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觉得孔乙己的天下第一歪理是‘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这很可笑,读书读傻了吧。其实孔乙己不是读书读傻了,而恰恰是‘读活书’的人。偷书肯定是偷,但是偷书也不是偷。问题在于什么是偷,应该怎么惩罚偷。
什么是偷很好解释,不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就是偷,但是这只是个理论定义,没有实践意义。落实在实践中就要看‘怎么惩罚偷’,这时法律出场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同样是偷,惩罚的方式却有不同。在理论概念上‘窃钩’和‘窃国’没有区别,都是偷。在落实到实践的惩罚中两者却大不相同。
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后,‘偷’与‘偷’是不一样的。孔乙己算是一个比较通透的读书人,已经理解到了‘偷’和‘偷’的不一样,所以才会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而那些旁边在哈哈大笑的普通工农那时候没有什么读书的机会,自然无法理解到这个层次,也就自然会认为孔乙己读书读傻了。现在也是说博士读书读傻了的大有人在。可笑自己那时学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哈哈大笑孔乙己的‘偷’与‘窃’的歪理。看来要理解‘偷’与‘偷’的不同,只是读书识字是不够的。
同样是偷为什么惩罚不同,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你得去读历史,它涉及身份地位、金钱利益、起因经过、时机环境等因素。这里不看这些因素,只讨论‘偷’的本质。偷是有度的,怎样惩罚‘偷’得看偷的程度给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就像浪费一样,人们不会觉得浪费一粒米是浪费,但是普遍觉得一整碗饭没吃就是浪费。孔乙己偷几本书,确实是偷了,但是与遭到的毒打不匹配。偷几本书最多是批评教育一顿,毒打人就不对了。警察也不会受理几十块钱的偷盗案,我在美国时听说流浪汉会给行人强要一二十刀,但是不敢多要,因为多要就违法了。所以怎样惩罚一般是要看偷了什么的。如果按照孔乙己偷书被打断腿的逻辑,动私刑打断孔乙己腿的那人是应该被诛九族的。所以孔乙己被打不仅仅是因为偷书,是因为打人的人喜欢‘痛打落水狗’和‘显示自己的权威’。孔乙己显然不承认自己偷书该打的合理性,也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挨揍,所以只能说‘窃书’,窃书不应该被打断腿的,他们打我不是因为窃书,他们只是借着我的‘偷’,来宣泄私欲。这里显然是‘量刑过重’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偷’是洪水猛兽,一旦决堤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对‘偷’的惩罚程度一般有三个方向:小惩大戒、大惩小戒、惩戒相当。《周易·系辞下》:“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一般认为对于不识字的人,小惩大戒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使其不敢再犯。大惩小戒则是对不小心犯大错误的人表示宽恕,让他感恩戴德,不会再犯。最好的当然是‘惩戒相当’了,这是比较符合‘中和之道’的,做到‘惩戒相当’很难,必须对‘中和’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偷书被打断腿是小惩大戒让他以后不敢再犯了,也无可厚非嘛。但是对孔乙己这样读书比较通透的人‘小惩大戒’是不合适的,孔乙己是明事理的,他都能理解‘偷’和‘偷’的不同了,你对他‘小惩大戒’,只能是激起他再偷的原因,确实小说中的孔乙己是在一偷再偷的。甚至孔乙己不是想偷,而是为了实现‘惩戒相当’,被逼的。想想自己有没有这种情况,感到委屈后,反而更逆反了。
如果孔乙己没有偷书的欲望,他也就真不配是‘读活书’的人了。那些书放在叫他去抄书的人家里不过是被束之高阁,根本发挥不了书的作用。而对于孔乙己来说,书对他很有用,他也会发挥书的作用。孔乙己怎么能忍住不把书拿走去发挥作用呢,难道看着书在阁楼里落满灰尘,这是读书人可以忍视的吗?我想问问天下的读书人,所以真读书人怎能不同情孔乙己呢。如果是这样,偷书去发挥书的作用,让知识在人群中更好的传播,该受到怎样的惩罚?这也是偷啊,普罗米修斯偷在天上没什么作用的‘火’,来地上发挥作用。孔乙己偷被束之高阁的书,拿出去发挥作用。是的,孔乙己和普罗米修斯都受到了被偷者的残忍惩罚。那不同之处是什么?普罗米修斯偷火受到了凡人的敬仰,孔乙己偷书却沦为看客的笑柄。知识不就是火种吗?这才是鲁迅批判的重点吧,麻木啊!那些哈哈大笑的人,请问您知道自己在笑什么吗?
你是要支持‘偷’唠?有人可能要问。不是的,我只是支持‘惩戒相当’的中和之道。普罗米修斯偷火也该受惩罚,因为他损害了神的利益,难道神就应该不如人吗?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人肯定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孔乙己窃书这个事情实在算不上可以被打断腿的事情。孔乙己书读活了,他知道这个理。但是没读活书的看客们不知道啊!
如果觉得《孔乙己》这本小说,像百度百科中说的那样,鲁迅是利用孔乙己读书读傻了,进而揭示,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实在是不免小觑了鲁迅。事实上《孔乙己》讲了一个‘读活书’的讲道理的孔乙己在当时不讲道理愚昧的社会中被社会看作读书读傻了的故事,利用孔乙己这样一个讲道理的人,反衬出了当时不讲道理的社会。这一点和《狂人日记》是一样的,是狂人疯了还是当时的社会疯了?是孔乙己傻了,还是看客们傻了?只是《孔乙己》写得更含蓄,艺术性更好,无怪乎鲁迅自己比较认可《孔乙己》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大部分读书人,没有考上功名,落第的都成了孔乙己,不是读书人不思进取,是读书人太多了。普通人尊重的是权势而不是文化,所以都看不上孔乙己。而且孔乙己读圣贤书确实是读活了,而不是书呆子,所以他觉得偷书不能算偷,他从不欠酒钱,这说明他自己有自己的原则,读书基本达到了‘致良知’或者‘诚意正心’的境界。孔乙己讲的是读书人的‘仁义理信’而不是死板的统治者的法规,真孔门人。鲁迅塑造这个人物,讽刺古代封建体制中为了功名读圣贤书而不是为了真正的文化知识。那时文人学得都是‘之乎者也’而不是务实的东西,这样的文人如果不依附权贵,就会连乞丐都不如,农民还能自己自足,文人能干啥?所以才让大家思考,主动举起‘赛先生’的大旗。为什么我们难出大师,因为我们有传统啊——为了功名利禄读书而不是兴趣使然。鲁迅依然振聋发聩,时刻在惊醒世界。
但是没有了只会‘骂’的文人可以吗?显然也是不行的,鲁迅自己就是个例子,弃医从文,把自己变成了骂醒国人的文人。如果鲁迅的小说不能被发表,他一样是个没有功名的孔乙己。文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古代的问题不是有文人而是文人太多了,举目四顾都是骂人的文人,每一个科学家,没有搞实业的社会怎么发展。这个和‘偷’一样也是多少的问题,文人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多。文人也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比如状元张骞,搞实业去了。但是搞实业的张骞就不是文人张骞了。文人就是只会骂的人,像鲁迅一样的人。不排除有人身兼多重属性,这是复合型人才嘛。
各行各业的人才都要有,有一定规模结构,但是又不能太多,社会才能健康发展。这也是一种中和。个人健康需要中和,社会健康也需要中和。两者同步中和才会和谐。不然孔乙己中和了,那时社会不中和,孔乙己悲剧了。人与人相处也是一样,两者中和同步才会和谐。孔乙己和鲁迅一样是超越时代的可怜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34297-127887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