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含明
只有13%左右的人在200年后还有自己的后代?
2023-11-17 22:36
阅读:2800

最近一些自媒体在炒一个数据,说根据清代一个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只有13%左右的人在200年后还有自己的后代。也就是说,更多的人都绝后了。

为什么现在会炒这个话题呢?我想这跟这几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大概有一定关系。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经济上的原因、个人认知上的原因,现在有相当的一部分人自愿选择单身或者没法结婚。当然就没有后代。这种情况,被媒体放大,俨然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但是,这个比例有多大?恐怕还需要数据支持。但无论如何,造成了一定的慌张。

今晚突然想到,查一下这个数值的来源。原来,是2012年就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复旦大学一位叫陈熙的学者发表在《南方人口》上文章——“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基于家谱的人口数据“。该文章通过福建某山区一个家谱保存相对完好的魏氏家族进行了调查,数据来自于家谱。结果发现,该家族1650年(清顺治七年)的169个男性,到1917年(民国六年)时,只有13.61%的人在世间留有自己的嫡系后代。换句话说,最初的169个男性中,86.39%的人(146人)在两百多年以后已经没有后代留存在这个世界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明人口减少,只是说,每个人留存后代的机会非常不平等。同一家族的有一些支脉更容易留存后代,而其他的人更容易绝嗣。

根据陈熙的研究,多生孩子的人,似乎更容易留下后代;但是能够多生孩子,通常意味着优越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个结论符合想象,但是我个人还是头一次见到数据支撑。

研究清代的人口变化,容易联想到洪亮吉的文章《治平篇》,这是我们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洪亮吉说,人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人口增多;但是资源有限。二者会形成冲突。老天爷的调整办法就是“水旱疾疫”。这一点是不是很残酷?这与同时代的英国人马尔萨斯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洪亮吉同时指出,要调节人口和资源,不能只任凭“天地之法”,还要有“君相之法”,即“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到底还是孔孟之道更仁义!

不过,通过陈熙的研究,我们会看到,所谓的君相之法,其实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法普遍满足人们延续香火的美好愿望。

不平等、不均等,似乎是不可磨灭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含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4100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