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国家两千年(德国部分)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1/10/31
今天在欧华作协云会上报告德语国家的简史,现将德国部分发出,与文友们分享。
古代和中世纪的德国
德意志这块土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如已发现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1907年在海德堡发现)、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1856年在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河谷Neanderthal发现)等原始人类化石,堪与中国的北京猿人相比。
但德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后,与中国、埃及、希腊相比显得年轻不少,但与美国等后起之国相比则又久远许多。早期文字记载来自罗马统帅恺撒(Julius Caesar,前100-前44)的《高卢战记》、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的《自然史》和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55-117)的《日耳曼尼亚史》,都是拉丁文资料。
在罗马帝国时期,以狩猎、畜牧为主的日耳曼人在中欧定居下来,转而从事农耕,成为罗马帝国的北方邻居。公元9年(中国汉朝)罗马帝国派遣大军越过莱茵河,试图扩大版图。日耳曼人在部落首领阿尔米纽斯(Arminius,德语Hermann)的率领下,沉着应战.利用有利的山林地形,在条顿堡森林(Teutoburger Wald)一举全歼三个精锐的罗马军团,如今那里建有高大的纪念像。罗马帝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北进,只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修筑边垒.采取守势。人们常把这次战役看作是德国史的开始。不过当时日耳曼人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还没有国家,德意志民族(日耳曼人中说德语的一部分)也尚未形成.他们正式建国则要晚得多。
公元8世纪时(中国唐代)西欧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查理大帝(Karl der Große),东征西讨,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后来他的几个孙子于843年三分其国,这三部分就是欧洲三个主要国家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雏形。当时在中欧逐渐形成了德意志民族。911年,康拉德一世(Konrad I.)被推选为国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德意志国王。到奥托一世(Otto I)时,国势鼎盛,开始向外扩张。962年奥托一世(Otto I)在罗马受教皇加冕,晋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帝国就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它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长达840多年。看过《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德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个帝国。只要把这三个帝国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也就搞清楚了德国史的轮廓。
第一帝国的正式名称叫“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其实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没有罗马帝国的昔日权威,倒是与中国历史上的周朝相似,小邦林立,天子衰微。帝国境内有诸侯国、主教国和自由市三种类型的邦国。诸侯国由王公贵族统治。主教国政教合一,由天主教会的大主教行使世俗统治权。自由市是工商业发达的城邦,由富有的市民阶层统治。这些城市曾联合起来,结成汉萨同盟(Hanse),拥有兵船武装,以便保护商路。各类邦国多达数百个,大者跨地干里,小者方圆数里。无怪乎当时有人说,在德意志境内,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个邦国。皇帝本身要由七个选帝侯(Kurfürsten)选出。这七个选帝侯是勃兰登堡藩侯(Markgraf von Brandenburg),萨克森公爵(Herzog von Sachsen),波希米亚国王(König von Böhmen),法耳茨伯爵(Pfalzgraf)和美因兹、科隆、特里尔三个教区的大主教。他们为了确保权势,往往选出一个不太强大的诸侯来充数。皇帝徒有虚名,其地位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大诸侯。这样德意志长期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有人说,中世纪的德意志只不过是一个地理名词。
由于皇权衰落,政治分裂,国力削弱,德意志日益成为罗马天主教廷最大的掠夺对象,人称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那时人们普遍信奉天主教。教皇向教徒征收什一税,甚至出售赎罪卷(Ablass)来榨取金钱。教会诱使人们慷慨解囊,说什么为救出炼狱中的灵魂把钱投入银箱里,只要当钱落到箱底丁铃响着的时候,那灵魂马上就飞升天堂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对此深恶痛绝,于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在维滕贝格(Wittenberg)站出来抨击赎罪卷。一时之间,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犹如干柴烈火,成燎原之势,席卷德意志各个角落。许多地方与天主教决裂.以路德教义建立了“基督教福音会”(Evangelische Kirche),称之为新教(Protestantismus)。天主教的势力大为削弱。两个教派长期斗争,后来还酿成诸侯混战的三十年战争(Dreißigjähriger Krieg, 1618-1648,明末清初)。今天天主教只在德国南部占优势.而新教在德国北部占优势,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一个结果。
十八世纪末法国爆发革命,接着拿破仑上台,大举进攻德意志,其势如摧枯拉朽,大批邦国被消灭或合并.封建制度受到深重打击。1806年在拿破仑的压力下,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终于寿终正寝。
1815年拿破仑战败,战胜国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勾勒出欧洲的新版图。德意志土地上出现了一个由三十多个邦国组成的邦联(Der Deutsche Bund)。各邦国继续保持独立,拥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在法兰克福设立了一个邦联议会,由各国代表组成,但没有实质权力。德意志邦联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在邦联内形成了普鲁士(Preußen)和奥地利(Österreich)两大邦国争霸的局面。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普鲁士推动许多邦国组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同盟的建立为德国的经济统一和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普鲁士国力日强,在铁血宰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策划下、穷兵黩武,频繁开战,一战而胜丹麦,再战而胜奥地利,三战又大败强邻法国,凭借武力统一了德国。
近现代德国
1871年普鲁士威廉一世国王(Wilhelm I)挟普法战争战胜法国之余威.在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Kaiserreich)皇帝。这就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帝国由22个诸侯国,三个自由市和一个帝国直辖区(从法国夺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组成。德意志帝国不同于过去的神圣罗马帝国,而是一个统一而强大的联邦制国家。统一后,德国经济突飞猛进,从1871年到1914年43年间,铁路由2.1万公里发展到6.2万公里,工业化迅速实现,发明了汽车,电气方面出现了西门子(Siemens)这样的大公司,德国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进入20世纪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战败,德皇威廉二世仓慌出逃,后来死在荷兰。第二帝国只传了二世47年就宣告灭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立了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因在魏玛城召开制宪会议而得名。这个共和国由于政局混乱,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而告终,前后只有14年,两位总统是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和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
1933年希特勒自封为元首,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就是臭名昭著的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时期。第三帝国寿命更短,兴亡之间不过12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英法苏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也被四国分占。1949年西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RD),东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之时,简称为西德,因当时德国是分裂的,东德受苏联控制。联邦德国实行内阁制,总统只是在礼仪上代表国家,而实际上领导国家的是总理,可连选连任。迄今历8位总理。其中在德国重新统一之前有过5任总理。
开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H. J. Adenauer,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在战前当过科隆市长。纳粹时期,他曾遭盖世太保监禁,战后东山再起。积极支持制定基本法(Grundgesetz)。基本法确定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是:民主(Demokratie),共和(Republik),社会福利国家(Sozialstaat),联邦国家(Bundesstaat)以及实质的法治国(Rechtsstaat)。基本法一直使用到今天,实际上是德国的宪法。阿登纳担任第一任联邦总理达14年(1949-1963),使国家再次复兴。他推动西德加入北约、欧洲共同市场(欧盟前身)、致力于德法和解。1967年,阿登纳以91岁的高龄逝世。他的故居坐落在波恩郊区,现辟为纪念馆。
第二任总理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W. Erhard ,1897-1977,基督教民主联盟)是经济学专家,长期担任经济部长,1963-1966年担任总理。他大力推动“社会市场经济”,为西德带来了“经济奇迹”。生产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第三任总理库尔特·格奥尔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 ,1904-1988,基督教民主联盟)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汉译同名,但西文拼法不同。他领导基民盟在1966-1969年间,与社民党组织联合政府,担任总理。
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1913-1992) 在1969-l974年担任总理。他出生在北德吕贝克,年轻时家境贫困,发奋苦学。他很早参加社会民主党(SPD),反对纳粹政权,被迫逃亡。战后他回到德国,后成为西柏林市长,任联邦总理期间,致力于东西方和解,为世人所敬重,曾获诺贝尔和平奖。
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H. W. Schmidt ,1917-2015,社会民主党)在1974—1982年继任总理。他是汉堡人,毕业于汉堡大学经济系。是德国政治家中最具有全球眼光者之一,曾多次访问中国。
1982年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 就任总理。他1930年出生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在大学攻读法学、历史和社会学,获博士学位。39岁成为莱法州州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州长。1973年起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52岁成为总理。连选连任4届,一直到1998年下台。是德国任期最长的总理。他有两大功勋,已经载入史册,一是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1990年l0月3日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二是致力于欧洲联合,把欧洲共同体升级为欧盟,并推动了欧元的诞生。2017年6月16日,科尔在路德维希港近郊的奥格海姆(Oggerheim)的住所逝世。享年87岁。
科尔之后,德国有两位总理。
一位是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F. K.Schröder ,1944-,社民党),1998-2005年担任总理。他致力于调整福利政策,重振德国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05年起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1954-,基督教民主联盟)担任总理。她生于汉堡,长在东德。德国统一后曾在科尔内阁任妇女青年部长。如今已成为德国和欧盟政坛“铁娘子”。默克尔在总理16年的任期内共12次访问中国,是与中国互动最频密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她在接受《南德意志报》记者的“告别专访”时说:“我刚当总理的时候,中国的GDP是2.3万亿美元,仍然略低于德国(2.8万亿美元)。今天,中国的GDP是14.7万亿,而我们的GDP是3.8万亿。尽管我们仍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国家,但我们在世界上的作用越来越小, 因为世界的平衡完全改变了。因此,我们必须以战略上明智的方式建立我们的关系”。
2021年大选社民党成为第一大党,其总理候选人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1958-)正在与绿党和自民党举行组阁谈判,他将担任总理。
德国素有“科学之国”的称誉,历史上出过高斯(Karl Friedrich Gauß,数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自然科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化学家)、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物理学家)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笫二次世界大战之前,45个诺贝尔物理奖中有10个授给德国人,40个化学奖中有16个属于德国人。纳粹政权上台后,把很多科学家赶出国门,有些人去了美国,给那里的科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战后德国的科研事业重新起步,又逐渐赶上了世界水平。迄今已有100多位德国人荣获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英国,居世界第三。
德国也是一个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国度。在这里诞生了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马克思(Karl Marx)这样的哲学大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海涅(Heinrich Heine)这样的文学巨擘,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这样的音乐大师,丢勒(Albrecht Dürer)、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这样的美术名家。他们的作品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宝库。
德中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近年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往来十分频繁。现在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德国在世界上的最大贸易伙伴。可以预料,今后两国的友好关系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31043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