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庭光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2014-2-10 12:02
阅读:6882
标签:王安石变法, 消防对策, 张居正改革, 气候规律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从反常的消防对策说起

在《中国消防通史》上,有一个反常的消防现象。熙宁元年(1068年)曾对军巡铺的设置进行调整“裁撤巡铺86铺,兵士546人”。为什么这一现象反常?第一,通常消防队伍的解散,都是无声无息的,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火情减少,风险降低,所以消防战备逐步松懈下来,直到下一次的大火突然来临。所以历代文献,都没有明确的裁撤消防队伍的记录。最普通的说法是旧废[1](很久之前已经废除了),因为火灾的发生的突然的,火灾的减少是缓慢的。第二,军巡铺本来都是军人(禁军),裁撤相当地容易,宋代禁军是职业的,所以即使不要他们,也得养老一生。所以,不作消防用,还是军人哪。第三,当时是冷相气候,火灾应当多发,冷相气候期间,应当加强而不是裁减消防队伍。所以,该现象很反常。

那么,反常为何发生呢?原来,这是王安石上台,神宗改革的一部分。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不外乎富民强军,富民是通过青苗法(农业信贷),强军是通过裁撤冗余羸弱来实现的,所以1068年的裁撤巡铺,目的是裁军,而不是裁减消防。事实上,1088年,苏轼提出的裁撤军巡铺,才是暖相气候之下的应对措施,是符合气候需要的,王安石变法之下的裁军措施,是违反当时的消防气候趋势的。

 

为何当时冷相气候?

一个时代是暖相和冷相,古代比较容易鉴别,因为当时国家小,气候异常会计入国史,一个冷热,就表明当时的极端气候,因此很容易鉴别。当国家规模庞大之后,各地冷热不均,方志记录不再可靠(而且,为了减少赋税,各地有虚报灾情的毛病)。那么,同时代的人对气候的应对措施,更反映当时的气候特征。

王安石变法开始于1069年,早在1056年的“狄青夜谯”故事,就说明当时的气候是冷相,火灾是多发的,所以才有望火楼和禁火政策的必要。1059年,周湛在襄州搞拆迁(增加防火间距),1060年叶康直在兴化搞教以陶瓦1060年左右,陈希亮在鄂州治理红衣老人(消防迷信),都是无一例外地说明一点,当时的火灾多发,是典型的干旱冷相气候,需要加强消防管理。

王安石本人,也记录了至少两次火灾。比如,“灶鬼何为便赫然,似嫌刀机苦无膻。图书得免同煨烬,却赖厨人清不眠。““青烟散入夜云流,赤焰侵寻上瓦沟。门户便疑能炙手,比邻何苦却焦头。[2]和“刀匕初无欲清人,如何灶鬼尚嫌嗔。翛翛短褐方围火,冉冉青烟已被宸。邂逅焚巢连鸟雀,仓黄濡幕愧比邻。王阳幸有囊衣在,报赏焦头亦未贫。[3]”这说明,当时的气候特征是冷相,火灾高发,却不致命,因此人们感受不到火灾的威胁,只有某些湿度大的地方(因此受冷相气候影响大),如鄂州襄州兴化,才会发生严重的火情。

冷相气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是什么?少雨、干旱、瘟疫、饥荒。中国灾难历史上,对于1066年只有两个字的评语:久旱,可以说是当时冷相气候的典型描述。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王安石的不幸在于,他的变法发生在一个冷相气候周期。事实上,变法的动机是为了克服冷相气候带来的农业收入减少,难以承担大量支出的局面。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天气的影响,因此采取了一些违反气候规律的做法。比如,裁军影响消防,这很难评估其后果。冷相气候多瘟疫,所以老百姓领回家的马匹大多得疫病而死,所以,本来是善政,到了百姓手中就是一个大负担了。最重要的,莫过于青苗法,即后世人所推崇的农业信贷法,后人总是批评该法的利率过高,手续太繁琐,可是如果透过气候来看问题,那就是收成不好,土地收入不足以弥补前期信贷,结果导致高利贷越滚越大,加上王安石的个性严苛(强制摊派),所托非人(地方官员不知变通),王安石变法就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美国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成功?

那么,为什么美国在大萧条期间(1930年代),农业部长华莱士吸取了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推广的农业信贷制度,获得很大的成功呢?美国大萧条,刚好发生在暖相气候时段。暖相气候高温多雨,风调雨顺,所以贷款对农民来说不是很大的负担。所以,美国是幸运的,当时的农业政策是成功的。

为什么说1930年代是暖相气候?上海的温度记录表明,1873年和1934年的市区温度达到创纪录的高温。1928,柳州大火。1934,安徽麻埠镇大火(一年三次)。1932年,7月,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仅黑龙江省受灾农田就达2850万亩,毁坏房屋86500间。其中哈尔滨市被淹一个月之久,全市38万人口中有24万人受灾,死亡灾民2万余人,财产损失折合2亿银元。1933年,8月黄河决口,灾民346万人,死亡18293人,倒塌房屋168万间,淹没农田1274万亩,死亡大牲畜63936头。1934年日本发生的函馆大火是典型的暖相火灾,60年前的1872年,美国的芝加哥大火是典型的暖相火灾,60年后,中国的大兴安岭大火是典型的暖相火灾,所以1930年前后,是典型的暖相气候。民国政府的“黄金十年”,没有暖相气候如何能够办到?

 

张居正改革为何成功?

有人还不信,王安石变法失败不是人治问题么?这是历代的看法,也是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所传达的观念。从张居正改革实践中,我们可以对比,张居正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因为张居正改革发生在暖相气候的高峰年,最早推行一条鞭法的是万历四年1574年)到任的福建任福建巡抚庞尚鹏,他在福建的改革非常成功,奠定了张居正改革的基石(虽然他与张居正不和,被迫下台)。碰巧的是,庞尚鹏也是消防名人,他主持制定《防御火灾事宜》,第四条拿拆墙当作灭火手段,这种极端的灭火措施,通常是冷相或暖相气候高峰年才会发生的。事实上,福建南平总督林梓也在主持防火墙,而防火墙通常是暖相气候高峰年的防火对策,两种消防对策同时发生的唯一可能性,是当时的气候是暖相气候。事实上,1510年是可以确认的暖相高峰年,所以1574年也应当是暖相气候高峰年。所以,张居正改革之所以成功,关键是一条鞭法得以顺利实施,而一条鞭法,有赖于当时的暖相气候。一代名相,成功天助。

 

中国当代改革为何成功?

 

所以,从上面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改革需要在暖相时段进行才能得到成功的结果。那么第四个例子是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刚好发生在暖相气候的转折点(1983年哈尔滨发生的城市大火和1987年的大兴安岭大火为代表性的暖相气候火灾),所以我们明白气候对于改革的重要性了,没有气候的帮助,改革不能成功。

 

     所以,在中国当官和制定政策很不易,不但要认识到人民的需要,还要认识气候的制约,只有对两者的研究功课都作好了,才有名垂青史的可能性。王安石变法的悲剧,岂能用个性急躁来简单概括?



[1]《南平通志》关于冷铺的说法。

[2]《外厨遗火二绝》

[3]《示江公佐外厨遗火》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麻庭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2992-76621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