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旅
谢家老公老嫲阿公阿嫲两代先人安葬在霹雳昔加里五区华人义山,爸爸的骨灰则安放在太平山庄。我出生得迟,没机会与老公阿公接触,小时候倒常听爸爸把唐山挂在口中。碑文上镌刻的“广东潮州澄海金砂乡”,像是一个源头,老公的名字谢葵兴,是我们家在马来西亚的起点。
“中国”一个听似很近,欲触却很遥远的地方。翻开马中历史,洪涛澜汗,那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故乡,还是他乡。
雄浑的海洋呵,南中国海
你以你的滔滔滚滚的狂浪
把北方的大陆和南方的岛屿冲开
你以你的滔滔滚滚的狂浪
把北方的大陆和南方的岛屿连接起来
《南中国海》——吴岸
相对于理性的陈述,现实主义情感澎湃的诗句,更能引人共鸣。祖辈父辈在有生之年都没机缘踏入思绪中存在的“神州大地”。而我,比他们有幸。
2007年5月16日,我首次与孙彦庄博士同去北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查访问活动。此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希望中国红学家能针对马来文版《红楼梦》的翻译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二、商讨2008年在我国主办的“《红楼梦》与国际汉学”研讨会事项。
我马大中文系本科甫一毕业,初入社会便探访此泱泱大国,会见久负盛名的学者,确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以《红楼梦》研究、翻译及出版计划研究员的身份,我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会长陈广才的带领及安排下,走访了冯其庸、周汝昌、杨宪益、蔡义江、胡文彬、石昌渝、吕启祥、李希凡、张庆善、孙玉明、沈治钧、杜春耕、张书才、王湜华、马瑞芳、孙伟科、饶道庆、李明新及任晓辉等专家学者。他们分别在红学研究、《红楼梦》校注、翻译各方面,有深刻的研究功底和独特见解,以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宝贵意见,在此无法一一尽述。对我而言,最为难得的是得以见着三位国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和杨宪益。
5月17日。北京朝阳门外红庙北里。“红学泰斗”周汝昌老先生住所。鲐背之年,周老眉发皆白,清瘦矍铄。知我们一行人到来,他笑容满面起身迎接,谦和慈蔼。谈话间见周老两耳重听,以为是他年纪老迈之故,殊不知原来他早已耳聋目殘,但其身子骨硬朗,说话时声音响亮,不时以手势配合,说说笑笑,大孩子似的,尽显演说本事。他侃侃而谈其研红经历,处处表露出其对胡适先生的敬仰与感恩。红学知识似根植其脑海中,流淌在其血液里,非一时能够说尽。碍于周老健康问题,我们不敢叨扰多时。
离别之时,我想,周老一生著述繁多,与红学相关者已几十部,若非今日得见,如何能知他是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坚持著述。瞬间,脑中浮现贝多芬所言:“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不屈不挠。”
5月29日。北京通州区张家湾芳草园。瓜饭楼。拜会著名红学家、书画家冯其庸老先生。冯老头发半灰半白,面形方圆,体格魁梧,神情刚毅,流露出其深才大略的非凡气度。虽已达耄耋之年,但精神奕奕,思路明晰,叙述沉稳。他开门见山针对翻译工作提出看法:
首先,翻译需选善本,众多版本中庚辰本比较可信。如有抄漏的,再用其他本子来补充。像蔡义江、刘世德的校本都是不错的选择。
接着,要留意小说中的方言土话,生活用语及风俗习惯,需把意思弄明白了才翻译。如:“十月一”,是“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也是北京人扫墓祭祀的日子,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日期。然而,一些词句或情节背后隐藏的含义,如:省亲时花钱似流水,有当初曹家接待康熙花了一大笔钱,亏空公款的隐喻,是很难译出来的。《红楼梦》中有许多隐含的意义,只能体会,无法翻译。
冯老同时也谈到“异化”和“归化”等不同翻译策略的利弊。他对比目前广为大众所接受的两种《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即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说道:
杨宪益先生对中国诗词文化相当了解,其忠于原文的翻译对读者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可是对学者的研究来说是有很大助益的。相对而言,霍克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透彻,但其创造性翻译把中西文化融合起来,使得译文更能够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最后,冯老建议我们参考《红楼梦大辞典》以便能对《红楼梦》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6月8日。北京四合院小金丝胡同。翻译界泰斗杨宪益老先生住处。杨老银丝盈头,短而齐整,肤色白皙带寿斑,彬彬儒雅笑容可掬,极具亲和力。老先生已达上寿之年,双腿乏力行动不便,笑坐着与我们分享其翻译过程。他说翻译《红楼梦》很简单,直接口译出来,像读故事一样,他爱人戴乃迭就会用打字机快速地打出初稿,之后他们再一起润色修订。至于他翻译的原则也很简单,就是按照“信、达、雅”的标准去做,他本身重视原文,强调要力求信和达,雅则是较难达到的更高要求。
听他轻描淡写的说着,天真如我,似乎也觉得翻译《红楼梦》确实是件简单的事。孙彦庄博士即刻点醒我们:若非杨老集翻译家、文化史学者和古典诗人于一身,谁还有此功力能轻易将《红楼梦》在英、汉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进行转换。
让我倍感意外的是,杨老和夫人戴乃迭联袂翻译的英译本《红楼梦》备受中外学者和读者推崇,但在旁人赞赏此经典译著时,他丝毫不为所动,不引以为豪,仿佛已是不为名利所牵绊,游戏人间的世外高人。
在北京期间,除了参观天安门、故宫博物馆、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周口店、南锣鼓巷、王府井、北京大观园等旅游景点,更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研究所任晓辉与孙伟科特别为我们安排的活动:与李明新馆长共游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出席“红楼梦中人”(贾宝玉组)电视选秀活动、在政协礼堂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主题晚会以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功能厅的“雅韵”晚会。
我就如那顽石一般,被携“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场场人文艺术、文学文化、传统现代、精神物质的飨宴,接踵不断。在北京所接触的人事物,种种新奇的体验,让一个月时光如电飞逝。一眨眼,梦,就醒了。然而,马中两国间的红楼梦交流之旅并未随着我们踏上归途就此结束。
2007年7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秘书长孙玉明和副秘书长沈治均到访我国商议筹办第六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各事项,并借此机会办了几场讲座与座谈,让国内红迷获益良多。
2008年7月26日至27日,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和中国红楼梦学会联合举办的“《红楼梦》与国际汉学”学术研讨会在吉隆坡千禧大酒店召开。此国际红学会议集合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德国、斯洛伐克、奥地利、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红学专家,共有31位学者发表论文。学者们与250位大马红学爱好者展开长达2天的讨论与交流。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自1980年6月20日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揭开序幕后,其后四届皆在中国举办,此次在大马举办则是该大会第二次在海外举行。对大马而言,这可谓一大盛事,代表着中国红学会对大马红学研究的肯定与认同。
在会议中,大马除了中协会长陈广才发表的〈马来西亚红学研究的展望〉主题演讲,还有5位学者提呈了4份论文,即潘碧华〈以诗为文——论《红楼梦》的诗性特质〉,严家建〈从癞僧跛道两个角色看《红楼梦》的宗教式度世情怀〉,孙彦庄〈霍克斯的创造性叛逆之探讨——以《红楼梦》英译本中的隐喻为例〉,以及许文荣、郑向真〈阳性阴化VS阴性阳化——论《红楼梦》与《水浒传》人物性别倒置的比较〉。这些分量颇重的论文无疑是为大马红学研究增添了新的色彩。
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有句经典名言:“友谊往往是由一种两个人比一个人更容易实现的共同利益结成的,只有在相互满足时这种关系才是纯洁的。”在这趟以《红楼梦》翻译与研究为契机的交流,我有深刻体会:无论我们的马来文语言能力多强,若没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在红学方面积累的研究成果,我们没有善本,更没有足够的学识去理解这本古典名著;中方虽有大量的人才,丰富的文学与文化资源,但在先天条件限制下,他们始终没有我们熟悉我国国文的运用。因此,欲取得更辉煌的成果,跨国际的合作、交换经验、取长补短是必要的。我想以这次充满惊喜欢愉美好,梦一般的交流经验为例,说明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鉴于此经历了40年考验的情谊,双方实可在政经文教、基础建设及各领域,做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来达到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局面。
注:
1.潮州话:老公(曾祖父)、老嫲(曾祖母)、阿公(爷爷)、阿嫲(奶奶)。
2.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1918年3月4日出生于天津。中国著名红学家,继胡适等人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其《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页39。)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3.周汝昌继1954年双耳失聪(戴助听器,靠近大声说才能听之七八)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2009年后,周汝昌彻底全盲。尽管如此,他仍未停止思考,每天通过口述的方法坚持研究,并陆续出版了十余部专著,令人钦佩不已。
4.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斋名瓜饭楼。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冯其庸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戏曲史、艺术史以及中国大西部文化艺术历史的研究,尤以《红楼梦》研究著名于世。。(《名家正解红楼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页25。)
5.杨宪益(1914—2009),1914年1月10日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英国文学,获希腊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硕士学位。1943年起供职于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开始翻译生涯。1952年调北京外文出版社,后任《中国文学》主编,并兼中国作协理事、名誉顾问和中国文联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主要译著:包括《史记》、《资治通鉴》、《楚辞》、《长生殿》、《牡丹亭》、《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十五贯》、《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鲁迅全集》等百余种。于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6.详见张丽珍,潘碧华编《红楼梦与国际汉学》,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2009年。
此文获“马中建交40周年征文赛”公开组优秀奖,2014年10月19日。
收录于罗秋雁主编《40载马中情:友谊·合作·发展·共赢》,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2014年,页114-12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谢依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3594-13011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