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中
两诺奖得主的家乡——圣卢西亚
2020-3-9 14:25
阅读:5225
标签:圣卢西亚, 刘易斯, 沃尔科特

 

0050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

0049大小皮通山,世界自然遗产

0051渔村风貌

0052山间茅屋

005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 2020/3/3

圣卢西亚(St. Lucia)是加勒比海东岛链上的一个袖珍岛国,主产香蕉,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面积仅616平方公里,人口18万,却出过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让人刮目相看。

 

两位诺奖得主

圣卢西亚的文化教育水平与西印度其他岛国差不多,国家又小,却出了两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令人惊诧不已。其实当地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爱读书,全国食品杂货店都兼卖书刊。有着比较好的文化氛围。

两位诺奖得主的母校为圣玛丽学院(Saint Mary's College),是一所男子中学,设在距首都5公里的维吉角(Vigie)旧兵营中。1890年由一位法国神甫创办。常年保持在校生650名。教职员工中有一半是女性。这里出来的学生具有诚实的品德,丰富的学识,坚忍不拔的精神。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参加许多体育活动,农业科学课保留了一块园地,严禁打架,犯规6次以上者受笞杖。不挨校长打的不算圣玛丽的学生。每周一早晨会表彰好学生,让他到全校讲坛上亮相。学校采用英国的教育方法,打好基础,拒绝美国自由主义的教学方式。圣卢西亚不少精英人物都是在这里培养出来的。

获诺奖的两位校友,一是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年1月23日生于卡斯特里的一个黑人家庭。在圣玛丽学院毕业后,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西印度大学副校长,美国普里斯顿大学教授。还担任过加纳、尼日利亚、牙买加等国经济顾问以及加勒比地区开发银行行长等职务。他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著称。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他提出一个理论,即“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形容农村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增长全部吸纳后,工资会显著上升。路易斯用这套理论显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经。刘易斯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开拓者之一,是迄今唯一一位拿到诺贝尔科学研究奖项的黑人。1991年6月15日他在巴巴多斯去世。享年76岁。

另一位是19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德雷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年1月23日出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父亲是英国人,画家兼诗人,母亲是本地人,教师和业余剧作家,外祖母是黑人。他一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留下很多文学遗产。母亲对他严管勤教,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爱好。沃尔科特14岁就在当地报刊发表诗作。曾先后在圣玛丽学院和牙买加的西印度大学学习。18岁出版第一部诗集。1953年他迁居特立尼达,当过教师、记者和剧院的导演。1970年代中期以后,他曾在美国纽约大学、耶鲁、哥伦比亚和波士顿大学任教。他主要创作诗歌和剧本,一生出版了17部诗集。

沃尔科特的创作灵感源于加勒比地区的生活经历、英语文化的影响和非洲的血缘关系等多种因素。所以他的诗作带有强烈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文化色彩,有的是描绘加勒比地区的田园风光和风土人情,有的是揭露殖民者统治和贩卖黑奴的暴行,有的反映本地区各族人民渴求自由与幸福的心愿。他的主要作品有《在一个绿色的晚上》《另一个生命》《海难余生》和《奥梅罗斯》等。其代表作《奥梅罗斯》长达300多页,分64章。作品借鉴《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框架,气势宏大地叙述了加勒比地区的文化和风情,描绘了加勒比地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也反映了加勒比人民向文明迈进过程中的命运和所遇到的挑战。这部作品被乘为“加勒比的庄严史诗”,沃尔科特因而也被誉为“当代荷马”。

瑞典文学院对他的作品给以高度评价,称赞他“以植根于各种文化的历史想象力,创作出光辉的诗作”。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深具历史眼光,他的作品大量散发光和热,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017年3月17日,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北部Cap Estate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加勒比各国,特别是圣卢西亚人民把他视作本民族的骄傲和杰出代表。

下面就说说圣卢西亚这个岛国的情况。

 

火山喷发留绿岛,英法争夺14次

圣卢西亚在委内瑞拉以北近400公里的海上,北距法属马提尼克岛30多公里,南离圣文森特岛45公里,东临大西洋,西濒加勒比海。全国仅有一个圣卢西亚岛,形状宛如大海中的一片绿叶。南北长43公里,东西宽22公里。它是200万年前火山喷发堆积成的火山岛,至今余威尚在。火山口喘息不止,喷气又冒烟,到处喷涌硫磺泉。岛西南部的火山遗迹最多,全国最高的吉米山(海拔950米)至今还在冒涌热泥浆。由于火山是这个岛国自然景物的代表,所以在它的国旗上绘有高耸的火山图案。

全岛山峦起伏,西南高,东北低,平地不多,仅环岸有狭窄的平原。降雨和热泉汇成溪涧,切割成一个个峡谷,几十条小河从岛中央四向奔流,汇入大海。

北纬14度线正从岛北穿过,处于热带而比较凉爽,月平均气温24-27度。降雨因地势高低而相差悬殊,沿海低地年降雨1400多毫米,内地山区可达3500毫米以上。1-5月为干季,6-12月为雨季,8-10月多飓风。

全岛尚保留1/8的森林覆盖面积,基本上都在中央森林保护区,无人居住,受到绝对保护,维持着原始雨林生态。

1502年12月13日,哥伦布航行美洲大陆途中,偶然发现了一个岛屿,这天正是天主教圣女卢西亚(公元304年殉教的意大利西西里岛修女)的纪念日,他便将此岛命名为“圣卢西亚岛”。那时,岛上是印第安人的家园。1605和1639年英国人两次入侵,都被土著消灭。1651年,法国人誓欲得之,投入大量军队,见人就杀,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殖民地。可是不久,法国总督还是被土著残部杀掉了。英国政府认为圣卢西亚是英国开拓的殖民地,法国无权染指,1664年派兵赶走了法国人。自此以后,两国一来一往,打个不停,该岛相继易手14次之多,直到1814年的《巴黎和约》,才正式承认英国的殖民地位。这也是岛上留下不少法语地名的原因。至今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仍有一些人讲以法语为基础的方言。

1979年2月22日圣卢西亚岛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1997年同中国建交。

岛上的土著已被英法殖民者斩尽杀绝,或驱赶离岛。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开辟种植园,经300多年的繁衍,该岛已成道地的黑人国家。其中黑人占90%,混血人占6%,印度人(契约劳工后裔)3%,白人仅1%。60%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大都是基督教新教徒。

 

加勒比香蕉国

香蕉号称“绿色的金子”。圣卢西亚早期以种甘蔗为主,二战后逐渐被香蕉所取代。全国有耕地1.73万公顷(26万亩),其中大半种了香蕉,小半种其他作物,椰树套种在蕉园中,唯独不种粮食,年收千余吨红薯还不够塞牙缝。全国1/3就业人口从事农业,香蕉产量和出口量常占东加勒比岛国第一位。椰子是该国居第二位的商品作物,产量也居东加勒比诸岛首位,供制作椰干、椰油出口。岛上还种植可可、香料和芒果、柠檬、蔬菜等。畜牧业完全是自给性的,但沿海渔业资源相当丰富,政府积极鼓励渔业生产,主要产品有飞鱼、龙虾等。

当地很重视香蕉的综合利用。香蕉秆含纤维素8%,抽出的丝柔软光亮,适合制造地毯地垫、绳、网、轮胎帘子线布,可代替棉、麻、化纤,也可制造纸浆和过滤嘴,废渣还能做肥料、饲料和沼气原料。香蕉一身都是宝啊!

上世纪末以来,政府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旅游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金融业、信息业也有所发展。岛国传统工业均属于农产加工业,如榨椰油、卷烟、酿酒、饮料、肥皂等,多集中在首都卡斯特里。近年来在岛南端的维约堡,利用靠近国际机场和港口的优势,创办自由工业区,以自由港方式引进外资建立服装、电子元件、玩具、潜水器件等工厂。岛上还建有炼油厂和地热发电站。

 

首都卡斯特里与火山口观光

圣卢西亚岛上香蕉园层层叠叠,椰树林茂密成荫,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热带景观。海岸曲折多姿,海水清澈明净。游人可在宽阔的白沙海滩上享受日光浴,也可潜水或乘游艇去欣赏大海中美丽的珊瑚树和五彩的热带鱼。这些都是优质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当地人将旅游业称为“旅客的金币”,靠它来赚取外汇,弥补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开辟就业门路。年接待游客20万游客以上,再加上不过夜的游轮游客,几倍于国内人口数。旅游收入大大超过香蕉出口,成为国家首要的外汇来源。

首都卡斯特里(Castries)是全国的旅游中心,人口约2万,带郊区8万,聚集着全国近一半人口。它位于岛的西北岸,是加勒比海著名的天然良港,港湾三面环山,可停泊吃水12米的大型海轮。1767年开辟为自由港。在海轮普遍烧煤的年代,这里曾是南北美洲海运的重要加煤站。二战时期,曾作为美国海军基地。现在是全国最重要的贸易口岸,年货运量约500万吨。

市内建筑基本上是1948年大火后重建的,大多为现代化楼房,也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法国石砌房屋和英国尖顶砖房。最吸引人的是喧嚣的市场,你可以买到鲜活的鱼虾,漂亮的手工艺品,均为本地土产,并由来自岛上各地的人携来出售,就像农村的集市。南郊的富贵丘(Morne Fortune)有古堡遗址,在山丘上让人饱览西海岸的美景。维吉海滩(Vigie Beach)有豪华的旅游宾馆和洁净的浴场。

东北郊的维吉机场,供国内和地区航班使用,而国际机场建在岛南端的维约堡,是由美军机场扩建的,车程50多公里。维约堡(Vieux Fort)是法国人始建的城镇,现为岛国第二大商港,并辟有自由加工区。

首都北面十多公里有个岬角名鸽子岬(Pigeon Point),曾经一度是英国海军上将罗德尼(1718-1792)的泊船加水处。这里的海湾因而得名罗德尼湾(Rodney Bay),是世界著名的帆船运动中心,可停泊140余艘帆船。每年11月,各式帆船自欧洲各地出发,顺着贸易风横渡大西洋,进行一年一度的冬季航海运动,罗德尼湾即其终点站之一;多次欧洲帆船大西洋或环球拉力赛,都以罗德尼湾为终点站或启航站。这里开办的租船公司,为游客提供船只和船员,进行马提尼克、格林纳达等岛的数日游。为拍摄电视剧《根》特造的“独角兽号”双桅帆船(Brig Unicorn Pirate Ship),现用于圣卢西亚旅游业。该船可载客140人,每周两次从卡斯特里出发,沿海南行到苏弗里耶尔,饱览加勒比风光。世界上许多影视剧,纷纷来圣卢西亚拍摄外景。

西南岸的观光胜地苏弗里耶尔(Soufrière)取名于法文“硫磺”。它南边有个同名火山口,大约形成于5万年前,山顶下陷成马蹄形洼地,直径6.5公里,号称“世界上唯一能开汽车进去观光的火山口”(drive-in volcano),内有好几个硫磺喷泉,终年冒着蒸汽烟雾,喷出含硫热泉,导游往往会表演热蒸汽煮蛋的节目。从1785年起,人们就在此作温泉浴,治疗疾病。这里的硫磺泉汇成潺潺溪流,涧崖披着绿装,开满兰花和茉莉花。在它西南岸边,大小皮通山(Gros Piton,Petit Piton)双双对峙在一个海湾两边,海拔均为700多米,挺拔险峻,也都是死火山口。在山中别墅平台上欣赏这两座死火山,像一对奶头山,令人叹为观止。2004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苏弗里耶尔的海湾清澈透明,水下长满五光十色的珊瑚,潜水游最为惬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22257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