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中华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但未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外籍华人寥寥无几,却有9位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借作品《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钱永健和高锟。
难道出国的几位正好都发生了基因突变?若非如此,那又该如何解释?
而作为科学的基础、大门和钥匙——数学,虽未设诺贝尔奖,但却设有与诺贝尔奖同等重要甚至更进一筹的“菲尔兹奖”和 “沃尔夫奖”,同样被陈省身、丘成桐、陶哲轩三位华人摘取。
陈省身1984年获“沃尔夫”奖,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丘成桐则于1980年获“菲尔兹”奖,国际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唐纳森也称誉丘成桐是“近四分之一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
陶哲轩则被《探索》杂志评选为美国40岁以下最聪明科学家,31岁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茨奖”。
同样,还未有哪位拥有同样遗传基因的大中华国民摘取到其中任何一项桂冠。尽管相对于那寥寥无几的外籍华人而言,我们的国民数堪称“一毛之九牛”。
至此,可能会有人要问,即使有某位土鳖的天赋能超越陈省身、丘成桐、陶哲轩等世界级巅峰天才,能依靠一己之力解决一个或者多个世界级难题,结果又会如何?会有举国为止欢腾吗?这绝对是惊天地、泣鬼神之荣耀壮举了!理论上的确该是如此,实际上呢?且看以下案例:
有位叫陆家羲的物理教师,凭借着一种顽强的钻研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努力,于1961年攻克了著名的“寇克曼女生问题”,满怀欣喜地将该论文寄给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数学界的权威杂志——《数学学报》和《数学通报》。历经漫长的等待之后,被贬斥为“没价值”。就在陆家羲这项成果被中国权威机构宣布为“没价值”之后的整整十年,也就是 1971年,两位意大利数学家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攻克了“寇克曼系列”!
陆家曦还解决了世界数学界的另一个百年未解的难题“斯坦那系列”,同样被国内否决,幸好被苏州大学朱烈教授转寄给美国著名的《组合论》杂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教授门德尔松先生对陆家羲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如下的评价:“这是世界 20年来组合设计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个被自己的祖国藐视并抛弃的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了闻名于西方数学界的中国英雄,而我们自己却一无所知。
就在陆家羲名振西方数学界后不久,有一次,中国的有关机构邀请多伦多大学的教授门德尔松先生来中国讲学并参加首届国际组合数学学术研讨会,接到邀请的门德而松仿佛一脸雾水:“请我去讲学?讲组合数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于是,陆家羲“博士”(博主注:其实就一中学物理老师)便成了这次研讨会的特邀代表。
没有赞助,他只好借钱过去,给俺们大中华挣了点面子,回去后就因此而累死了,才48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俺们大中华绝对没有瞧不起土鳖,相反,我们还很推崇,为何?因为俺们推崇洋鳖,可洋鳖又推崇陆家羲这个土鳖(简直惊人天人了,主要依靠自学,并且业余时间解决了两个世界级难题,哪个洋鳖能做到!),既然俺们推崇的洋鳖都推崇了,俺们最终自然得推崇一下这个土鳖,所以在土鳖累死多年后,俺们发起轰轰烈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