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jijian10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jijian100

博文

硕导师德励我行 徒儿笨拙勤相随 精选

已有 7075 次阅读 2019-10-29 10:2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硕导——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

 

  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身体力行,徒儿也愿以勤补拙,敬仰相随!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阅读师妹孝丽所写文章中描述到的“于陆师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而言,您则是“打压”;于我而言,您则是鼓励;于岳师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Fufa(埃塞俄比亚博士留学生)而言,您则是二者兼容”等到位、形象的场景所激发!硕士的时候,自己真的是太冒进了,心不够静,研究工作做得不够踏实和细致。但确实也就像“打压”的双引号那样,张老师其实也还是很鼓励我,尤其是在处理我研一交给他的头2篇文章上,而且也提供给了我很多机会,真的非常感谢!

  程孝丽我与导师的师生缘——“立德树人·以德育德”研究生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4939c0102zznt.html

  张老师提供的很多机会,其一是指派岳增成师兄来带我,这个机会出现在我支教保研后的12年年底。那个年底,是我支教半年后回浙师大的某天晚上,然后去拜访张老师。张老师还特意叫上了当时研二的岳增成师兄,那个时候就开始让岳师兄要多带带我。那天晚上,我至今还记得,岳师兄跟我边走边逛,聊了很久。聊我已经读过的张老师期刊论文和专著阅读,指出了我的阅读深度不够等问题,还具体建议我下载哪些期刊论文,购买那些学术专著。而且做研究,也要趁早,支教的时候能多尝试论文写作,就多尝试,也争取写一两篇出来,无论好坏。岳师兄给我的建议,确实很有帮助,让我在支教中的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后来读研的三年,更是在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岳师兄的指点和照顾。尤其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认知水平分析下的中澳数列习题情境比较——基于对高认知水平教科书的讨论》,该论文的主要外文教科书素材是师兄提供的大概的研究方向,也是师兄建议的。这篇论文是我研一发表出来最好的一篇论文,它对于我的价值,不亚于等到研二第一学期发表出来的第一篇C刊论文,以及研三第二学期我们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领域权威期刊《课程.教材.教法》上发表的论文

  张老师提供的很多机会,其二是给了我很多前沿文献资料。其中,外文资料方面,比如“民族数学”相关的10多篇外文。这是是张老师基于我当时刚支教结束对于“民族数学”研究兴趣,将他手头上“民族数学”相关的10多篇外文发给我,我才开始了《基于文化适切性的澳大利亚民族数学课程评介》这篇论文的研究。最后,这篇文章也发表在我们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领域权威期刊《课程.教材.教法》上。中文资料方面,比如《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高中卷)》专著以及其他中文期刊论文等。尤其是《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高中卷)》这一专著,一方面开启了我对于南非数学素养课程的系列研究及成果产出,另一方面也让我开始关注并后续有幸成为该著作的作者北师大曹一鸣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张老师提供的很多机会,其三是给予的和师弟师妹以及博士师兄Fufa的交流探讨机会。这些交流机会,一方面也是师门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给予我的总结和探讨机会。比如和孝丽、艳平、智宇等师弟师妹的交流探讨,对于我的论文研究,尤其是硕士论文研究,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再比如和博士师兄Fufa的交流探讨,也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英文口语和文本表达的能力,我现在还时不时和Fufa师兄(目前他已经是埃塞俄比亚布勒霍拉(Bule Hora)大学的副教授了)有联系。当然,另一方面如孝丽所说“Fufa初来乍到时,您就贴心地考虑到他人生地不熟,办理入学和住宿手续比较麻烦,就让陆师兄提前和Fufa联系,协助Fufa办理相关手续,采购生活用品等。为了让Fufa较快地融入我们这个团体,经常组织我们开茶话会,偶尔聚餐唱歌,让我们多听Fufa的博士课”。当时我记得,张老师,是让我负责,然后带着孝丽和艳平等师妹一起分工,来帮助Fufa的。孝丽和艳平等师妹也一起做了很多工作,所以说,张老师确实是非常贴心的,尤其是在对待Fufa博士师兄方面。

当然,张老师提供的这么多机会,也是因为我的笨拙。那是在一年支教结束后研一时间的139月,我带着支教期间写的头2篇文章,去找张老师。正如读研结束后的写的总结里所说的那样:“(这2篇文章)都是小家子气的论文,(后面)普刊投稿都经历了纠结。中间还多亏了张老师的建议、帮助和鼓励,笨拙弱小的我才不至于丧失做研究的自信心。现在回想,张老师当时挺犯难的,两篇这么小家子气的论文怎么投稿哦。但张老师没有明说,而是指导我模仿他的一篇论文,修改第一篇论文,然后尝试投稿;而第二篇,张老师则表示再看看(我后来看对应期刊论文,看得多了后,我也就明白了张老师的意思了)。所以,刚进入研一的我,是笨拙的。”

  以勤奋补笨拙,以厚积换薄发——2016届硕士毕业生陆吉健的读研心路历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4939c0102xib7.html

也就像如上文章所写:“以勤奋补笨拙”是我研究生三年的真实写照。一晃,硕士研究生毕业,也已经三年过去了。目前博士毕业入职杭师大,希望自己能够用张老师的师德和身体力行,勉励自己的大学教学和科研行程;也希望自己能继续以勤奋补笨拙,敬仰相随张老师的教学和科研道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2314-1203873.html

上一篇:团中央2019年青少年发展研究重点项目及其研究进度(持续更新中)
下一篇:有幸参加杭师大第四届青年博士论坛并获优秀博士论文奖
收藏 IP: 223.104.247.*| 热度|

6 郑永军 吴斌 汪育才 木士春 武夷山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