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存在“兴”的写作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周易》的“兴”和后世《诗经》的“兴”有很大区别。
“起兴”之语的独立性
《诗经》用描写环境“起兴”时,往往只是单纯地描写环境,和后面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联。
比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间有什么直接的逻辑关系吗?恐怕没有,从推理的角度来看,它们是独立的,与后文是脱节的。
而《周易》的各个卦象虽然也通过描写景物、现象等环境来“起兴”,但“起兴”的事物和后面的内容紧密相关,甚至直接用于后面的推理。
上一篇博文中,我们举了《屯卦》的例子: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 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乘馬班如,...... 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是对迎亲队伍、骑马和马蹄声的描写,属于“起兴”的场景,但这些“起兴”的场景和后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推理上完全没有脱节。比如“乘馬班如,求婚媾”,这句话中两个短语紧密相连,“求婚媾”就是为了解释说明为什么“乘馬班如”的,句子逻辑通顺,找不到任何脱节的地方。
再例如《震卦》:
震來虩虩。...... 后笑言啞啞,吉。
震來厲。...... 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其中,“震某某某”和“震某某”是对雷电的样子或雷电发生时人的反应的描写。它们是“起兴”的语句,因为《震卦》的主题不是描写雷电,而是论述雷电并不可怕。也就是说,一句话的重点都在后半句。“震來虩虩, 后笑言啞啞”,“震來厲,億喪貝”,这些短语的逻辑衔接非常顺畅,没有脱节。
不仅逻辑上没有脱节,在《周易》中,“起兴”的语句和后面的内容经常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我们再来看上一篇博文提到的《渐卦》:
鴻漸于干,...... 小子厲,有言,无咎。
鴻漸于磐,...... 飲食衎衎,吉。
鴻漸于陸,...... 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御寇。
鴻漸于木,...... 或得其桷,无咎。
鴻漸于陵,...... 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鴻漸于逵,...... 其羽可用為儀,吉。
这段文字中,“鴻漸于某”很明显是“起兴”的语句,用“鸿(大雁)”来比喻出嫁的女儿。我们注意看第四句:
“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鸿雁慢慢地靠近(漸是靠近的意思)树木,也许能找到(休息的)屋椽(桷jué指房顶上方形的木椽,《说文解字》说“椽方曰桷”),我没有什么过错”。
这句话中,鸿雁到底是靠近树木呢?还是靠近房屋?如果鸿雁靠近的是树木,那和屋顶的椽子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鸿雁靠近的是房屋,但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逻辑和常识,你见过大雁在房梁上休息的吗?
所以,这里周文王表面上写的是鸿雁,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的女儿,意思是把女儿嫁出去,就是让她有机会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其桷”指房梁,代表的就是家),(所以周文王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过错!这里“鴻漸于木”直接参与了后面的推理,“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是一个整体,逻辑上是不可分割的。
这就是《周易》中“兴”的特别之处。《周易》把“起兴”和后续的直接陈述或推理融合在一起。这样,“起兴”的语句就不必单独成段。
《周易》的六十四卦基本都具有这个特点。
我们分析了《周易》中“兴”的特点,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语言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后续的博文中,我会继续为大家分析。
今年我打算写一系列关于研究《周易》的博文,如果您对《周易》感兴趣,欢迎加我好友或者关注我。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推荐给其他人,让更多人看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952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