个从人生轨迹的波谷逐步回升到波峰的过程,而促使波谷向波峰转变的因素是我偶然地发现了与长者交流乃建立人脉的最有效途径。我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与长者的交谈,收集本家族和其他家族的故事,为将来编写一部历史小说提供素材。没想到,我在与长者的交流过程中,获得了信任与赞同,建立了非常有用的人脉,助我得到了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机会。]

前路迷漫的本科生。参加高考时,由于大家对我的中学成绩一无所知,故对我并不看好,以为真正有希望的是本地中学的几个毕业生。考试前,本地毕业生都回母校集中补习了一个月。我毕业于广东的中学,进不了本地的高考补习班,回广东复习也不一定应对得了湖南考题。还好,我哥哥给我寄了一份广东高考复习提纲,我基本都会做。倒是湖南高考复习提纲里,有2道我没有见过的数学题。我请教本地毕业生,他说这2道题太容易了,并非常熟练地解给我看。真巧,其中的一道题竟出现在数学考卷里,我因此在数学考试一项少丢了20分。当年,我填的前三项志愿是医学院,中医学院和卫校,主要原因是我父亲受尽职业病(矽肺病)折磨,我真心希望自己有足够的医学知识,帮助父亲缓解病痛,所以,立志以后有机会一定学医。然而,我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录取到了省农学院兽医专业。我断想,若不是被一所未曾选报的大学录取,安排到一个意料之外的专业,而是进了一所自己想去的大学,学习着自己心仪的专业,我大概率不会在本科二年级时,选择科技文献翻译作为毕业后的职业追求,并下大力气强记《英汉小词典》和《新华字典》,并琢磨出了一套强记字典的方法(建网法)(见我的博文《劝学新篇:24岁前必读的一部书》);而会收起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自己的首选专业。这样,或许就没有后来的一切了。

[感悟:我的本科经历是一个从人生轨迹的波峰落入波谷而后回升到波峰的过程而导致这种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我决定强记《英汉小词典》及《新华字典》,并琢磨出了一套强记字典的方法(建网法),为后来的研究生考试,写作英文研究报告,和编辑生物医学英文专著打下坚实的文字基础。]

出人意料的研究生。凭着在小学期间培养的超强知识记忆能力,考试对我而言,算不上什么难事。当然除了自己,我一举通过研究生考试还是出于不少人的意料的(那年,学校有两名学生考取出国研究生,我是其中之一);我得以完成博士课程,甚至也出于我的导师的意料。前面提到,很多人把语言知识(比如,语法规则和词汇量)等同于写作能力;不可否认是,也有不少人把科学知识(比如,科学定律,定理和概念)等同于科研创新能力。实际上,不超越现有的科学定律,定理和概念,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原创性突破的。在我的博士课程中,由于研究项目的特殊性,头两年一直没有得到预期结果,就连我的导师对我能否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取得所需结果都产生了怀疑。究其原因,主要是头两年我对科研创新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第三年后,我才意识到,科研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筛选过程,即要从众多杂乱无章的事物里寻找出有用的东西。如果投入是精细的,不管用精细的还是用粗旷的方法去筛选都会成功;如果投入是粗旷的,则需要用精细的或特异性的方法去筛选才容易成功;如果用粗旷的或非特异性的方法去筛选粗旷的投入,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成功的机率锐减。我头两年的研究一直在用粗旷的或非特异性的方法去筛选粗旷的投入,因此,路途坎坷,预想的结果久期不遇。认识到这一点,我着力提高投入的精细度,并用更精细的或特异性更强的方法去筛选,很快取得了所期望的结果,完成了博士课程。

[感悟:我的研究生经历也是一个从人生轨迹波峰坠入波谷然后回升到波峰的过程,而导致波谷转向波峰的根本在于我对科研创新的实质(筛选的规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了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和有效思路(递推,平行,因果,逆向,随机)(见我的博文《科研创新策略科研创新有效思路科研创新突破为后续科研创新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智慧源泉。]

闯关夺隘的研究员由于掌握了科研的关键(或筛选的规律)以及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和有效思路,我在博士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工作就顺风顺水多了。比如,我博士毕业后参与的头二个研究项目,都面临着用粗旷的或非特异性的方法去筛选粗旷的投入。在投入不能精细化的情况下,我尽量改善筛选方法的精细度与特异性,故而在进入项目6-8个月后,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前越过项目的里程碑。我博士毕业后参与第三个研究项目虽与头二个研究项目有所不同,但在进入项目八个月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感悟:我的研究员经历是一个在人生轨迹的波峰漫步的过程,这可以归功于我科研筛选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从博士研究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科研创新策略(争先更好不同)和有效思路。在后来的三个研究项目中,我不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前达到项目的主要目标,而且发表了众多的第一作者研究报告,让我有更多时间去编辑书籍。]

产出丰硕的编辑不少人对书籍编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在知识快速增长的今日,一线科学研究人员尤其依赖书籍编辑的过滤和评溃�将海量资料汇集一处,提供可靠的紧跟科学潮流的参考文献我涉入书籍编辑看似偶然,却是长期努力的必然发展写作本是我从中学起就形成的爱好,大学本科时强记《英汉小词典》,使我的英文写作得到更大提升;博士课程和博士后的专职研究,拓展了我在生物医学方面的视野;我所经手的科研项目的超前进展,带来了不少第一作者研究报告,让我有充裕的时间去编辑书籍,并很快在生物医学科技书籍编写方面取得了非常喜人的结果。在过去15年里,我编辑了20本生物医学的英文专著,在生物医学书籍编辑的深度与深度上,建立了一个别人难于超越的里程碑。

[感悟:过去常听人说,什么东西学了有用,什么东西学了没用。其实,任何东西只要学好学透了,以后都会找到可用之处;如果什么东西都没学透,都是半桶水,那自然用处不大。我当年为了想做科技文献翻译,强记《英汉小词典》,掌握大量英语词汇,对我后来考研,在国外攻博,发表英文研究报告,和编辑英文生物医学专著等都起了莫大作用。因此,一旦决定了学什么,就要静下心来学好学透,不要在意旁人怎么说,学好了肯定会有用的。]

由上可见,人生的轨迹充满着大大小小的波峰和波谷其中波峰代表着通过学习和掌握的必备知识与关键技能所实现的新高度,而波谷可归咎于那些几乎不可回避的挫折所导致的低潮在小学阶段不经意间发现的通过早晚回忆去培养知识记忆能力的办法,在中学阶段提炼的作文构思技巧(论点引申,论据浓缩,和关键词汇)和要领(思路顺畅,细节适当,表述达意,变化适度,重点突出),在大学本科阶段琢磨出来的强记字典的建网法,博士课程阶段归纳总结的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和有效思路(递推,平行,因果,逆向,随机),把我的人生轨迹波峰。其实,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好上面任何一项,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更不要说全面掌握了。然而,在中学阶段遭受近四年的打压,在大学本科阶段未能如愿进入自己心仪专业,博士课程阶段所遇到的不顺,我的人生轨迹拽入波谷。倘若我在任何一个波谷里选择躺平,都不会有后来的成功了。所幸的是,即使在人生的波谷,我也从未放弃,而是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掌握的必备知识与关键技能,变波谷为波峰,因此,我能得到好运的频繁眷顾就不奇怪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东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46843-137584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