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经济学八大效应》——摘编自《教你认识经济学》
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小错酿大祸。这原本是指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的一个气象学现象。他说,如果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有一只蝴蝶煽动几下翅膀,两周后也许就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形成一场龙卷风,即称之为“蝴蝶效应”。因为,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引起周边空气系统的微弱气流变化,由此便可引发一连串的四周气流变化,逐渐扩大变化范围,直至千里万里之外;并逐渐积聚能量,直至在某处形成龙卷风。洛伦兹等人研究发现,气象学等领域中许多事件均具有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的共同特征,即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偏差。这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经济学界,也有蝴蝶效应。中国一家企业如三株集团就是因常德事件而顷刻间轰然倒下,损失40多亿,锐减员工13万。又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亚洲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等等。个人也是同样道理。中国古话有道是,一招棋错,满盘皆输。确实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甚至是日常行为都要三思而后行,切勿产生不利的蝴蝶效应。
2、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如果在一群羊前面放一根木棍障碍物,第一只领头羊跳过了过去,跟着就会有第二只、第三只……都跟着跳过去。然后,就算是去掉了这个障碍物,后面的羊也会在原先放障碍物的那个地方向上跳一下再过去。羊群效应也就是从众心理效应,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无论初始行为是否理性。因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会产生羊群效应,实际上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正确。在这种非理性舆论的误导下,反而会使与众不同的理性行为处于“众矢之的”的困境。这时就需要理性思维者更加智慧行事,也就是为了防止蝴蝶效应而采取隐忍、迂回、引导、等待……。
自20世纪末叶以来,“.com”公司遍地开花,网络经济一路飙升。通常网络传媒为羊群效应推波助澜:一条谣言很快就成了事实,一人观点很快就成了民意,……。
到了21世纪,网络泡沫开始迅速破灭,几近浮华散尽。人们这才发现,在热气升腾的网络经济市场中,获大利的只是一些领头羊,其余跟风的群羊都是成人之美的垫底。所以,为尽量避免羊群效应,避免品尝到人性贪婪的弱点之苦,就要避免盲目的从众投资。
做人做事也是同样道理,缺乏人文修养的人,往往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可能空穴来风”,“无风不起浪”……。这些不尽科学严谨的经不起严格拷问的“常言”往往使人们丧失基本的判断力,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要知道,媒体人也是普通人,不是你的眼睛!你自己若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判断的方向。故此,不要随大流而流,而要遵循内心修养的道德与法律规范!也不要“听风就是雨”或“相信耳朵胜过相信眼睛”;而是要经全方位收集信息后再作判断也不迟。决不要像群羊一样盲从!
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即两极分化效应。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国王出远门之前给了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国王返回后询问仆人,根据他们各自使用这一锭银子的方式与结果,对以钱赚钱的仆人进行了相应的奖励,对没有以钱赚钱的守财奴进行了剥夺殆尽。也就是“凡是富有的,让他更富有,凡是不富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马太效应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宁可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故,马太效应可谓“穷者更穷,富者更富”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效应。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金钱、名誉、地位等方面一旦获得成功与进步,就会有一种积累优势,也就会有取得更大成功的机会。此术语“马太效应”在经济学界的反映就是“赢家通吃”的分配不公现象。
马太效应有其积极的或消极的两方面作用。积极的作用是,一个人如果懂得马太效应,并有勇气把握自己的命运,积极努力践行,能够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他/她就会越来越强。消极的作用是,一个人如果懒惰,逃避现实,拒绝努力,任凭命运摆布,也会以马太效应作为借口。
人类社会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市场经济也不例外。贫困的根源无非就是“素质”或“选择”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马太效应教我们穷则思变,把握方向(不要造成不利性蝴蝶效应,不要陷入羊群效应),加倍努力,华丽转身。
4、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就是生存压力效应。此概念来源于西班牙。西班牙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是深海鱼,人们从深海打捞后,沙丁鱼一般难以存活到岸。而死掉的沙丁鱼口感就很差了。渔民们为了保持沙丁鱼存活到岸而能卖到好价钱,就采取了一项措施,把沙丁鱼的天敌——鲇鱼往存养沙丁鱼的水槽中扔几条,迫使沙丁鱼为躲避鲇鱼而不停地游动,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后在经济学上,就将这种在生存风险压力下反而能够获得更强生存能力的效应称为“鲇鱼效应”。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叫作“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正是鲇鱼效应的另一种表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对鲇鱼效应的另一种诠释。当然还应该顾及哲学的讲究:任何事都要把握“度(在每一维上由上限与下限所决定)”的范围,绝不能让加压谋生的忧患成为了真正威胁生存的忧患。
许多研究表明,适度的生存压力有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上进状态,有助于自挖潜力,适应市场经济风浪。社会上每一位想要靠踏踏实实劳动而生存的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树立榜样;在工作环境中认识到竞争对手的存在,适度保持职场压力,经常使自己保持兴奋状态,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5、木桶效应(又称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或短板效应是指一人或一事的成败取决于其短处或缺点,而不是取决于其长处或优点。形象地来说就是,如果构成一只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那么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
经济学常使用短板效应说明“劣势决定成败,劣势决定存亡”。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同样存在木桶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提高生存质量,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且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只有把自己的缺点坚决纠正过来,才有可能发挥长处,竞争胜出,取得成功。在市场经济中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同样道理,只有找到、抓住并克服掉薄弱环节,才能防治困境,走向长远。
6、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可视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消费习惯性规律。棘轮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首先提出的。它是指高端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下降到低端消费行为,就像是将棘爪链条加在车轮上所产生的永不倒转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养成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爱好攀比、贪图虚荣等不良消费习惯,就会成为败家子。故此,聪明人一定会理性消费,养成好的理财习惯,未雨筹缪,防患未然。
7、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本是一场精彩的游戏。人们将骨制或木制或塑料制的长方形骨牌以小的等间距排成巨大阵型的长长的连续行,然后只要碰倒第一张骨牌并砸到第二张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依次连续倒下,这就使得势能不断地转化为动能,并不断地累加能量,随之而来的是骨牌倒下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大阵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积累的能量是巨大的,这表明一个由多个体组成的具有关联性的系统中的一个初始能量的变化可以产生连锁反应,并会产生巨大的终极能量。
由此经济学效应可以预言:一个人的一次小小过错也许就会导致无力回天的大错;一个人一日的荒废也许就是其一生荒废的开端;一场核战争也许就会毁灭人类;……。
在经济领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典型案例就是美国9·11事件后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手段引发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当时,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增长而连续降息,贷款低利率再加上资产流动过快,直接推动了全球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增长,导致房贷需求大增。而由于优质的按揭贷款市场已趋于饱和,遂发放次级按揭贷款,即按揭贷款转向了信用低端客户,从而使房地产信用泡沫大增。然后美联储又上调贷款利率,使得信用低端客户无力还贷,而作抵押贷款的公司手中的房屋抵押品难以出手,导致房价下跌,直至资金链断裂。美国的这种无节制的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泡沫急剧膨胀最终导致了一场罕见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到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的困境。这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领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警示我们的是:一个微小的变化可以引起或许是当下察觉不到的渐变过程,但它必将最终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一点上来看,它类似于蝴蝶效应。但是,这两种效应毕竟不是一回事。蝴蝶效应所呈现的是,某一局部小事件所引起的另一相关但却不确定领域的巨大事变,其演变的可预见性较小,随机性较大。而多米诺骨牌效应所呈现的是局部小事件而引发的一连串紧密相关事件群的暴涨,其演变的可预见性较大,随机性较小。
8、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实际上就是惰性效应。19世纪,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将一只青蛙放进开水锅里,青蛙立即拼尽全力触电般地窜了出去。然后,再将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加热。青蛙虽然感到温度渐变,但没有立即窜出去。当它感觉到受不了的时候,为时已晚,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逃生了。最终,直到被煮熟了也没能逃走。这就是惰性思维加惰性行为或是毫无远见的习惯性思维加惰性行为所导致的青蛙悲剧效应。
在人生活动以及经济活动中也都存在青蛙效应。许多人都有安于现状的惰性,往往会忽视周围世界的悄然变化,以至于当危机到来时,只能坐以待毙。
比尔·盖茨有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他是在提醒他的员工,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必须时刻充满危机感,预测行业竞争危险,严防有可能摧毁企业的任何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为此,公司要宣扬危机,适度加压,不断促使员工加快脚步前进,不断超越自己,超越过去。
个人生活也是同样道理。个人生活中也要避免青蛙效应。要知道,从业与生活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陶醉在已有的“卓越”中,安于现状,贪图享乐,奢靡挥霍,那就只能走下坡路。因此,一定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只有这样时刻保持清醒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变化,才能临危不惧,才能应变自如,才能防止产生青蛙效应,才能杜绝迟钝青蛙渐入绝境的悲剧。
参考文献:《教你认识经济学》(大全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2012年6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崔锦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9947-112203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