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求真,亦善,亦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wnkmchen 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博文

一篇很短的文章,一段很长的光阴 精选

已有 11621 次阅读 2014-4-29 13:38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最近一篇快报终于被一个中国的纳米期刊Nanoscale接受了。加参考文献在内总共也只有4页,但是从idea开始,到做实验整理文章,到如今的接受,这个过程整整经历了近4年时间。还好博士毕业的时候没有依赖这篇文章,不然就麻烦了。

   故事是从2009年开始的。2009年10月份我以国家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来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Amherst分校,在经历了初期的英语环境适应期后,开始纠结于研究课题的选择。身份是联合培养,课题可不是,并且在国内的时候对于自己来到美国会展开什么样的课题也没有充分的准备。那好吧,来了之后赶紧把课题定下来。但现实总是出乎意料,倒不是导师不给我课题做,而是我的到来催生了一个合作,也就是说在美国大学里,有两个教授搞起了合作,而我就是负责他们合作的课题。关键在于,他们之前从来没有过合作。因此在课题的选择上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同样是一种材料,几种蛋白,如何展开课题,两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看法。在两位教授之间差不多挣扎半年之后,我决定两方面都做。这样,一个教授就指导我一个子课题,各司其职,互不冲突。

   接下来就比较顺利了,回国前(2011年3月),与一位导师撰写了一篇文章,回国后2个月文章就很顺利地发表了。而另外一个教授那边,由于我的课题时间分配没有搞好,回国前匆匆整理了一个草稿,就先搁置在那里了。当然,后面就忙于毕业、工作的事情了。这“多余”的一篇文章从此便在时间跨度上无线延伸。

   在我到新单位工作3个月后(2012年5月8日),这篇文章终于投给了CC,但是一个月后的结果是拒稿再投。原因是之前和另外一个教授发表的那篇文章已经透露了部分创新点,把这篇文章的新颖性抹掉了。当然,由于当时做实验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有些数据也不是很好(未重复测试)。中间又经历了合作学生毕业的事情,修改和数据核对的任务落到了第三作者身上。半年后整理成文再投,但是一个月后再次被拒。


   作者们通过邮件商讨了文章下一步的投稿计划,准备向Nanoscale发起进攻。但是过程并不容易。2013年4月发起了第一轮进攻,半个月后返回意见,大修。心中还是很欣喜,因为之前的文章只要给大修的,都在努力答复审稿人意见后,最终接受了。但是,这次出现了例外。返修后又一次收到拒稿再投的结果。这次的问题来自于对部分数据的质疑,解决方法唯有重复实验。而这个时候,又碰到第三作者忙于自己一作的论文,以及准备毕业大论文的事情。这重复实验的任务被安排在半年之后。重复试验时,已找不到当时批次的材料。只好重新制备新材料,重新测试。根据结果再重新修改论文,今年年初的时候(2014年2月),论文再次投稿Nanoscale,一个多月后,又是大修。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又要重蹈CC的覆辙?认真回复意见后,20天后直接接受。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这篇文章也太折腾了。


   现在回头想想,很多因素造成了这篇文章的难产。首先是两位导师之前的合作关系并不融洽,最后只能各做各的课题。其次是自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另外一个课题上,联陪的短时间内,不能很好地完成第二个课题的全部工作。接着是共同作者陆续忙于毕业找工作的事情,这篇“鸡肋”文章只能排在他们to-do-list的末尾。

   自己在这个过程之后,也对实际遇到的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在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哪怕想到了所有的可能,生活往往还是大于你的想象力,把更加错综复杂、精彩斑斓的现实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你不禁感概万千。



投稿与审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334-789738.html

上一篇:请把您的A4纸留下
下一篇:青椒一年感悟之教学篇
收藏 IP: 175.43.20.*| 热度|

8 林松清 石磊 孙爱军 强涛 廖晓琳 刘淼 彭真明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