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内生 分异 确界 临界 跨界 过界 融通 健康 和谐 永续 安全
建模的目的在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挖掘自然和社会本质规律,为动态把握事物演化规律,避免不可公度性,应基于问题的多元视角或观点,以及科学哲学中范式的开放本质,界定研究领域的合理假设和问题、演绎体系和方法。其中约束和目标具有相对性和对偶性,即目标是约束的约束,约束是目标的目标。通过复杂问题的多模型思维,结合关系本体和判断(专业和先验)以及实证数据检验,以几何与代数、连续与离散、统计与因果矛盾范畴的选择为切入,同时基于不可测对称性以及对称性破缺的可测性印证,遵循逼近论之测量相近,以及误差放大和随机性熵增引入可控下,达到复杂系统涌现与重整约化的最优作用量,最终实现迭代进化,同时聚焦事物所处环境结构、动因发展和事物间的动力学关系,进而从范畴论的关系网络中获得对事物更本质的理解。相关议题列示如下。
0) 分异--确定性
1) 空间--存在性
2) 时间--稳定性
3) 对偶--互馈性
4) 三生--叠加性
5) 扭结--耗散性
6) 通道--关联性
7) 运动--变化性
8) 临界--全局性
9) 测度--作用性
10) 抽象--层次性
11) 语义--可知性
12) 范式--思辨性
13) 范畴--可控性
14) 代换--有效性
15) 仿生--拓扑性
16) 透视--仿真性
17) 全息--全真性
18) 跨界--综合性
19) 过界--安全性
20) 融合--和谐性
21) 生态--意向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2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