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
那些年,我在读博中明白的五点道理(III) 精选
2018-3-15 18:10
阅读:6589

那些年,我在读博中明白的五点道理(III

8dd387a8gy1fn1gu2657kj20jk0d4q3x.jpg

当你穿过25岁这扇门后,生命中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对地讲,读博这3-5年较为自由,不管你将来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其他社会工作,这段时间对你来说都非常珍贵。成功没有偶然,优秀也从来都是一种习惯。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积淀自己,个人会有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分析能力和眼光格局,可以为你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过去的这三年里,我常自问究竟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博士生涯?这算是我对自己的一种惕励,避免思想上懒惰让自己平庸下去。有时我会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时我会挥舞着自己的学术理想,乘风破浪济沧海。脚踏实地地走过这几年,我少了一丝犹豫与彷徨,多了一份从容与坚定。我尝试着在经历黑暗之后去拥抱这样的生活,在这彼此接纳的过程中,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人生、学业和思维等方面。

(1)兴趣是你选择读博的唯一原因。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毫无疑问必须是对科研有兴趣的人,你选择读博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你热爱科研。读博并不是一项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你要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你想象中的总是充满惊喜,而是异常枯燥和历经失败。如果你对某一领域的前沿研究很有激情,想要为这个世界开创新的理论,并且也能忍受孤独和不解,那你就应该去申请博士。总之,你要有内驱力,强烈地热爱科研,并保持持续的兴趣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2)消沉无用,唯有行动才能拯救你。

读博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爆棚的压力。认真分析,读博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的综合,包括导师、家人、课题、学校等等。即使再强大的内心世界,在面对实验的一次次失败,论文的一次次拒稿,你都不会兴奋起来。但是,有一点你必须清楚,随着挫败感沉沦下去毫无作用。生活不会因为你不如意就对你加以怜悯,相反地,还可能变本加厉地掠夺你的剩余资本。唯有行动才能让你远离消极的环境,把自己最优秀最强大的一面展现出来吧!如果你感觉压力过大,可以选择和导师沟通,多做一些减压的措施,比如运动。不要每次都是硬扛,若是压力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再爆发,那可是很恐怖。

(3)尽早发表你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尽早发表你的第一篇论文是一个关于自信的问题。自信在我们的科研工作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信的人身上才有感染力,才能让别人支持你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进入实验室的前四年,博士生的科研热情都是呈下降趋势,特别第四年是一个坎。如果第四年你还发表不了文章,差不多你的心理防线就开始崩溃了。所以,你的第一篇论文最好在此之前发表,且越早越好。一方面,可以减轻你面临毕业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阶层的固化,成功逆袭的概率较低。一个人的成长轨迹通常是越优秀就会越优秀。第一篇论文是一个奖励,将会极大地激发你的科研热情,鼓励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

(4)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成功的关键。

很多人都习惯地把某人的成功归结于他的“天赋异禀”。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Jarillo-Herrero教授连续2篇nature报道了关于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很多媒体都用“天才”形容第一作者曹原的成功。天赋,又是天赋,那么天赋到底是什么?其实在我看来,天赋的本质就是早期的训练,这意味着你出生的环境很重要。遗憾的是,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它不会由你的意志而改变。当然,你也不必为此感到气馁,在这浩瀚的宇宙中,你应该有自己华丽的轨迹。失去了早期训练的优势,你还有后天接近梦想的机会。也就是说,你后天训练的环境是否良好,包括你硕士、博士以及博后阶段导师的水平、实验室氛围与平台高低,将直接影响你以后的职业走向。所以,你只能付出多于别人的辛苦,尽量争取进入具备更好氛围与更高平台的训练环境中,为自己的成功增加砝码。

(5)读博人务必安守一颗平常心。

在尼采的《善恶的彼岸》中写到:“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研究走进错误的方向是常有的事情,长时间的努力却换来失败更是家常便饭。我理解也经历过那种徘徊在绝望边缘的感受,周围一片漆黑,没有一丝光亮。人生该豁达的时候还是要豁达一点的,这个世界大的超出你的想象,请坚信你是属于那类被需要的人,不要自暴自弃。对待挫败感,眼界放长远一点,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该以积淀知识的心态去学习,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科研。另外,读博只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头衔,更不是一种荣誉。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博士毕业都有了不起的成果,不是所有的博士毕业都可以去高校任教,也不是所有的博士毕业都可以年薪百万。所以,读博并非有多高大上,尤其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安守一颗平常心,合适地定位自己,只要自己在变得越来越优秀就好。

相关阅读:

那些年,我在读博中明白的五点道理

那些年,我在读博中明白的五点道理(II)

长按二维码,关注旦博记

qrcode_for_gh_98a83afc7d1a_258.jpg



相关专题:读研的那些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8962-110409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