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生
博士学位论文致谢 精选
2022-8-13 10:35
阅读:6771

时间真快,转眼间毕业已一年。

2021年2月21日夜,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图书馆,终于开始书写致谢这部分内容。回望硕博六年,从乘坐火车奔赴成都,到即将离开这里,一幕幕场景浮现眼前,一个个人儿涌入脑海,感慨万千,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落笔。六年里,绝大多数时间独自待在图书馆中,一个人,一台电脑,一部笔记本,一支笔,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安静时光......。用了一周时间,每天晚上八点到十二点,将认识的师长好友、经历的故事、心中的感念絮絮叨叨地写了十几页,一万余字,但往事仍有许多。我很想用文字尽可能地完整地记录下这六年中发生的值得留念的点点滴滴,但写着写着,已然“走调”,我提醒自己,这是学位论文中的致谢,不是流水账。于是,删减,修改,增添,修改,最终留下以下不足三千字的部分。

虽然这部分内容在知网可随时翻阅,但仍贴在了科学网博客中,以备时时回顾,不忘曾经。

致谢

前言

“我们的生命有时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当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你就能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这是俞敏洪先生在2009年发表的一段演讲,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励志演说,沉落之沙和蓄势之水,时刻警示我不可懈怠,激励我勇往直前。“永远见不到阳光”,七个字如芒在心,每每令我从梦中惊醒,望漫漫前路,不觉潸然泪下。

正文

文籍如海,日月如梭,倏忽间在课题组学习已有6年,半纪求学路,走得艰辛,也收获满囊。首先诚挚感谢我的硕博恩师、我的科研与人生照路人罗强教授,6年前,我对读研生活满怀向往,但自身资历平平令内心充斥胆怯与不自信,然而,罗老师接纳了我,不问过往。我满心欢喜,充满感激,无比珍惜这次宝贵的上学机会。6年来,得益于罗老师对培养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术研究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学科发展准确判断的能力,我从一个懵懂粗知的本科生成长为初涉科研的博士生。为培养语言表达,每周举办一次学生主讲学术组会,令我从开口忘词到习以为常;为夯实书面表述,咬文嚼字地探讨论文中每一段每一词每一符号,锱铢必较地追究论文中每一论点每一图表,令我从苦不堪言到得心应手。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我获得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具备了中、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这将令我受益终身。此外,由衷感谢罗老师在我留学期间提供的全面系统指导,在购买国内外专业书籍、科研软件等方面提供的鼎力资金支持。

感谢我的联合培养导师方国光教授(Prof Kok-Kwang Phoon),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期间,方老师为我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充分的计算设备,且不吝宝贵时间指引我课题研究。到达NUS后第一场面对面交流,短短十几分钟,方老师从我不很清晰的描述中抓住要点,推荐我阅读E.H. Vanmarcke和M.A. Hicks的相关论文,后来,这两位开拓者的探索激发了我博士期间一项关键研究。方老师的睿智和干练令人印象深刻,其精确到半小时、密密麻麻的Outlook日程表更是令我难以忘却。感谢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与方老师在我留学期间提供的全额奖学金,让我在新加坡顺利地度过了为期两年的海外求学生活。感谢NUS博士唐冲、潘秋景、陈青生、姚凯、魏骁、南洋理工大学祁小辉,以及访问博士研究生杨昊庆(上海交通大学)、张晋彰(同济大学)、卢鑫月(北京工业大学)、范晓真(浙江大学)、姜彦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生活中提供的诸多帮助,他们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经历快速且极大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其中,尤其感谢唐冲和杨昊庆在学术论文撰写方面提供的许多宝贵建议。

感谢课题组肖世国教授、蒋良潍副教授、张良副教授、刘钢副教授、王腾飞助理研究员、孔德惠老师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进步,都饱含蒋良潍老师事无巨细的倾力襄助,在此特别致谢。另外,特别致谢王老师在英文写作方面给予的多次细心指教,以及张良老师和蒋良潍老师在办理出国手续时提供的及时和非常重要的帮助。感谢师出同门的兄弟姐妹,他们是博士或博士研究生叶庆志、熊勇、梁多伟、连继峰、赵明志、朱江江、刘孟适、陆清元、谢涛、魏明、谢宏伟、付航、刘宏杨、阮文德(越南)、冯桂帅、陆睿,2014级硕士赵晶、吴江、骆飞、司光武、谢涛、张瑞国、姚阳、宋鑫,2015级硕士李昂、于曰明、田地、谢恒、刘亚坤、方东、张硕、张猛、曾涛、吕超、吴奇学,2016级硕士李傲赢、黄卿德、吴鹏、吴迪、乐红志、周亚明、李彦罡,2017级硕士王皓、余浩、秦浩峰、王睿、廖翔宇、梅明明、叶欢、谢伟、程明,2018级硕士宋爽、宋彦、李政韬、马宏飞、李元昊、姜浩、雷越、左德奇、陈傲奇、赵嘉伟、冯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杜美玲、吕鹏举、熊诗杰、陈伟航、王威龙、李品峰、黄豫、骆达、温一哲、曹子奇,2020级硕士研究生孙云云、杨芸、王棋、程田、易梦笔、周建祥、郑祉诚、郭增瑞、张桐。许多师弟师妹并尚未来得及熟知,但正是他们的到来,造就了这个生机勃勃的铁路路基工程课题组。

感谢硕士期间同宿舍好友丁晨旭、杜金鑫、朱禹,为我带来了无数欢声笑语,尤其感谢丁晨旭、杜金鑫、黄恒伟不惜腾出工作时间陪我一起度过那段祸不单行的至暗时光。感谢硕、博士同班同学,铸就了令我引以为傲的班集体,其中,特别感谢邓世杰、陈虹宇、朱波等为我硕博生活提供的点滴帮助。感谢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罗新杰在英语培训上提供的许多便利,感谢本科好友李欢欢、王金、李向哲,十年来一直有他们的陪伴,是我莫大的幸运。此外,特别致谢刘钢老师和博士赵明志、丁海波、易强在申请CSC时提供的诸多指引。

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和兄嫂对家庭十年如一日的细心照顾,父母的全力支持和亲人的殷殷帮助,是我全身心投入学业的前提和保障。而立之身业尚未成,劳碌双亲已然花甲,这时时令我焦虑自责,胡须斑驳的父亲和皱纹渐深的母亲,是我人生路上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动力和牵挂。一个难忘的场景时常萦绕在脑海,冬季的清晨,冰冷的月光,田间小路寒风肃穆,过膝的积雪,冻疮的手指,身躯躬起顶风疾走,大脑努力回想昨晚默写的生字,背后耸立在田野上的村庄逐渐模糊,远处的教室已经泛起点点烛光。在一个辍学无谓和童工盛行的年代,父母坚信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也许是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简单的四个字“把书念完”便如种子落在我的心田,扎根发芽,任凭风雨,倔强成长,尽管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读书是为了什么,不知读书能否实现父母的愿景。二十年一闪而过,回望过去,恍如隔世。此刻,最想感谢父母特立独行的信念和从未犹豫的坚持,我想告诉二老,您们的辛劳没有白费,孩子践行了最初的信仰,走完了读书的路。

最后,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爱人张亚楠,在我挫败的时候为我打气,在我焦虑的时候为我分担,在我气馁的时候为我加油,在我孤独的时候守候倾听,六年遥望相伴,历经甘苦,肝胆相照,相濡以沫,虽未结连理,在心中早已待为吾妻。这一生有你,我无比知足,有你的这一生,一定很美好。

后记

求索之路无尽头,博士学位论文付梓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自1998年秋步入邻村学堂,走过4座城市,辗转8所学校,历经23年,有过期待,也有失落,有过煎熬,更有收获。NO PAIN,NO GAIN,感念父母从未犹豫,感恩教师辛勤播撒,感谢自己不曾放弃。思索许久,几句话留给明天的自己:①保持危机意识,秉持学习者态度;②十字路口,请选择更难走的路;③不畏难,做难事必有所得;④抬起头,看看身外的世界。概括之,自律、自强、无畏、包容,当然,这一切建立在专注之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文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06570-13510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