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gzhang1 农村小伙的回顾与展望

博文

1.35 寒暑假的时间的利用——基本生活技能与兴趣爱好 精选

已有 85162 次阅读 2019-9-1 07:48 |个人分类:教育4|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西奥多·舒尔茨在他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到,漫长的暑假,比较适合传统农业社会的时代,但是并不适合高度城市化的社会;很少有人去关心改良或者优化学生的时间利用,是因为通常这些时间被当成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costless,不是worthless,原文如此)[1]。笔者猜想农业社会的时代,暑假正好是农忙的事情,九十月又正好是收获的时节,所以需要放假让学生帮助家长农作。我们可以考虑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把现时代的寒暑假的时光更好地利用起来?

通常学生暑假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家长也会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休个假,陪伴家人与孩子。富裕的家庭可以出国旅游度假,感受不同地方的人文与艺术。普通家庭可以野外露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但在我们国家,家长在暑假修一两周以上的带薪假期的现象比较少见,这样家长便没有空陪孩子。让孩子出去玩,担心安全保障;赖在家里又担心整天看电视打游戏。富裕学生可以一些昂贵的出国游学活动、外语夏令营,或者请私教培养子女的马术高尔夫网球等贵族运动;而一些成绩优秀的高中学生,可以参加大学组织的科学夏令营,接触一些更加前沿的物理化学研究这些活动使得普通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会在暑假被超越,而倍感焦虑,拿出主要的积蓄把孩子送进各种学习培训班。我们该如何改良寒暑假的时间利用,让孩子真正从学期中辛苦的学术活动中解放出来,而且修习一些长远有益的东西呢?

寒暑假很重要的一个优点在于比较集中与大块的时间,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环境与设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未来,但是所有学生都会有共同的需求:基本生活常识与技巧。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文艺工作者等等,可以有更加多元化的爱好与更加宽泛的兴趣,在寒暑假中,如果可以付诸时间,调整心情的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对于/的身心健康综合发展有好处。

学生们终将从学校毕业,最后还是要开始工作生活,而生活中包含很多的东西,大多数都不是学校学业教育所能传递的这些可以在寒暑假进行弥补学习一些有生活技能等等。日本关于中学生活的动漫与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家政课,便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内容。由于我们中学的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提供锅碗瓢盆等进行厨艺训练,或者不同的缝纫工具进行衣物缝补布偶制作;但是这些衣食住行有关的基本生活的设备与工具在每个家庭都有,一些较为高级的工具可以由若干家庭的孩子进行分享。一个孩子可以在暑假学会十多个基本菜式,或者若干次微波炉可加热的午餐便当提供给上班的父母。这样将菜谱与最后的结果通过文本与图片进行总结,也可以作为语文作业的一部分。相对的,一些营养均衡的食谱搜索与整理,可以结合到生命科学作业之中,作为更加有益的与健康教育的实践。总体而言,不同的细分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技能可以在寒暑假的大块时间中得到持续的锻炼,而更加有效的习得。打个比方,由于遗忘曲线的存在,同样是二十次的训练,每周三次的驾驶训练应该比每周一次的驾驶训练的效果更好。

类似的,在日剧与动漫中提到的假期的打工也可以在寒暑假进行一定的尝试,获得一下零花钱,而理解成年人与家长的不易。但是这样打工,暑假中的一两个月或许便足够了,或者同一种风格的店一个假期体验一下即可(零售店员,饭店的服务员)。当然,这些工作不宜重复多做,因为学生一定程度上只是用时间换取金钱,牺牲了成长学习与尝试新事物的机会。

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还是有一点盲目的。有时候一些看似很显然的事,比如喜欢看小说并不代表自己擅长写作,喜欢品尝美食并不代表自己适合做厨师,但是在他们做职业选择的时候,这些显然的事实却被忽略了。有些人选择了动画制作方向作为大学的专业,才发现自己对动画感兴趣的程度并不足以支撑起选择这个方向作为工作。所以我们的一些暑期学习项目,便可以考虑一些接轨的活动可以进行锻炼,让学生提炼出自己觉得比较适合大学攻读的方向与工作。大学生如果实习的话,一方面可以追求尝试不同的职业,另外就是加深职业的技巧,然后积极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产业与工作

寒暑假的大块时间,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更加完整的流程的理解学生阶段一些考试与学习通常都会限制在1-2小时以内,很多的内容与习题都被分解成了一刻钟或者半个小时内基本可以解决的内容。生活工作中,有不少任务实际上需要更长的时间,不一定那么容易分解,那么时间的利用与整体的计划便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另一方面,工作中或许用到的知识并不是中学生可以理解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尝试,而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呢?

美国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一些流行的活动,比如自酿啤酒(homebrewing)。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最后产物啤酒,实际上需要学习不同的酿造过程,不同的发酵形式,还有容器密闭性,温度控制等等不同的条件。这样的一种尝试使得课堂中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得到了更加直观的运用与实践,当然美国法律的限制21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饮酒,这也使得自酿啤酒的展开有一定限制[2]。我们可以考虑开展一些类似的寒暑期实践活动,而且考虑到文化与需求的不同。泡茶品茶,咖啡制作,苹果醋酿造,都是与自酿啤酒类似的实践项目。尤其是现时代各种奶茶店的存在,让人们摄入过高糖分,对健康有害,自己制作一些饮品,或许还能提高健康的认知。饮料以外,还有不少工程项目,也都可以考虑:蔬菜的腌制(腌制有发酵与非发酵之分,比如韩国泡菜和德国酸菜通常都需要发酵),乳制品制作(酸奶发酵,芝士发酵),面包烘焙的控制(如何制作多层结构的酥皮糕点(puff pastry):比如丹麦酥皮卷(Danish)、羊角面包(croissant)等等),这些过程都可以进行整体与部分的拆解,在不同变量与参数进行优化,从实践中获得更好的理解。在不同项目的尝试,也可以更加明白自己擅长什么样的职业,或者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

以上谈及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活动因为它的有用性,可以算是比较“功利”的范畴,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些比较纯粹的兴趣培养。一个长期的兴趣爱好,可以让一个人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之时有一个寄托和宣泄心情的地方,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

兴趣爱好大致应该符合三个条件1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觉得无聊,2)主要非功利驱使,3有一定精进与成长的空间。第一个条件,长时间的维持并没有什么需要多做解释。第二点,非功利驱使与不追求回报的特征,一定程度上类似单恋。在热恋的情侣之中,如果开始有类似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你不为我付出,这不公平”这样的想法时,便是两个人感情出现罅隙的一个特征,处理不好,便很容易分手。非职业选手打游戏的时候,就是觉得开心,不会太过计较打游戏花了多少时间,有没有获得金钱的回报。如果主要是功利驱使,比如为了获取父母家长的夸奖,或者同学的羡慕,若然在一定发展阶段遇上障碍,而没能获得正面反馈时,有可能因为失望与无助而放弃爱好,便难以长期维持。而第三点,有一定精进的空间也很重要。在机器学习之中,有两个相对的话题:一个是模式识别,从重复的现象中寻找共同特征与规律;另一个就是寻找数据之中的离群值(outlier),寻找比较异常的数据。简单来说就是前者寻找套路,后者反套路。培养兴趣爱好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寻找套路,因为初学阶段,什么都是新的,找到套路可以事半功倍;登堂入室以后,则开始搜寻创新的作品,当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套用模板的八股文时,一篇古白话文的《赤兔之死》的新奇(surprise)则让人眼前一亮。如果一个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能够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以外挑战极限和突破创新,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这样获得精进,也不会因为无止境的重复而觉得无聊与厌倦。传统的兴趣爱好,比如围棋、体育运动、音乐艺术等等都提供了可以尝试的不同的方向。

寒暑假与忙碌的学期并不相同,可以依照自己的步伐合理的规划,成绩落后的同学可以参加补习班,保证开学以后的学习进度。但是大多数中流的学生并不需要提前修习新学期内容, 重复的内容反而会导致学期中因为缺乏挑战性的内容厌学。有关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能力与常识可以在寒暑假得到较好的培养,一些职业有关的兴趣活动也可以展开,从而更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更重要的是,暑期的大块时间,与没有教师辅导的学习,更加类似与学校毕业以后的工作与生活,适合开展一些非教导式的活动与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年长的学生提携年轻的学生的活动与兴趣爱好,可以很好的展示教学相长的作用:与学业相关的,比如研究生带本科生做科研,本科生带初高中学生进行趣味厨房科学实验,环境保护调研项目;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比如电影文学讨论小组,吉他贝斯架子鼓的乐队,围棋跆拳道等竞技项目与其他传统的体育、音乐、艺术的兴趣培养。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的需求与爱好,会增加更多社会工作生活时的幸福感。

 

引用文献:

[1] 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3年,第13页。Theodore Schultz, 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Page 13.

[2] 维基百科页面:自酿啤酒,Wikipedia: homebrewing, 2019年8月31日最后访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16575-1196108.html

上一篇:1.34 家长的再教育、适合与孩子一起完成的家庭作业
下一篇:1.36 冷门学科、特色学科大学修读时如何对冲风险
收藏 IP: 68.42.77.*| 热度|

7 杨金波 王崇臣 王安良 刘勇 黄永义 刘浔江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