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gzhang1 农村小伙的回顾与展望

博文

2.11 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

已有 50025 次阅读 2020-9-13 11:45 |个人分类:科技2|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国的医学和生命科学行业的研发与产值等方面仍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伴随着1960年代婴儿潮(baby boomers)的老龄化,对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各方面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老年人医护需求的快速增长,这些增长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推动国内医疗与健康行业的规模化发展(成本降低等带来的行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带来的巨量资金可以促进研发与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与研发可以推动医疗与健康行业的质的飞跃。


我国医学、生命科学与健康行业(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以下简称为医学)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从两方面得到印证:学术界的科研产出与工业界公司的产值与研发投入。从学术科研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对比的有SJI统计的医学领域的文章发表数量与引用数量,与更加高端的自然指数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统计([1,2])。表1显示了,在SJI统计的医学领域中国的文章数与引用数均只有美国的一半(日本、德英法四国人口总数与美国类似,科研产出的统计数据亦类似)。而在更加高端的自然指数统计的生命科学论文数中,中国的发文数量只有四国总和的1/3,是美国的1/6。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医学方面的学术科研依旧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工业界公司的对比中,销售额排名前10的制药公司(pharmaceutical companies),仅有排名第三的中国医药集团而已,其余我们耳熟能详的强生、罗氏、辉瑞、拜耳、诺华等均为欧美企业[3]。一定程度上,中国医药集团占有销售上的规模优势、更加看中公司研发水平的排名中,中国甚至没有公司进入医疗行业研发投入的前10榜单[4]。这样的差距说明中国的医学行业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可以寻找措施促进非外向型的国内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快速发展。


医学论文[1]

一般论文

(文章数)

医学论文[1]

一般论文

(引用数)

自然指数[2]

高端论文

生命科学领域

中国

137,507

97,797

1,584

美国

253,165

222,044

9,036

日本

45,260

28,240

635

德国

56,849

54,591

1,284

英国

72,857

78,188

1,559

法国

37,281

37,744

716

四国总数

212,247

198,763

4,194

1. 中国与美日德英法的医学或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科研产出比较2019年度)

尽管我们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可喜的是有很多不同学者与专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讨论,论证如何寻找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影响的良方。而其中短期内直接影响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一般而言,老年人比青少年更容易生病(除了一些特殊的白血病之类的疾病),尤其是人们常常说的,60岁是一个健康的‘坎儿’”。在1960年代,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婴儿潮(baby boomer)的时代,而这一些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又在1980年代产生了回声潮(echo boomer)(见表2)。随着80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60后的婴儿潮逐渐退休,在2020年开始迎接60岁的健康的坎儿。这就提示我们、医疗行业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会有非线性的大幅度的增加,必须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去满足老龄化带来的日益增加医护消费的需求。

年份

出生人数

年份

出生人数

婴儿潮


回声潮


1960

13,915,000

1983

18,996,000

1961

11,899,000

1984

18,022,000

1962

24,640,000

1985

21,994,000

1963

29,593,000

1986

23,928,000

1964

27,334,000

1987

25,291,000

1965

27,091,000

1988

24,643,000

1966

25,776,000

1989

24,140,000

1967

25,625,000

1990

23,910,000

2.婴儿潮、回声潮的的出生人口[5]

解决老龄化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的第一步,需要增加医护人才的培养,也就是传统而言的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的扩招。为了满足未来10年的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必须培养更多的医生与护士数量,才能保证医疗秩序的稳定,否则医护人员大量加班对他们健康也有害处。一般医学专业学生培养年限为5-8年、护理专业为3-4年,这也就提示我们现在开始扩招或许2022-2027之间左右产生供需之间的一个缺口。我们需要更加灵活的扩招措施,比如引进生命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医学硕士与博士的培养的快车道、生命科学在校学生转入医学本硕贯通课程,从而更好地解决供需之间的缺口。

医护专业的扩招很合理,而且未来十年是医护行业需求紧俏时期,稳定的收入也基本可期;但是有些学生们会担忧十年以后、会否有市场供大于求,扩招导致收入下降呢。这种担忧需要统计学家、人口学家、医护领域的专家们等需要更好地合作,对扩招的规模进行正确的评估。笔者觉得只要学生扩招规模不是成倍的增加,未来10年以后的医护行业的需求依旧是巨大的。我出生在百强县前30名的一个江苏县城,我的60后的父母平常看病的诊所医生15年没有变过、依旧是之前那个卫校培养的医生。这一方面展现了过去医疗服务增长比较缓慢,另一方面说明,在未来10-20年的持续城市化过程中,县城需要的不少更新换代的、接受更加先进教育的医护人员。对于医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需要临床治病病、教学、科研中数个任务中进行切换;当临床治病需求减少的时候,也可以更多转向一些科研任务或者充电学习新知识。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中年子女从父母的原生家庭独立迁移,而无法实时照顾父母,老年人更多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的看护。在城市化、老龄化、子女从父母家庭中的独立三种因素的叠加下,未来数十年的医护需求会持续增加,而不会断崖式下跌。

除了人才培养方面、满足老龄化的医护需求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如何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情况下,补充资金呢?现在工作的中青年都已经有比较稳定的“五险一金”有关的社保医保制度,但是60岁的以上的人群中,具有医保与社保账户的人数有限。一个可以考虑的策略就是,允许子女将收入进行税前扣除,转账到父母的医保账户,从而减轻养老资金缺口、并且适当降低子女的税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普通人的时间与能力有限、难于调查股票与债券等资本投资的措施,而且对于风险的承担程度较弱,所以很多时候一些闲钱也都在银行定期存款中,只有2%左右的利息,而没有什么投资收益。但是这些更多的医保资金在合理的监管下,聘用保险与理财机构的专业人士进行投资,而且这些投资必须用于医疗科技行业。这样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资本收益,更加通过医疗行业的投入,降低了一些医疗项目的成本,而且增加了行业的竞争力,从不同方向促进我国的医疗与健康行业。

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危机一词由危与机两个字构成,就是说危险中还有机遇”[6]。老龄化的确带来不少的挑战,但是它也是一个推动我们医疗与健康行业的机遇。医疗与健康行业与粮食安全等类似,由于我国的需求巨大,无法通过进口解决需求的缺口,所以需要更好更加健康的发展。或许适当的产业补贴政策在世贸框架下有一定的贸易摩擦,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巨大的国内市场驱动需求,都使得少量进出口的贸易摩擦显得不足一提。中国经济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世界工厂”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工业发展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污染与环境问题,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产业,而医学与健康行业便是这样一个提高GDP含金量的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展出更好的医疗技术与水平不仅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更加提高的生活的幸福水平

 

引用文献

[1]SJI医学领域的2019年不同国家论文产出的对比。SJI ranking of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https://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area=2700 2020912日最后访问

[2] 自然指数2020年(统计了2019年的论文发表情况)生命科学领域的不同国家的统计。Nature index 2020 in the subject area of life science. https://www.natureindex.com/annual-tables/2020/country/all 2020912日最后访问

[3] 维基百科,2019年营销额最大的生物医学公司。Wikipedia: list of largest biomedical companies by revenue. 2020912日最后访问

[4]维基百科,2018年研发投入最高的50家公司。Wikipedia: list of companies b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nding. 

[5]维基百科,中国人口, Wikipedia: demographics of China, 

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eh.htm 2020912日最后访问

[6]“危机就是危险中还有机遇”这一句子来源广泛,笔者能够记得的是电视剧《陌生人》中企业家们讨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时的结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16575-1250352.html

上一篇:2.10 大科技工程三:如何做出大而强的项目
下一篇:2.12 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二:信息与自动化的应用探索
收藏 IP: 68.42.77.*| 热度|

15 尤明庆 李毅伟 朱晓刚 曾荣昌 李俊臻 宁利中 杨顺楷 刘炜 吴志民 杜占池 石晓燕 李务伦 简小庆 孔智光 李宏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