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
简体字的烦恼:宋词中的重韵字 精选
2012-3-11 18:29
阅读:8970
标签:宋词, 烦恼, 简体字
 

简体字的烦恼:宋词中的重韵字

 

2012-3-11

 

 

一个月前我应网友之邀填了一首“念奴娇”,用的是苏轼的“大江东去”的韵。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0333&do=blog&id=532760 我以前写诗填词一贯是用简体字,所以这次一开始也用简体字。可是在这首词的下半阙出现了两个“发”字的韵,觉得很别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词中(也包括近体诗)应避免使用相同的字入韵,这是一条戒律,除非这是词谱的特殊要求。如《长相思》前后阕起二句,俱用叠韵,此为定格,不可悖者(白居易:汴水,泗水,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恨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又如《采桑子》上下阙中间二句也常有用叠韵的(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念奴娇》不属这一类。虽然我知道前一句的“雄姿英发”的“发”和后一句的“早生华发”的“发”是意思不同的两个字(前一个“发”是“发扬”、“奋发”的发,繁体字写作“發”后一个是“头发”的“发”,繁体字写作“髮”,但是这两个字在简体字中是一个字,尽管可以通过声调来区别(“英发”的“发”在普通话中读,阴平声;“华发”的“发”读fà,去声),还是容易混淆。由于这首“念奴娇”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太著名了,以至于当时和后世众多词家纷纷步韵模仿,单是宋词中就有二十多首(其中辛弃疾四首,石孝友三首,刘振翁四首,文天祥三首),足见其影响之大。但是这样著名的宋词在使用简体字来表达时却成了“病词”,这实在太令人感到沮丧了。

 

看来这是汉字简化造成的麻烦。当年在制定汉字简化方案时,过度使用合并同音字产生的后果。“發”与“髪”在汉语里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汉字,自古到今从无混淆过。“發”,《说文解字》说:“發也,从弓癹聲,方伐切。”清段玉裁注:“發也。詩曰,壹發五豝。引申爲凡作起之偁。”这本是一个形声字,它的最初意思我们现在还在用,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百发百中”等;后来引申为“启动”、“扩展”的意思,如我们现在常用的“发生”、“发现”和“发挥”、“发财”等。而“髪”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头上毛也,从髟犮聲,方伐切。”也是一个形声字,意思单一,就是指头发。所以程十发是“程十髪”(读作fà),而周润发是“周润發”(读作fā),此“发”非彼“发”也。如果不加区分,就会连人家的姓名都给叫错了。程十发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落款署名一律用繁体的“髪”字,就是不想让人把他的名字叫错。

 

除了《念奴娇》,别的词牌也有这种情况。如韩元吉的《好事近》: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另有张炎的《踏莎行》:

 

清气崖深,斜阳木末。

松风泉水声相答。

光浮碗面啜先春,何须美酒吴姬压。

 

头上乌巾,鬓边白

数间破屋从芜没。

山中有此玉川人,相思一夜梅花

 

在宋词中,由汉字简化造成的同韵字现象除了“发”字外,还有“里”字。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其中“千嶂里”的“里”本来应该写成“裏”。本意为衣物的内层,名词;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表示方位,与“外”相对。而第二个“里”字是一个表示距离的长度单位;另外,“里”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居住的地方,是“故里”、“邻里”的用法。

 

宋词中由简体“里”字造成的重韵例子也很多。我粗略数了一下,竟有39首,其中不乏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这样的大家,也几乎囊括了像贺铸、晁补之、周邦彦、叶梦得、张元干、吕渭老、陆游、范成大、刘克庄、吴文英、刘辰翁、周密、汪元量、王沂孙、张炎等一批名家。

 

再举两个例子:

 

张先:《玉树后庭花》

 

华灯火树红相

往来如昼。

桥河水白天青,讶别生星

 

落梅秾李还依旧。

宝钗沽酒。

晓蟾残漏心情,恨雕鞍归後。

 

 

吕胜己:《鱼游春水》

 

林梢听布

郭外舒怀仍快目。

平田浩荡,虢虢泉鸣暗

香稻吐芒针棘细,秀麦遥风波浪绿。

山童野老,意亲情热。

 

我待休官弃禄。

屏迹幽闲安退缩。

渭三千亩修篁,巑巑绀玉。

顾盼滩流萦八节,呼吸湖光穿九曲。

贪求自乐,尽忘尘俗。

 

张先的词中出现了两个“斗”字韵,在繁体字中原本也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字。前一个是“鬥”,读作dòu作动词,是相争的意思;而后一个“斗”字是名词,读作dǒu本意为中国古代一种用作容量单位的容器,后引申为一些形状像“斗”的东西,包括天上的北斗七星。张先词中“星斗”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吕胜己的这首《鱼游春水》上阕出现了两个“谷”字韵。前一个是鸟名,繁体字应写作“布”。布谷鸟又名杜鹃,以其鸣声似“布穀”(即“播种”的意思),又鸣于播种时,故相传为劝耕之鸟。后一个“谷”是指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故有“泉鸣暗谷”一语。可知这两个“谷”字原来也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字。

 

我不反对汉字的简化,但简化一定要符合汉字体系的内部规律。简化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书写上方便,还要在阅读和表达上意义明确,不产生混乱和歧义。现在看来汉字简化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宋词中大量的同韵字现象只是其中之一,完全有必要去认真地加以反思。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简体字的确令人烦恼。有时我在想,以后写诗词是否都应该使用繁体字?上个月发了一首“水龙吟”的帖子,最初用的是繁体字。不料却遭到夫人的反对,犹豫再三,还是改成了简体字。

 

繁体字写起来“繁”!

可简体字用起来有点“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柏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0333-54659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