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hah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zpjoe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博文

用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观察溶液中氧化铈胶体颗粒的形成

已有 483 次阅读 2025-4-25 20:46 |个人分类:纳米颗粒-溶液相合成法|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745498519953.png

1745582762240.png

  1. 研究背景:二氧化铈因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质在催化领域应用广泛。湿化学法合成二氧化铈纳米颗粒受到广泛研究,但对其水解过程中纳米颗粒的形成和自组装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这些过程。

  2. 实验方法

    • 非原位研究:加热硝酸铈铵(CAN)标准前驱体溶液,用动态光散射(DLS)、X 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产物的粒径分布、结晶度和形貌。

    • 原位 SAXS 分析:将前驱体溶液装入毛细管,在同步辐射光源下进行 SAXS 实验,改变温度、离子强度和前驱体浓度,研究其对粒子形成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 非原位热水解研究:DLS 显示 60 - 80°C 反应溶液粒径分布单峰,90°C 出现双峰。XRD 和 TEM 表明产物为水合氧化铈,粒径约 3nm,大粒子是小粒子的聚集体。

    • 1745499209038.png

    • SAXS 分析拟合方法的有效性:SAXS 可通过拟合获取粒子结构参数,但存在问题,如高 q 值处实验散射干扰、粒子与溶剂散射对比度计算不准确等。通过模拟数据验证,SASfit 和 McSAS 软件在确定相关参数上有一定精度,可用于研究。

    • 1745583052890.png1745583083207.png1745583103667.png

    • 1745583404121.png

    • 室温下水解的原位 SAXS 分析:室温下 CAN 前驱体溶液水解缓慢,但根据SAXS的测试结果,溶液中已经形成 1.4 - 2.0nm 纳米团簇,随着时间延长后部分转化为 2.5 - 3.5nm 初级粒子。

    • 1745567841733.png1745583522448.png

    • 60 - 100°C 水解的原位 SAXS 分析:升温促进水解和团聚,60 °C 时粒子分布宽泛(存在纳米团簇,初级纳米颗粒),升温后分为水解加剧,纳米团簇,次级纳米颗粒数据增多,并开始变得不稳定发生团聚形成次聚集体。80°C 时水解和团聚达到平衡,100°C 时聚集体沉淀,粒子总体数量减少。

    • 1745570743048.png1745570980920.png

    • 改变溶液离子强度对团聚行为的研究:增加离子强度,初级粒子静电排斥减弱,聚集体尺寸变化,过高离子强度导致聚集体沉淀,通过 DLVO 理论计算相互作用能,虽存在离子浓度计算问题,但仍支持 SAXS 分析结果。

    • 改变前驱体溶液浓度的影响:CAN30 浓度较高,室温下初级粒子已形成聚集体,80°C 时聚集体数量先增后减,聚集体生长符合扩散限制过程。

氧化铈的合成机理:一般而言,通过沉淀法合成CeO2纳米颗粒的第一步,即铈盐的水解。具体而言,由于Ce4+离子的低碱度和高电荷,易于与水反应。四价金属阳离子与周围的水分子反应产生金属羟基或氧配合物,从而释放质子,反应溶液的酸度增加。例如,硝酸铈铵(NH42Ce(NO3)6,简称CAN,在室温下溶于水中形成式[(H2O)6Ce−O−Ce(H2O)6]6+的氧桥二聚体配合物,这意味着Ce4+离子被部分水解,两个阳离子中心通过氧桥相互连接。从这些二聚体开始,即使在室温下也能形成胶体。即前驱体物质经过快速水解和聚合,导致Ce4+离子通过OH桥相互连接。总的来说:二氧化铈胶体粒子的形成是水解 - 缩合→初级粒子生成→动态团聚→沉淀 / 稳定分散的连续过程,外界条件(温度、离子强度、浓度)通过调控成核速率、胶体稳定性和团聚动力学,决定了粒子的尺寸、分布及最终形态。

二氧化铈(CeO₂)胶体粒子的形成机制涉及水解反应、初级粒子生成、团聚过程三个主要步骤

一、初始水解与初级粒子形成

  1. 前驱体水解以硝酸铈铵((NH₄)₂Ce (NO₃)₆,CAN)为前驱体,室温下溶于水后,Ce⁴⁺离子即可与水分子反应,通过水解 - 缩合形成羟基或氧桥连接的双核/多核配合物(如 [(H₂O)₆Ce-O-Ce (H₂O)₆]⁶⁺)。这些配合物进一步聚合,生成初始的纳米团簇(尺寸约 1.4–2.0 nm)。

  2. 初级粒子(Primary Particles)的生成随着水解反应进行,纳米团簇逐渐转化为初级粒子(约 2–3 nm)。这些粒子是结晶度较低的水合氧化铈(CeO₂・nH₂O),而非完全晶化的 CeO₂,其形成是水解 - 缩合反应的直接产物。

二、初级粒子的团聚与聚集体形成

  1. 团聚过程初级粒子具有高表面能,倾向于通过范德华力和静电相互作用团聚,形成次级聚集体(Agglomerates)(尺寸 5–15 nm)。这些聚集体并非单晶,而是多个初级粒子的紧密堆积体。团聚的颗粒可以是由于较大的初级颗粒的并入(奥斯特瓦尔德熟化?),除了这种生长机制外,团聚体也可以通过自身间的二次团聚而增长的,

  2. 团聚的温度依赖性

    • 低温(≤80°C):升温加速水解,初级粒子生成速率增加,团聚作用增强,聚集体尺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 60°C 时聚集体约 15 nm,80°C 时可达 19 nm)。

    • 高温(90–100°C):聚集体因尺寸过大或胶体稳定性下降而沉淀,溶液中初级粒子相对比例增加(如 90°C 时 DLS 检测到 4 nm 和 10 nm 双峰)。

    1745563789575.png

    氧化铈的合成机理:一般而言,通过沉淀法合成CeO2纳米颗粒的第一步,即是铈盐的水解。具体而言,由于Ce4+离子的低碱度和高电荷,易于与水反应。四价金属阳离子与周围的水分子反应产生金属羟基或氧配合物,从而释放质子,反应溶液的酸度增加。如硝酸铈铵(NH42Ce(NO3)6,简称CAN,在室温下溶于水中形成式[(H2O)6Ce−O−Ce(H2O)6]6+的氧桥二聚体配合物溶解的CAN与周围的水分子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物,这些氢氧化物直接凝聚成平均大小为1.6纳米的纳米团簇。这些二聚物通过进一步的聚合最终转化为CeO2纳米颗粒。溶解的CAN与周围的水分子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物,这些氢氧化物直接凝聚成平均大小为1.6纳米的纳米团簇。总的来说:二氧化铈胶体粒子的形成是水解 - 缩合→初级粒子生成→动态团聚→沉淀 / 稳定分散的连续过程,外界条件(温度、离子强度、浓度)通过调控成核速率、胶体稳定性和团聚动力学,决定了粒子的尺寸、分布及最终形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811-1483447.html

上一篇:氧化铈颗粒表面水化膜的形成以及对Zeta电位影响
下一篇: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观察溶液中氧化铈胶体颗粒的形成-续
收藏 IP: 223.167.5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