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人定圣天不胜天:人心要和睦安定,以天理为圣,敬畏天理,尊重良知。

博文

文化的遗传才是最根本的人类遗传

已有 3459 次阅读 2021-6-18 17:29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与分析|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按:有位读者在与我的讨论中这么自述到:“我曾经对自己不负责任,我用我的方式惩罚了我自己,记得《双城记》里的那句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偿还的。不痛,怎么会彻底醒悟?我不想混沌着过一辈子。......我终于斩断了可怕的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以下是笔者的回复和拓展论述。

很遗憾你遭遇过许多令人痛心的事情,但不论你曾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经历了什么,不用再过度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你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学识和人生领悟,有着学者式的悲天悯人的胸怀、良知与思想,这才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而这种文化涵养的学习和传承,更为准确地说,文化的遗传才是最根本的人类遗传。任何人的基因片段,都可以几乎100%地完全地在其他同胞身上找齐,只是最终的基因组合方式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关于克隆的评论见后文),尤其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学识涵养才是独一无二的,才是对该个体本身的人生历程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因此基因本身(尤其是将其拆开来看的话)对于智慧生命来说并不是最核心的遗传,文化的遗传、智慧的遗传才是人类最重要、最为本质的遗传。而现在在文化层面,我认为你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值得传承下去,放下曾经的痛苦和不快甚至磨难吧,许多是由于历史或个性等等因素不幸间造就的,过去了就过去了,以博爱包容之心来对待过去和面向未来,感恩至少目前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比如自己的肉身,自己的衣食住行,自己的健康等等,实在一时放不下过去,就先淡忘一下过去,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没有那些不痛快的历史的个体来看待自己的当下和未来的人生呢?也许这样就能放下很多,也能快乐很多呢,至少现在的你已经有许多优秀的,非常棒的要素了,现在的你是完全值得你自己去珍惜的你。


关于‘文化的遗传才是最根本的人类遗传’的这个观点的论述,我想做以下两个方面的进一步补充。

补充1:虽然克隆已经可以几乎完整复制生命体的肉体,但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纯粹克隆自己是很无聊很无趣的;另一方面,即使克隆的自己也未必到时有自己的所有优点,人的优点不仅是基因决定的,也和天时、后天成长中的各种际遇等都有极大的关系,太复杂了,或者说这些就都是命(命运的一部分)呢;最后,换个角度来说,应该说是幸好上天安排人类不可以近亲结婚,近亲繁殖的后代会有严重缺陷,否则古代人类早被灭得都是克隆人了,或都是同一个人的后代了,而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极其无趣了。所以,我认为,不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再聪明的克隆人都不会最终完全占据地球,其自己就会阻止自己干这种事,因为这种海量复制自己的事既无聊,也无趣,甚至本质是愚蠢的。

而文化的创造、智慧的创造是无止境的,尤为重要的是:文化的感受与文化的创造、智慧的感受与智慧的创造才是智慧生命过程中最有趣味的事情,是智慧生命与普通动物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补充2:沉迷于用智慧来满足自己的生理欲望的人和做法,是一种低级的、低层次的生命感受类型,虽然经常会有不少人,甚至有时会有大量人迷失在物欲和世俗欲望的追逐之中,但当社会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尤其是当人们的智慧和精神世界被不断启迪与丰富之后,对文化和智慧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创造与感受,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对此我满怀信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反向思维地来说,如果人类不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自私自利(包括过度的不理智)可能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威胁,也不能对此有足够的自我和互相的监督制约机制的话,人类迟早会灭亡在自己手里,因此这也同样意味着真正的智慧生存必然是有节制的,有互相制约的,以及最重要的是:都能慢慢意识到有爱的存在,能够感受爱和付出爱,才是生命的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种大爱的萌生,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可以通过自我的修行甚至天生的特质就可以做到,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往往必须是建立在足够高的物质水平(至少是温饱无忧)之上的。因此一个社会要真正成为大爱社会,首先必须要有足够高的物质基础(至少温饱无忧);然而,纯粹强调物质基础也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是邪路,因为物质是有限的而人欲是无限的,拥有了茅屋的人会想要有砖瓦房,有了砖瓦房的会想要有别墅,有了别墅的会想要有大厦...,因此文化、智慧和价值观的引领、启迪与传播,并在文化多样化的同时在基本价值观层面消弭根本性矛盾、达成和谐共识与互相包容,是同样重要甚至更加至关重要的,唯如此,才能真正让大爱的观念在普罗大众中不断生根发芽与繁茂,从而让人类社会长久永续地存在下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91738.html

上一篇:非升即走制度既要逻辑自洽,更要有人性关怀
下一篇:做学术的三步曲
收藏 IP: 223.68.87.*| 热度|

8 郑永军 李宏翰 蔡宁 王安良 周忠浩 尤明庆 范振英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