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斌
[转载]转:老一辈摩擦学工作者-郑林庆先生
2022-3-14 10:47
阅读:1323

郑林庆,教授。1917年8月出生于韩国仁川,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因卢沟桥事变,遂转辗至云南昆明。1941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完成学业。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摩擦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高等学校机械基础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郑林庆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3月9日9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郑林庆教授1917年8月出生于韩国仁川,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因卢沟桥事变,遂转辗至云南昆明,1941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完成学业。1945年赴美国留学,并在辛辛那提机床厂、福特汽车等工厂见习进修。1948年2月回清华大学执教,先后开设“工具机械”、“工具学”、“热工学”、“机械设计原理”等课程,1952年清华大学成立机械设计教研室,郑林庆先生任第一届教研室主任,是本校机械设计学科建设与倡导教学法研究的先行者。郑林庆先生1961年晋升教授,1981年遴选为首届机械学博士生导师。自1949年起曾先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摩擦学研究中心主任、摩擦学研究所所长。

郑林庆教授在国内外机械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培养了大批机械设计与制造、摩擦学的专门人才。从60年代初起任教育部《机械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80年代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被国内多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

郑林庆教授自1956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始进行摩擦学研究与教学工作,1960年招收了首届摩擦学领域的研究生,1981年招收了我国第一位机械学博士生,为推动机械设计与摩擦学研究的发展,培育机械设计与摩擦学专业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摩擦学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推动和发展机械工程与摩擦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郑林庆教授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曾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世纪70年代,邀请国际摩擦学理事会主席H. P. Jost率英国摩擦学代表团访华,并于次年参加中国摩擦学代表团回访英国,开创了我国与国际摩擦学界学术交流的先河。1985年,率中国摩擦学代表团出席第四次国际摩擦学会议,出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

鉴于对多学科综合交叉重要性的认识,从80年代开始,组织清华大学精仪、机械、材料、工物、化学、工化等系,共同进行摩擦学理论与技术研究,成立了清华大学摩擦学研究中心,后经教育部批准,改编为清华大学摩擦学研究所,同时,建立了独立的实验研究基地。自1985年起,郑林庆教授发起、组织并推动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与筹建工作,为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作出 [1]  了卓越贡献。

在摩擦学研究中,郑林庆教授率先提出关于摩擦学系统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摩擦、磨损、润滑状态转化的概念,并于1981年联合国内9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委“六·五”重点研究项目“摩擦学机理研究”。内容涵盖全膜润滑、部分弹流润滑、边界润滑、微弹流润滑分析,接触应力、断裂与磨损机理,以及材料表面改性和表面测试技术等摩擦学研究领域,导出了润滑、摩擦和磨损状态的转变过程和摩擦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国内摩擦学界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86年完成并通过国家科委鉴定,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林庆教授在表面形貌摩擦学效应研究领域组织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广泛研究,将真实随机表面润滑统计分析为主的表面形貌的整体宏观润滑效应研究和以微弹流为主的表面微凸体的局部微观效应研究相结合,全面地描述了表面形貌对润滑效应的影响。此项研究于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逐步淡出科研一线工作后,郑林庆教授以对摩擦学研究的深刻理解及多年的研究经验,深入调研、精雕玉琢,历时5年,于1994年出版发行了《摩擦学原理》专著。


摩擦学原理 郑林庆.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勇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89319-132932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