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含明
洞庭湖加紧修护堤垸,会不会加剧下游洪水风险?
2024-7-8 10:38
阅读:1100

这两天洞庭湖涨水、华容团洲垸决堤,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据最新消息,目前团洲垸内外水位已经大致相等,正在抓紧修复决口的垸堤。

垸,是两湖和江南地区一种比较特别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类型。一般是在指在湖泊或者河流的河(湖)漫滩地带,人工筑坝,把原来的河漫滩围出一片区域来,排掉大部分水分使之高出水面,从而用来耕种和定居。这样的水坝被称为垸;被堤坝围起来的这片土地也被称作围垸。

虽然人工围起来的垸区,一年大部分时间会比附近的湖泊河流水面稍高。但是从地貌的角度看,这些地方还是属于河漫滩、湖漫滩,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有资料说,实际上一些地方上是把类似于团洲垸这样的地方规划为蓄洪区的。也就是说,在洪水期,这些地方可能要被主动放弃,任其淹没。

从水流关系上讲,洞庭湖、鄱阳湖都是长江干流上的“吞吐湖”。洪水季节,长江干流涨水,河水流入洞庭湖、鄱阳湖。这种自然的水流方式,事实上可以缓解湖泊下游地区沿江地区的洪水风险。

因为历史原因,两个大湖沿岸都有大量的围湖造田(形成类似于团洲垸、钱粮湖垸这样的垸区),缩小了湖泊分洪的能力。

现在加固类似于团洲垸这样的堤坝,有没有可能加大了下游沿江地带洪水淹没的风险?

其实这些问题,要是深入思考,会发现连着一串串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比如要不要围湖造田?造田就会缩减湖泊水面,缩减湖泊蓄洪量,加剧水灾风险;但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这种蓄洪能力是用不上的,老百姓则是天天需要吃饭的。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比如要不要为了缓解下游洪水风险,确保洞庭湖蓄洪能力而舍弃湖周这些堤垸、舍弃堤垸内的人民财产?这也是一个很难取舍的问题。

比如围湖造田中隐含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这些问题,都属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区域与区域之间协调的问题,这是典型的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不过,这类问题不同于纯粹的自然科学问题。纯粹的自然科学问题,人们往往认为存在唯一(正确)答案,至少在某一个认识阶段,人们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却未必能达成共识。不要说科学家与普通民众、以及不同专业的人士之间达成共识,就是地理学不同学者之间也很难达成共识!这大概是地理学尤其是人地关系问题研究的一个特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含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4413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