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举
芳华——并不是青春的祭奠。
2017-12-31 16:19
阅读:7445

芳华

芳华这部电影,也许并不是拍给70后看的,更别说是80后了。

冯导纵然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把青春,时代,战争,甚至由此凝练的人生告诉所有的观众,或许,芳华过后,我们这代人能共鸣的也只有所有元素中的残酷这一个最容易扣人心弦的东西了。

我相信,冯导并不仅仅想让影院中滴答滴答落泪的观众们看到人生的残酷,而去珍惜眼前的生活。然而,电影典型文艺般的抒情,譬如散伙饭的难舍难分,奈何不是为了赚取我们的纸巾呢?如果,那一刻,我们仔细想想,何小萍和刘峰在文工团这个集体中遭遇,以及由此在残酷的前线遭受的磨难,而与相安无事的文工团那一刻的解散带来的离别愁绪相比,是多么的不值一提。叙事者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一刻的她并不能体会今后完整的人生,等到若干年后,她能深切领悟的时候,再来说这些话,那么,当初对何小萍的同情,就显得肤浅而又假惺惺了。如若,今天看电影的60后,70 后和80后仍不能体会,那就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即便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可以得到一丝丝的原谅,其实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从今天凝视往昔,得到的理应是植根于内心的最简单最朴素情感的缓缓溢出。

芳华中的美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

对于林丁丁,郝淑雯,芳华是她们的,青春也是她们的。她们在那个时代站的很稳,没有歧视,没有牺牲,没有英雄的称号的束缚和需求,只有在文工团的号声,舞蹈和歌声中绽放的青春。但是对于何小萍和刘峰,这种美却又是虚幻的,他们经历了短暂的绽放,或由于内心的懦弱和一时冲动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或由于出身而受众人歧视,虽然和林丁丁她们一样缺乏价值观的引导,但是他们内心对道德,品德和外界强加于自身的褒奖的理解导致了他们并没有享受原本唾手可得的芳华。

芳华中的爱情是卑微的。

现在看来,芳华着实没有爱情的味道。如果有,也是卑微的。刘峰在林丁丁入党之后即刻表白,林丁丁心中的雷锋好人形象的崩塌,说明,那时候的爱情,仅仅是那个时代华章最角落的一点点装饰而已。郝淑雯和陈灿的结合也是在郝淑雯知道陈灿是高干子弟之后的事情了,之前剧情中并没有明显看到二者的眉目传情,以致于若干年后用了惠子项链镶了金牙的陈灿到处拿地赚钱,完全忽视了家庭的他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肖惠子经历了一场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暗恋,我想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类似的经历,根本算不上爱情,陈灿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惠子的暗恋,一厢情愿的情书在离别的车上被撕碎的那一刻,如果你落泪了,冯导就笑了。

芳华是矛盾的。

电影最后,旁白给我们道歉,不想让我们看到她们老去的样子,让我们记住芳华中的青春。而却又不断地文艺般地将刘峰和小萍的遭遇宣泄给大家。到底是青春岁月值得怀念,还是遭遇了诬陷,血腥的人生值得思考,从而“指导”现实的生活呢?冯导并没有给观众交代清楚。我看来,如果想给这种矛盾找个出口,那就是冯导知道芳华面对的观众不会过多的思考那个时代给不同的人的青春造成的涂改,以致由此导致的人生沧桑,甚至苟且偷生,而是更愿意懦弱地关注电影中唯美画面的青春定格,以此来安慰自己面对今后生活有可能放弃的卑微。

PS

从电影院出来,遇到一个黑车司机给我使劲鸣笛,我走上前去,他急切地敦促我说:赶快追上前面那个穿黑衣服,围围巾的男的,他的手机落我车上了。我看了一眼他手里的苹果手机,转身飞奔赶上了已经拐弯的那个男的,告诉他:你的手机是不是掉了,掉到你刚才做的那个车上了,他在路边等你。他赶紧感谢我,并飞奔至路边,我从路边走过的时候,那个司机还在等我,也对我说了一声谢谢。其实,那一刻我才认出来,这个司机是我上次打车的那个小伙子,我还带他到小区上了个厕所。

我们这个时代,终究不是那个时代,我们的芳华还在,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描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鹏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2266-109234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