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大学
庞欢 教授
个人简介
庞欢,南京大学理学博士,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8);江苏省杰出青年(2020);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2);全球高被引学者。作为扬州大学代表之一与Elsevier联合创刊EnergyChem、担任管理编辑;任《国家科学评论》学科编辑组成员;多个期刊编委、青年编委学术兼职。主要从事基于微纳米配合物框架材料的研究。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家科学评论》、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论文被引次数达18000余次,H因子为84。主编/著英文书籍3本,主编江苏省重点教材2部(高教社)。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联合重点1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R3)、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018,R1)、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R3)、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R4)、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2017)、三等奖(2019)指导教师、扬州大学“金讲台”奖(2018)。
课题组网站:
https://www.x-mol.com/groups/panghuan
Q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课题组的工作?
课题组从事面向电化学的纳米材料设计研究,尤其基于配合物框架材料的能源化学研究。发展由配合物晶体学的合成方法出发,引入表面活性剂、超声剥离、水热合成等方法可控制备的各种常见配合物框架微纳米材料或复合物、衍生物,可以有效调节材料的形貌尺寸、多孔性、导电性、稳定性,使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应用。研究发现:1)微纳米化配合物框架材料与金属氧化物复合之后,使得复合物具有丰富的多孔性、良好稳定性与导电性,在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中表现一些特殊的性能;而以配合物框架纳米晶体为模板煅烧制备的材料,往往是一些多孔金属氧化物、多孔碳材料、甚至还出现杂原子(氮、磷、硫)掺杂材料,材料具有优异电化学特性;2) 配合物框架材料微纳米化可以产生小尺寸效应、晶面取向生长形成各向异性的配合物纳米晶体、表面缺陷或不饱和配位,使得这些材料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离子迁移路径缩短、出现对客体选择性催化、催化活性位点增强、增多现象。
Q
您认为您所在研究领域未来最主要的研究热点是什么?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研究一直处于材料、化学、能源、物理等学科的前沿领域,其重心也由合成、结构测试、单一性能研究向材料的多功能化拓展和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目前,MOF及其相关材料在气体存储和分离、传感、催化、光电、储能等方面展现出了优良的性能;为了充分发挥MOF材料多孔限域、有机无机组分多样且高度有序的优势,以MOF材料为源的复合材料如功能纳米粒子@MOF、MOF的碳化改性材料、金属/碳/氧/氮等拓展打开了MOF材料研究的新窗口,为其研究增添了新的创新活力。在MOF源材料研究之中,我认为最主要的研究热点是功能导向的复合设计和和合成线路优化。
Q
您最近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MIL-96-Al for Li-S battery: shape or size?’(Adv. Mater., 2022, 34, 2107836)”的文章,您能否和大家分享这项工作的特色和灵感来源?
这项工作通过改变反应溶剂及其体积比,利用共溶剂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各种形状的微/纳米级MIL-96-Al,包括六方片状晶体(HPC)、六方双锥晶体(HBC)和六方棱柱双锥晶体(HPBC),并研究了它们作为硫载体对锂硫电池性能的影响。
Q
您当选了Carbon Energy首届青年编委,您对Carbon Energy 期刊的未来展望是什么?对该期刊进一步推动有关领域的发展有何愿景?
目前,Carbon Energy期刊已涵盖与碳能源相关的所有领域。我认为期刊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将我们研究的材料应用到实处。现在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和能源存储等多方面的应用都是非常受大家关注的。此外,交叉学科也是比较热门的,例如多功能复合材料等。希望Carbon Energy不断提升期刊发文质量,吸引更多更好的研究工作。希望Carbon Energy加强和国内外的优秀学者合作,为更多的学者们提供专业的出版服务,并更好地服务于本领域的研究。
Q
您从事科研以来,事业一直在稳步发展,能否请您谈谈您是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的呢?职业发展中最重要和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呢?您觉得对您的职业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首要的是搞好科研工作,多与同行们进行学术交流,交换思想。其次要始终关注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让科研始终与教学一线。其次要谋求多方向发展。一来可以走行政岗,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二来可以与企业合作,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对接。
最难忘的经历是我在南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度过的学习和做科研的时间。这段学习经历对我以后目前执教和科研的学术思维形成,乃至待人行事的个性风格都有较大影响。对我职业影响最大的人是南京大学的导师们,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对于我价值观的形成、职业理想的树立、科研方法的建立和研究方向的确立都有深刻的影响。现在我自己成为大学老师已经十多年了,导师的言传身教也会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继续传承下去。当然,在我求学和工作期间,很多老师、前辈、同事、师兄师弟师姐师妹、我自己的学生们,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在学生培养、合作研究、职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支持。非常感谢他/她们对我的帮助。
Q
您认为什么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您在选择研究生的时候有什么标准?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选择研究生的两大标准:1)性格上:为人善良正直,要有进取心,有一定的抗压能力。2)科研上:认真负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
我对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以下建议,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多看文献,提高各方面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就是要多学术交流,多做实验。还有对待科研需要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数据的详细记录,方便后期核实。还有就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实验失败是常有的,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放弃,多试错;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Q
科研工作之余,您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您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如果把我们人生比喻成直角坐标平面图上的某一点话,这个图的纵轴是工作,横轴是生活。完全平衡的生活和工作是人生点沿45度角直线向上发展。但大多数科学家的人生点是沿着超过45度角的较大斜率的直线上。其实对于真正对科研有兴趣的人来说,科研已融汇在生活中很难分彼此。
我一直认为保持身体健康是首要的。因此,在闲暇之余,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跑跑步,顺便观看沿途的风景。
推荐阅读
1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肖遥教授
2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张华彬助理教授
3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姚永刚教授
4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李鸽助理教授
5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张如范教授
6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李犁教授
7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陈胜教授
8
Carbon Energy人物专访—陈宇教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2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