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简评中国古代智慧和辩证法及其启示 精选

已有 6415 次阅读 2021-6-23 08:05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与分析|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经常有人对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开出这样的药方:认为只有全面抛弃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全面西化才能真正融入人类现代文明。笔者认为中国学术界该如何深入发展问题的核心不是简单的西方化的问题,虽然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民主法治的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华传统智慧同样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经常有人抨击辩证法思想,认为这是落后的根本,试问:孔孟之道中的辩证法思想都是要否定的么?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许多中国古代的代表性智慧成果里都有大量辩证法思想,这些成果都是要否定的?若是自己领悟不了辩证法思想的真正智慧,就请不要轻易对一个重大事物下全盘否定式的结论,也请不要轻易因为有些人错用了辩证法思想而否定辩证法思想本身,现代科学、西方哲学还有不少人包括不少西方人在错用呢,难道也要因此否定西方其他哲学和现代科学?造成到目前为止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智慧创造、基础知识创造远不及自己的人口规模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些,虽然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的确是极其重要的。关于该如何进行学习思考和该如何深化科研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我在前面的许多博文中,以及博文后与博友的讨论中有充分的论述和我自己的观点的表达和论证,就不再次重复了。

对于中国古代智慧的评价,我的大致核心观点是这样的: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历史上都会有局限性,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样会有,只看到优点是不对的,只看到缺点更不对,拿整个现代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来对比甚至贬低古代中国是不科学的做法,西方文化也不是铁板一块的,而是许多文化、许多民族的集合体,其中也包括中国古代科技知识和智慧传播到西方国家而后引发的后续效应。拿现代人已经掌握的智慧去对比贬低古代人,就类似用成年人来对比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是不够公平公正的,更何况人类古代尤其中国古代所达到过的智慧高度并不低。其中我最为欣赏甚至崇拜的是孙子兵法,寥寥数千字就涵盖了几乎所有兵法战略,这在智慧的高度上是登峰造极的(孙子兵法在方法论上就是对辩证法运用的典型代表),此外,仅从社会繁荣程度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智慧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一次次的经济文化繁荣和人口剧增,若不是以科技智慧和知识作为支撑的话是什么造就的?当然,也有发生许多战争和灾难的经历,但那是另外的问题(参见“古代人口剧烈波动现象内在机理的逻辑解析”),至少中国古代曾一次次发达繁荣过。

此外,还有些学者认为,过于强调大局观忽视细节是造成中国科学落后的根源,对于这一观点,我持仅部分赞成的立场,原因如下。

大局观固然是中华传统智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这是一个优点而不是缺点,只是,由于中国古人过度依赖和限制在这类知识里(包括集权体制下的科举制度对全国几乎所有聪明头脑的吸引甚至耗竭,和文人墨客对各类文学作品的过渡崇拜和溺爱等等因素),缺乏对万物细节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数理分析工具的发明、重视和尊重,导致现代科学的萌芽没能在中国首先诞生,以及导致即使现代科学已经被有些国家运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了,仍然没有在中国得到及时的重视和全面推广(主要指晚清与同时期的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对比),以至于中国在近代曾经极大地落后于世界的先进水平。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解释当下中国对人类的智慧创新性成果贡献落后局面的完整的和唯一的理由(不仅是诺贝尔奖的获得数和获得比例过低,更包括对各类基础教材中的知识贡献程度过低),近百年里突飞猛进的国家有很多,日本就是典型代表(也包括俄罗斯和前苏联),关于这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有,就不再重复了,简言之,我们的落后更重要的是从我们这几代人,从我们自己身上找理由,而不是简单地推卸到几百年甚至数千年前。只要有好的管理制度和学术氛围,有好的做学术的规范和做学术的思维方法,有1-3代人就足以在学术上做出大批有分量的创新创造性成果,因为中国有的可是十几亿人的基数,以这样的人口基数若做不出来足够多的重量级学术成果和足够多的对人类现代知识体系的智慧贡献才会是真的大问题,因此,如何加快推进科学教育体制的改良和完善科学教育支撑体系,才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当然在这些方面最近这些年一直都有各种实质性的举措(比如有关去四唯等方面的举措,以及如何让广大科研教育人员能够更加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地进行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等,科学网就有大量与此有关的探讨),只要持续性地以成果质量、学术价值贡献为先导,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实施和推动,应该可以比较快地见到成效。


参考阅读

简评中国古代智慧和辩证法(2016-11-19)

人才评价宜简不宜繁-简评去四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92323.html

上一篇:做学术的三步曲
下一篇:简评语义分析与语义哲学兼论蓝眼睛岛问题
收藏 IP: 223.68.83.*| 热度|

12 李宏翰 王安良 周忠浩 闻宝联 卜令泽 黄永义 郑永军 武夷山 曾杰 孟利军 黄玉源 童调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