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颖
《周易》研学之14-《周易》的写作特色“兴”01
2025-1-19 19:30
阅读:800

   “兴”作为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是古人从《诗经》的写作特点中总结出来的。

   《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周礼》的描述中,诗的内容、类型和写作手法是混在一起的,这反映了古人对文学理论的感性认识。实际上,赋、比、兴只是诗歌的写作方法,而风、雅、颂才是当时诗歌的类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理论逐渐成熟,人们的认识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认识到这一点。唐朝的经学家孔颖达说:“风、雅、颂是诗歌的不同体裁;赋、比、兴只是诗歌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之所以都能被称为‘六义’,是因为赋、比、兴是诗歌创作中运用的方法,而风、雅、颂是诗歌最终呈现的形式,运用前三种方法,成就后三种形式,所以它们才一同被称为‘义’,而不是指不同的篇章或卷帙”。

   关于“兴”的含义,大家普遍认同以下观点。晋代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兴者,有感之辞也”,意思是作者看到周围的环境、景物或其他事物,有所感触,然后引发了后面的内容。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雎鸠”起兴,引出后面的诗句。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中的“孔雀”起兴,开始叙述故事。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将“兴”定义为先说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后面的内容。这个定义有些狭隘,范围太窄了。起兴的事物不一定非得是“他物”,只要和后面的内容有联系,能够引出话题,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就可以了。

   在《周易·经》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类似于“兴”的写作手法。它和后世《诗经》时代的“兴”有一些差别,但产生的逻辑非常相似。

   我们先来看《震卦》(这里,我使用省略号......将词语分割): 

  1. 震來虩虩。...... 后笑言啞啞,吉。 

  2. 震來厲。...... 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3. 震蘇蘇。...... 震行无眚。 

  4. 震遂泥。...... 

  5. 震往來厲。...... 億无喪,有事。 

  6. 震索索。...... 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媾有言。

   分析《震卦》的结构,我们发现每句爻辞的开头都有一个“震”字。每句话的开头短语都描述了“震”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对“震”的某种描述。

   那么,每个开头和后面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这里要强调的是“必然”的联系。我们承认它们之间有联系,但要看这种联系是否紧密。

   比如,我们把2.“震來厲”和1.“震來虩虩”互换,就变成了: 

震來厲,...... 后笑言啞啞,吉 

震來虩虩,...... 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这样的互换对每句话的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发现,也许会有一点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句子的基本意思。也就是说,每句话的第一个部分虽然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这种联系似乎并不那么紧密。

   更进一步来说,以“震”开头的三个字或四个字的短语,它们的作用似乎就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内容。即使有所替换,它们引出后文的功能依然存在,因此给人的感觉影响不大。

   我们把像“震來虩虩”、“震往來厲”、“震來厲”、“震蘇蘇”、“震遂泥”、“震索索”这样的短语称为“兴”,它们的作用是“有感而发”,引出后面的内容。

《周易》中的“兴”和《诗经》中的“兴”非常相似,也明显有所不同。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擅长这个话题。我对《周易》还算比较熟悉,但还没有深入研究过《诗经》,对《诗经》中的“兴”也只是粗略地了解,很怕因为一时疏忽说错话,误导大家。

   粗略来说,《诗经》中的“兴”在选择“起兴”的对象时,至少有两种情况:

   1.用诗词创作时所处的环境、看到的现象来“起兴”,“起兴之物”和后面的内容关联不大,只是起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等铺垫作用。

   例如,《诗经·国风·周南·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卷耳”和后面“思怀”的诗句有多大的关联呢?恐怕只是起到了睹物思人的作用而已。这种“起兴”方式在《诗经》中非常常见,包括《周南》中的《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中的《谷风》、《燕燕》、《雄雉》,《秦风》中的《黄鸟》、《晨风》等等。 

   2.“起兴之物”在属性上和后面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通过类比来“起兴”。

   例如,《诗经·国风·周南·樛木》中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樛木”支撑着“葛藟”,帮助它生长,这和后面的“君子”的品性有相似之处。所以用它来起兴,引出后面的内容。再比如,《诗经·国风·周南·螽斯》中的“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繁殖能力强,子孙很多,就用它来类比“起兴”。

   《周易》中的“兴”也非常类似。

   1.用环境和现象“起兴”,例如《屯卦》: 

屯如邅如,乘馬班如,...... 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乘馬班如,...... 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乘馬班如,...... 泣血漣如。

   《屯卦》描述的是周文王求亲时的场景,通过对骑马和马蹄声的描述来“起兴”,引出后面周文王的思考。

   再例如《明夷》卦: 

明夷于飛,垂其翼。......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明夷,夷于左股,...... 用拯馬壯,吉。 

明夷于南狩,...... 得其大首,不可疾貞。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出于門庭。

   《明夷》卦描述的是周文王按照商王的命令“南狩”(发动对南方部落的战争)后,被晋升提拔,进入政治核心圈的过程。这里,文王把自己比作“明夷”(一种看得非常清楚的鸟),用对“明夷”的描述来起兴,引出后面的内容。

   2.用事物的相似性“起兴”,例如《渐卦》: 

 鴻漸于干,...... 小子厲,有言,无咎。 

 鴻漸于磐,...... 飲食衎衎,吉。

 鴻漸于陸,...... 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御寇。

 鴻漸于木,...... 或得其桷,无咎。

 鴻漸于陵,...... 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鴻漸于逵,...... 其羽可用為儀,吉。

   《渐卦》描述的是周文王的女儿出嫁后回娘家探亲的过程。鸿雁有迁徙的特性,文王先描述鸿雁,用它来比喻女儿在外能够安身立命。我相信后人用鸿雁来代指出嫁的女儿,就是源于《周易》。

   从“起兴”对象的选择来看,《周易》和《诗经》确实非常相似。但是在使用方法上,《周易》和《诗经》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将在下一篇博文中对此进行介绍。

   今年我打算写一系列关于研究《周易》的博文,如果您对《周易》感兴趣,欢迎加我好友或者关注我。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推荐给其他人,让更多人看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949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