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筑宝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2017

博文

再论“损伤比强度理论”真的是原创性成果吗?

已有 2153 次阅读 2023-3-12 23:3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笔者在文献[1]中指出 只要将文献[2、3]第三章的内容与文献[4]的相关内容一比较就能发现文献[4]所谓的“‘损伤比强度理论实际上仅是将文献[1](即本文之文献[4])定义的至今也说不明其物理意义的所谓损伤比’,引入到材料破坏过程的耗能率表达式。除此之外,文献[1](即本文之文献[4])则完全都是按文献[3、4](即本文之文献[2、3])第三章所提出的理论、方法、步骤和思路,才导出了其所谓的损伤比强度理论’”。

鉴于文献[2、3]已是多年前的出版物一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们或许现在已很难找到和看到这两份参考文献了。为此,笔者特将文献[2]的第三章第二节文献[2]P20第4~P22倒数第8文献[4]的第二章第三节文献[4]P191~P22之表2-1)的原文转录于下:

    文献[2]第三章第二节原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文献[4]第二章第三节原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以上文献[2、4]两节原文内容的对比感兴趣的学者们一定可以看出,文献[4]所谓的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确仅是将其定义的至今也说不明其物理意义的所谓损伤比,引入到材料破坏过程的耗能表达式前面所转录的文献[4]原文中的2-10)式)然而除此之外,文献[4]都完全是按照22年前出版的文献[2]第三章第二节的理论、方法、步骤和思路才导出了其所谓的损伤比强度理论”(这可由前面转录的文献[2]中的3.3式、(3.4式、3.5式及3.5式下面的公式与前面转录的文献[4]中的2-11)式、(2-12)式、(2-13)式及(2-14)以及相应的叙述方法完全雷同得到证明)。

需要指出的是,文献[2]中的耗能率表达式前面转录文献[2]内容中之3.2与文献[4]的耗能表达式前面转录文献[4]内容中的2-10)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耗能率表达式与材料屈服或破坏过程中的本构关系有关,因此建立不同材料的强度理论时,其耗能率表达式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可由文献[2、3]中的§3.4异性材料的强度准则中清楚地看到)。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某些人通过媒体炒作,竟然把所谓的损伤比强度理论称之为原创性成果,并对其在科学上的所谓贡献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详情可见文献[5]),这显然应该又是一种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

另外,本文还可看作是用最具体的对比方式,来证明笔者在文献[5]中对吳霞小同学所作“答辩”进行囬复的“具体化”。由文献[5]的评论部分,可看到丁发兴教授以他学生吳霞的名义,对文献[5]“题外话”进行了“答辩”。笔者认为:只要认真看过本文参考文献[2、3、4]并作过一翻比较的学者们,一定都能发现吳霞小同学所作“答辩”的“浅薄”与概念不清。故而笔者对吳霞小同学的“答辩”,仅以如下的一段文字作了囬复,即“丁发兴教授:看到了你的学生吳霞(虽然她自称代表你的团队)对我“题外话”的囬复,但我希望看到的是你的親自囬复而不是把你的学生推到第一线来与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进行“纠缠”。你的这种囬复方式,令我想到这或许正是你的“聪明”之处。然而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题外话”(即本文之参考文献[5])一文中参考文献[1、2、3](即本文之参考文献[2、3、4])并作过一比较的学者们,终究是能分清是非的,一些通过媒体炒作吹起的“泡泡”迟早会有破灭的一天”。在以上囬复中之所以说丁教授“聰明”,是因为吳霞小同学的“答辩”一旦被学者们看出其中论点的“浅薄”与概念不清时,“浅薄”与概念不清的帽子则仅是由吳霞小同学一人顶着,而与丁教授本人并无什么太直接的关系。

已如前述,考虑到本文的参考文献[2、3]已出版多年,一些对文献[5]所讨论问题感兴趣的学者们,或许一时还难以找到和看到本文的参考文献[2、3、4],故而笔者特撰本文,以帮助沒看过本文参考文献[2、3、4]的学者们,了解吴霞小同学对文献[5]所作“答辩”的“浅薄”以及丁教授的“聪明”。

  

参考文献

 

[1] 笔者<科学网>博客题为损伤比强度理论真的是原创性成果吗?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55154&do=blog&id=1370676

[2] . 最小耗能原理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3] 周筑宝等. 最小耗能原理及其应用增订版.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2.

[4] 丁发. 工程材料损伤比强度理论. 科学出版社, 2022年.

[5] 笔者<科学网>博客题为关于损伤比强度理论的题外话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55154&do=blog&id=136609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55154-1380092.html

上一篇:造假,学术不端,对任何科研工作者,是天大的罪名
下一篇:致颜宁院士
收藏 IP: 42.48.7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