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含明
科学研究中的思想者和践行者
2021-9-24 09:50
阅读:2153

昨天是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农历99岁生日,按照一些地方的习俗,几家单位为他举办了百岁生日庆典。

杨振宁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他俩于1956年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预言)。当时的物理界普遍认为宇宙间的基本粒子及其运动是对称的。但是与θ和τ有关的粒子的观察结果不符合这个规律——这在当时恐怕不是一个小事情,因为1956年的一场物理学大会曾被专门提出来。杨与李提出了一个“猜想”或者“预言”,并指出可能的论证渠道,其中就包括用钴60的衰变过程来论证的思路。这里之所以表达为猜想,是因为在未经证实之前,它并不能被视为理论或者真理。

1956年下半年,旅美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领导她的团队开展了为期几个月的实验(该实验持续到1957年年初),对钴60衰变的过程进行观察,证实了杨-李的猜想。

而后,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即论证这个猜想的吴健雄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方面,我们可能会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在西方的科学价值观中,提出猜想和证实/证伪理论的人,可能并不具有同等的地位。我们今天的科学价值体系基本是来自于西方的,对这一个价值观的认识很重要。从实践的角度看,论证或者证伪的行动,因为很多东西是确定的,比如努力的方向、预期的工作流程等,都是确定的。这些工作的创新价值自然是要打折扣的。而那些提出有悖于既有认识的新思想的人,他们的工作难度和思想上的压力,当然更大,也更具有创新性。


另外,爱因斯坦在今日物理学界和科学界的地位自不待言,但是他获诺贝尔奖的理由却是“光电效应”,而非“相对论”。虽然现在有资料解密说当时好几年的推荐理由都是相对论,但是诺贝尔奖委员会还是没有接受这些推荐。这说明什么?至少,科学的评价毕竟还是由人来做出,人总是存在认识偏差的,他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正公平、以及足够长远的预见性。

另外,相对论的确认,有赖于爱丁顿的科学观察和论证。但是与爱因斯坦的闪耀光芒相比,爱丁顿的光太弱了。这个事件中,人物的关系和地位,与杨-李、吴的情况近似。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kpHIcV7UOWUs4F_Zd-jLfA


补充:

根据文末科学网博友曾杰老师的评论和提供的链接资料,吴健雄在“宇称不守恒”从假说变为事实的过程中,其贡献可能有待进一步确认。不过这可能是科学史的问题了。这些争议不在我的思考范畴指内。

本博文想传递的意思,主要是:在西方的科学价值观中,可能提出一个思路,比验证这个思路更重要。

以前我的硕导教育我说:某科学家(似乎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时候,我理解不了这句话。我觉得提出问题那不是太容易了吗?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还在那里,天天唠叨问题有什么用呢?现在回头看,那个想法是很幼稚的。一方面,是没有理解“科学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与我平常看的文献有关。很多中文的期刊文章,基本都是刊登有明确解决方案的科学问题探索的过程。我到目前几乎看不到单纯提出问题的文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含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30547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