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颖
《周易》研学之13-“過其祖,遇其妣”批评的对象和场合!
2025-1-19 03:51
阅读:445

   我们来看《小过》卦的其中一句,来体会《周易》写作的微妙之处。 

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该句意思是:如果想批评人家的祖父(或祖先),总有机会遇到人家的妈妈(就跟她去说,别在背后乱嚼舌根);如果见不到人家的君主,也总有机会遇到人家的臣子(就跟臣子说,让他去转达,也别在背后议论);(只要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就不会犯错。

   这句话不难理解,但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 为什么要批评“其祖”呢?

   “祖”字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像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祖父,《玉篇》里说“父之父也”,《诗经·小雅》里说“似續妣祖”,《礼记·丧服小记》里说“別子爲祖”。二是按古代的用法,指“宗族”,《说文解字》说“(祖)始廟也”,其实就是从宗族的角度解释的。《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里有“左祖右社”,《广韵》里说“(祖)始也,上也,本也”,《礼记·中庸》里有“祖述堯舜”。我个人倾向于理解为“宗族”,但也接受“祖父”的说法。

   那么,周文王为什么要批评别人的祖父或宗族呢?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但通读《周易》后,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的背景:

   周文王是羌人(“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傅斯年、章太炎等学者都赞同这个观点)。和当时的统治者商族相比,羌人算是比较落后的民族。商朝统治各部族的方式非常严酷、血腥,还要求羌人进贡大量财物,这不断引起羌人的反抗。

   周族臣服于商朝,替商朝安抚其他羌人,维护周地的安全。周文王工作兢兢业业,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商王交给的任务。但周族作为外族,和商朝本土贵族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差异,周族等羌人平时要上交大量的农作物和牲畜作为贡品,打仗时还要替商朝冲锋陷阵,当炮灰,还包括文化和宗教上的差异,比如商朝血腥的人祭制度,以及类似于人质的封侯制度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周文王对商朝的一些习俗和政策肯定有很多意见,但商朝的很多习俗和政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一定是商纣王自己发明的。所以周文王要批评的内容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商族宗族流传下来的文化,也就是“過其祖”;二是具体的贵族不恰当的做法,也就是“過其君”,这也是这两句能并列的原因。 

  • 为什么要见“其妣”,让人家的妈妈代为转达批评意见呢?

   “妣”指的是母亲。“遇其妣”非常重要,它暗示了周文王和商纣王的妈妈关系不一般。因为他们关系很好,周文王才能当着商纣王母亲的面指出商族“不好”的风俗。

   我提出这个假设是有依据的。《周易·泰卦》和《周易·归妹卦》都提到了“帝乙歸妹”的故事。民国学者王国维和顾颉刚考证出,帝乙(也就是商纣王的父亲)把妹妹(顾认为是女儿)嫁给了周文王。

   《归妹卦》里提到“歸妹以须,反歸以娣”,其中“须”指的是小孩,脸上绒毛还没褪去(这一点还可以从《屯卦》的“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来佐证,意思是女子年纪还小,只有四五岁,不能生育,要等十年后长大才能生育)。“娣”是商朝的一种婚姻制度,王后出嫁时,会带着妹妹等人一起嫁到夫家,王后的妹妹就叫做“娣”(这种媵嫁制度我们以后再详细介绍)。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初)把还没长大的妹妹嫁给我,(后来)又换成王后的妹妹“娣”嫁给我。

   也就是说,周文王娶了商王帝乙王后的亲妹妹,也就是商纣王的姨妈。历史上说商纣王冷酷残暴,周文王这个姨父可能不敢怎么样,但他和商纣王的妈妈却是实实在在的亲戚,有什么话不能说呢?这就是“遇其妣”的历史背景。

   除了《小过卦》提到“遇其妣”,暗示周文王和商纣王妈妈关系不错的线索外,《周易》的其他地方也有暗示。

   例如《泰卦》中提到“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意思是迎接商王之前,先遇到了商王的后宫之主(“配”就是“妃”,“配主”就是掌管后宫的主人,可能是王后,也可能是王太后。这里很明显是王太后,不然还没见到商王,怎么会先去见商王的老婆呢?),而且等了她半个月(“旬”是十天),还得到了她的奖赏。

   再例如《困卦》里说:“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意思是周文王在殷都过得很不如意,就想去找王后,希望通过夫人路线回到周地。王后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但放他回去不符合商朝的规矩,所以就拒绝见他。周文王在处境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入其宮,見其妻”,这不也说明了他们关系很好吗?

   还有《晋》卦中有一句:“受茲介福,于其王母”,意思是周文王得到了晋升,他感慨地说,自己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福分,都是因为“王母”的缘故!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商朝可不像后来的秦朝那样是高度集权的帝制,商纣王只是众多诸侯中地位最高的“共主”,商朝内部矛盾重重。为了压制政治上的对手,商纣王提拔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周文王是他的姨父)是很正常的,这样可以加强自己嫡系的力量。周文王认为自己是托了“王母”的福,这恰恰说明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亲戚关系。否则,作为一个外族的首领,商纣王为什么不提拔商族自己人,反而要提拔他呢?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 为什么“遇其妣”用“遇”字而不是“见”呢?

   “遇”有意外相遇的意思,也就是偶然碰到。《玉篇》说“(遇)見也,道路相逢也”。《廣韻》“(遇)不期而會也”,就是强调这种偶然碰到的意思。如果要批评对方的宗族陋习,直接去见对方的母亲或长辈就好了,为什么要强调“偶遇”呢?

   《小过卦》的主题是批评。在现代管理学中,批评(也是一种沟通)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除了要当面沟通、找合适的对象沟通之外,合适的时间和场合也非常重要。

   “遇”字用得非常巧妙,体现了《周易》字斟句酌的写作特点。

   这句爻辞的意思是:要批评对方的宗族习俗,总有机会偶遇到她的母亲,(在那个场合下)就可以跟她说;要批评对方的君主(君一般指部落首领),如果见不到君主,也总有机会偶遇到他的臣子,那时就可以跟臣子说。这样,这句爻辞的逻辑主题就更加深刻了:想批评别人,不能在背后议论,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不要着急,总会有机会的。

   一个“遇”字,就把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及周文王成熟稳重的心态,都表现出来了,不是很妙吗?

   今年我打算写一系列关于研究《周易》的博文,如果您对《周易》感兴趣,欢迎加我好友或者关注我。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推荐给其他人,让更多人看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694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