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些双一流高校陆续发文称:“研究生没有导师同意不得私自发表论文”的通告,说实在话,看了这则通告后,预感到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会愈加严重,甚至不排除一些“意外”事件会继续发生。
近几年,随着高校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以及“双一流”建设任务的开展和考核,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压力大了很多,他们是高校的中坚力量,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教研课题,而且科研任务尤其繁重,对高校“双一流”评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令人警惕的是,最近一些高校中青年教师又出现了英年早逝的现象,非常值得高校领导层以及教师群体的警惕和反思。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随着教育部重启对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造假问题的严肃追责机制,一旦某高校在媒体上被曝光,不仅让很多高校很没有面子,而且也对高校的形象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所以各个高校领导层非常重视,压力向下层层传递,最终把压力传给研究生导师,一旦某指导老师的学生的论文出了问题,不仅学生要承担后果,研究生导师也要付出很大代价。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指出的,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教研考核压力也越来越大了,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最底层的两大弱势群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陡然剧增,并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激化,一方面,导师需要通信作者或者一作的文章,另一方面,学生毕业甚至找到工作也需要一作的文章,双方的根本利益出现了严重的冲突,这是师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可以这样说: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本来解决这个矛盾需要三方:高校、教师和学生坐下了谈话,把各自的最根本利益和核心关切放到桌面上去讨论,大家平等交流,去找到一个三方都能接收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机制是非常可能的。然而,一些高校出台新的规定,根本无视学生的利益和诉求,仍然实行“一刀切”的陈旧落后的管理机制,导致矛盾不仅得不到解决,而且可能还要进一步激化,因为这样做仍然采取的是“家长制”作风,信息从上向下的单方面流动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研究生群体不是一个少数人的群体,他们代表着我们国家未来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贡献,如果研究生群体的声音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这将严重损害我们国家的科研水平和个人的幸福指数,只有双向的信息流动和互动,才是解决师生矛盾的根本办法。
任何一个好政策的出台不应该也不要试图去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让另一部分人受益,一个好政策不应该是一个零和政策,恰恰相反,一个好的政策应该是尽可能让所有的群体都要受益,最终受益的是我们国家长远的竞争力和居民幸福指数,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层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把所有的利益方召集起来,把他们各自的利益和诉求摆到阳光下,放到桌面上,认真研究反复讨论施策,以求找到一个最大的能被各方广泛接受的方案出台,实践证明:只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渠道畅通了,没有什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过去那种“家长式”的“一刀切”的作风必须丢弃,必须认真对待所有利益方的诉求和关切,这也是考验高校领导层管理能力的一道考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