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罗曼式教堂
0531哥特式教堂,注意飞扶壁在支撑
0526巴洛克式教堂
0532拜占庭式教堂
0530俄罗斯东正教教堂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1/11/7
这是11月7日在陕西旅欧专家学者联谊会云会上的报告。
说起旅游,记得国内早年有句话,说旅游团常常是“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在欧洲何尝不是如此:每到一座古城,总是会看到一些教堂,如罗马梵蒂冈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这些教堂建筑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游览时就需要了解一些基督教的常识。这里就对基督教的诞生及其三大教派和教堂建筑的各种艺术风格做一简单介绍。
基督教的诞生
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从耶稣开始的。所谓公元即从耶稣诞生那一年开始算起。我们中国传统只说天干地支,如庚寅年-虎年。六十甲字一个轮回。古代还有年号,康熙多少年 雍正多少年。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用公元。公元其实就是欧洲基督徒最先使用的年号。2021年也就是耶稣诞生两千多年,他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人,出生在以色列,当时已有犹太教。
基督教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大家知道《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旧约全书是基督教和犹太教共同承认的,如上帝创造世界这些内容就是旧约里面的。旧约最早用希伯来语写成,是犹太教传下来的。只有新约全书才是耶稣弟子们关于耶稣言行的记录,它是用希腊文字写成的。
犹太教与基督教区别在于大家共同承认旧约。但新约犹太人不承认,说耶稣不是我们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所以承认不承认耶稣,就形成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区别。二次大战时希特勒拼命地杀犹太人,就是因为犹太人不承认新约,甚至还迫害过耶稣。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有犹太人的责任。耶稣只活了30多岁,就被钉在十字架上害死了。他死后基督教才开始广泛传播。
耶稣有12门徒 其中有一个叛徒叫犹大。门徒中最重要的角色叫彼得,是个渔夫。他在传播宗教中作用很大,他把基督教从以色列带到罗马。当时罗马帝国认为基督教是异教,把他抓起来了,要处死,要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彼得说耶稣就是这样钉在十字架上的,我配不上耶稣。你们把我倒钉在十字架上吧。后来他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处死,他死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梵蒂冈,后来在那里修建了圣彼得大教堂作为纪念。而梵蒂冈就是教皇国,把彼得作为他们的第一任教皇。
还有一个人很重要,但不属于12门徒,他叫保罗。巴西一个大城市叫圣保罗,有1000多万人口,就是以他命名的。保罗也是犹太人,起先是迫害基督教的,据说在冥冥之中耶稣显威,保罗突然双目失明,又听到耶稣的召唤,于是就改邪归正,开始传播基督教。他把基督教从以色列带到小亚细亚、希腊、东南欧一带。耶稣门徒中还有一个雅科布,把基督教传播到西班牙。所以西语国家有一个很常见的地名叫圣地亚哥,圣地亚哥就是纪念雅科布,古巴有圣地亚哥,智利首都也叫圣地亚哥。
耶稣死后,基督教才广泛传播。传到各地后,就有了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做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主要有三大派: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
三大派之一,天主教
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属于异端,政府不承认,打压,所以他们在罗马只能秘密传教,经过300年才取得合法地位。最先承认基督教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历史上很有名望,他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在公元313年发布《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性,从此基督教向全欧洲扩散。此时相当于我国两晋时代。到了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也随之产生了分裂。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就灭亡了,分裂后只存在了七八十年。大家都知道民族大迁移, 很多蛮族包括从中国来的匈奴,在欧洲大陆横行,把西罗马帝国摧毁了。那时候天下一片混乱。476年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从这一年开始,世界历史从古代进入中世纪。中世纪起初几百年是黑暗时代,全面倒退,从古罗马文明倒退到黑暗时期。中世纪欧洲好多国王不识字,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利用它的力量,利用它继承文化的力量,逐渐把神权地位往上提。特别是罗马主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教皇。罗马教皇认为自己是彼得的继承人,而彼得是耶稣的最大门徒,因而教皇是耶稣在世的代表。基督教中,承认罗马教皇这一至尊地位的派别,就是天主教。中世纪教皇还占有大片土地,有教皇国。这就是梵蒂冈教皇国的前身。天主教有着森严的金字塔等级系统。
三大派之二,东正教
东正教与天主教平行。天主教在西罗马,而东正教在东罗马产生。东西罗马帝国的区别是什么呢?西罗马帝国分了以后,不到100年就在公元476年灭亡了。而东罗马帝国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占后才灭亡。所以在欧洲不少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看法是:西罗马灭亡标志中世纪的开始,而东罗马灭亡标志中世纪的结束。
在东罗马也有最高的主教,称牧首,但牧首达不到天主教教皇的权威,因为东罗马帝国(后来也叫拜占庭帝国)没有灭亡,有皇帝,牧首只能依附于皇帝,听皇帝的话。当时牧首驻在君士坦丁堡(今天的叫伊斯坦布尔)。这里是东罗马皇帝的都城。牧首只是皇帝手下的宗教部长,所以他没有罗马教皇那样的权威。东正教的特点就是附属于皇权,受专制的影响更大些,所以大家看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在西欧发生的,而在东欧就没有,这是和当时神权附属于皇权的结构有关系的。
后来到了1453年,土耳其帝国(伊斯兰教)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东正教的势力就削弱了,因为它的堡垒让伊斯兰教给占了。这时候东正教的中心就转入到沙皇俄国。所以沙皇俄国往往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第一罗马当然是指意大利,第二罗马指君士坦丁堡,第三罗马是指莫斯科。过去沙皇利用第三罗马的说法进行扩张,这是他们进行帝国主义扩张的一种理论。沙皇认为他是继承了东正教的正宗。
三大派之三,基督教新教
天主教到后期越来越腐化,搜刮钱财,教皇在外面有情妇,私生子,甚至给自己私生子搞一个诸侯国。这种事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当时为了弄钱 教廷发行赎罪卷。你有罪不要紧,交几千万给你发个卷,证明你交了钱,罪就没了。当钱摇得叮当响的时候,你的罪就没了。这使很多正直人很恼火,他们笃信耶稣,是基督徒,但对卖赎罪卷的事,想不通,所以很多人反对,很多国王也不满意。当时教皇要收什一税的,农民收获十份东西有一份要交给教会。教皇把东西拿走了,国王收的税就少了,所以好多地方的国王和教皇也有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宗教改革。
在天主教的阵营里,经过16世纪的宗教改革,产生了基督教新教。宗教改革是马丁路德1517年发起的。马丁路德本来是德国的教士,他就是对教皇不满,他在所在维滕贝格教堂外面贴了个95条纲领(大字报),批评教皇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跟教皇商榷。教皇气急败坏。谁敢挑战他的权威,马上就开除谁的教籍。但在神权皇权二元结构下,马丁路德逃脱了教皇的迫害。当时德国的萨克森国王就很看重马丁路德,觉得这个人说的话还不错,照他的办法咱可以给教皇少交点税,国库可以多收一点,就悄悄把他藏了起来。这样欧洲北方很多地方开始响应马丁路德,后来星星之火就燎原起来了。从德国一直发展到北欧,包括瑞典丹麦等国家。所以今天北欧国家都属于基督教新教版图。实际上宗教改革,最初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反腐倡廉,反对腐败,当然也给了人们一个新思想形成的机会。通过抨击教皇,人们开始思索,思想开始解放。所以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对欧洲的思想是一个提升,由此产生了新教。这就是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没有统一的机构,下分多个派别,如路德宗、加尔文教派,清教会、圣公会,浸礼会、长老会等等。
天主教和新教教堂的建筑艺术风格
如今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南部拉丁语系国家和拉丁美洲,还有亚洲的菲律宾。东正教主要分布在东欧、东南欧,以俄罗斯希腊为主。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在西北欧国家和美国。欧洲人口中,天主教徒约占37%,新教徒25%,东正教10%
实际上,由于人口流动和历史发展,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同教派的教堂。如在德国,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几乎平分秋色,不管哪个城市,两派的教堂都有,大体上说,天主教教堂豪华些,装饰更多一些,而基督教新教的教堂简朴一些。东正教教堂在德国也有,只是数量不多罢了。
教堂在建筑艺术上,有多种风格。天主教教堂主要有罗曼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等三种。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世纪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主要特征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德国沃尔姆斯大教堂是罗曼式建筑的一个典型范例。
哥特式(Gotik)是13到16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它最先在法国出现,随后传入德国并发扬光大。哥特式建筑大部分是教堂,也有市政厅等世俗建筑。它的特点是: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哥特式教堂外观巍峨挺拔,内部空间高旷,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崇高的感觉。科隆大教堂是世界最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乌尔姆大教堂钟塔高161米,为世界教堂高度之冠。另外,北德各地还建有不少砖砌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也是哥特式。
巴洛克(Barock)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它主要用于教堂和宫廷建筑。其特点是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巴洛克风格用于教堂有表现神秘宗教气氛的作用,用于宫殿府邸则给人以富丽堂皇的豪华感。德累斯顿的宫廷教堂和维尔茨堡的主教宫是巴洛克建筑的两个例子。后来在巴洛克式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一种纤巧玲珑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叫洛可可(Rokoko)。巴洛克式教堂在西班牙、拉美最多,德国奥地利也有。
注意一下,梵蒂冈大教堂不属于上面三种,这座世界最大的教堂,又叫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这是文艺复兴时代不朽的纪念碑,是令所有参观者赞叹不已的建筑精品。这座大教堂为纪念圣彼得而建。圣彼得是耶稣12门徒中的第一位。耶稣说过:“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所以在圣彼得的雕像或画像中,他的手里总是拿着两把钥匙。耶稣升天后,彼得成为教会首领,来到罗马传教,被视为第一代教皇。公元64年,罗马发生大火灾,全城几乎烧光。尼禄皇帝便以基督教徒为替罪羊,将彼得处死。后来,人们在他的墓地上盖起一座教堂。到了1506年,教皇决定将旧教堂拆除,新建一座更宏伟的,请文艺复兴时代的名建筑师布拉曼特设计,后来又由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等多人主持这项重大工程。直到1626年才最后完工,历时120年,许多艺术巨匠为它献出了毕生的心血。最引人注目的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高大圆穹了,由4根45米高的大立柱支撑。圆穹底部直径为42.34米,高度达75米,从地面到圆穹顶共120米。在殿内仰观,真像天穹一般。1564年,当圆穹即将收拢顶部时,90岁高龄的米开朗琪罗与世长辞。然而,他设计的圆穹使圣彼得教堂成为文艺复兴的典型建筑。
基督教新教的教堂,有的是利用原来的天主教堂,如英国的圣公会是16世纪初国王与教皇闹翻后建立的,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了,但教堂还是沿用原来的天主堂。新教教堂有的是后来新建的,大多是简约风格,堂内装饰也比较简单。
东正教教堂的艺术风格
东正教教堂,主要有拜占庭风格和俄式风格两种。
拜占庭风格是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官方艺术,宣扬帝王统治和基督教神学,其风格有浓郁的近东色彩。这类教堂有中央圆顶形式的结构,有时周围还有小圆顶环绕。内部装饰十分考究。除教堂外,拜占庭艺术在镶嵌画方面也有明显成果。
拜占庭风格的教堂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为代表。这座教堂始建于罗马君士坦丁皇帝时期,后几经兴毁。现存建筑是537年查士丁尼一世皇帝(527—565年在位)修建的,代表了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最高峰。它是一个气势宏伟的长方形石砌建筑。上面巨大的圆穹顶,直径31米,离地面55米,穹顶底部四周有40个大玻璃窗环绕一周,教堂主体呈长方形,室内面积达7570平方米。内壁用彩色大理石砖铺砌,装饰着许多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15世纪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城后,把所有镶嵌画用灰泥涂掉,在教堂外面加建4个伊斯兰宣礼塔,改为清真寺。1935年,这座古老的教堂辟为博物馆,曾经涂掉的镶嵌画都已复原,重见天日。圣索菲亚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宏伟的规模和精致的壁画,已被基督教特别是其东正教派教徒视为圣地,因此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极多。较小的拜占庭风格教堂在希腊和巴尔干半岛各国较多。在意大利北部也有一些,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即属于拜占庭式。
典型俄罗斯东正教堂的建筑形式是拜占庭风格与俄罗斯风格的结合。一般形体成立方形,厚重墩实,通体白色,上面再加一大四小五个葱形穹窿(简单者只有一个穹窿顶),为金色或蓝色,外观庄严简朴,俗称洋葱头式教堂。窗户较为窄小,以适应俄罗斯的严寒气候。堂内与天主教堂的显著区别在于立有巨大的圣像屏风,像一面高墙,把礼拜堂与神职人员的内室隔开。屏风上的圣像分为五排。最高一排,是创世之初的圣经人物像,如亚当等人,表现世界万物由上帝所造的思想。第二排的圣画像是《圣经》诸先知,圣母玛利亚居中,在她左右两旁的先知都擎着经卷,表示盼望救世主降临。再下一排主要是体现与宗教节目有关的事件,从耶稣降生、受洗到升天、显容。在第四排中(大门上方),圣像的内容是基督,坐在天上的宝座上,圣母和施洗约翰伺立左右,他们的旁边是以彼得和保罗为首的所有使徒,表现基督教会发展的历史。第五排在祭坛前方大门的左右,有童贞女抱着圣婴的画像,供信徒顶礼膜拜。堂内还有精致的壁画,雕塑和镶嵌工艺装饰以及圣像画,反映出传统的俄罗斯艺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31150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