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什么是合格的北大人? 精选

已有 10716 次阅读 2009-1-21 22:57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感谢网友的留言:“什么是合格的北大人”,也正是我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一个题目。

20年前作为一个常常写诗的文学青年,北大是我的精神家园,对未名湖的向往远远超越一切世俗的追求,可惜造化弄人,阴差阳错中我选择了工科作为自己的人生,8年前当我真的作为北大的一员员工来到未名湖边的时候,我的心情是难以描述的,什么是合格的北大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北大人?

首先,要有理想、有济世的情怀,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北大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这里100多年来一直是思想的发源地、文化的风向标,尽管我们今天很工程,可我还是要说,真正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个民族的命运的是思想!举两个简单的例子: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人都换了吗?绝对不是,是因为我们都换了脑筋,都知道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快上了,所以才有了30年的经济奇迹,这不是科学技术可以实现的,这是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所以,做一个北大人,特别是教师和学生,要有崇高的理想和济世的情怀(当然这不是北大人的专利,最好每个学校都这样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而不是为了蝇头小利而喋喋不休,才能够做更多的有意义的工作,才能够产生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先进思想,让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今后的100年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也应该是影响最大的,而今天我们排在第七位[1],这和我们的经济体量、14亿人口的体量俨然是不相吻合的,我们靠什么来提高文化影响力,当然就是要有先进的切合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来引领,这样的文化思潮,应该来自向北大这样的中国一流大学,试想: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济世情怀的老师怎么可能带出一批思想活跃和勇于创新的学生?如果没有一群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年轻人,我们期待谁来创造影响世界的中华文化?像当年,盛唐的物质生活确实丰富,可如果没有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执著、唐三藏不畏万难西行求佛来组成盛唐的灿烂文化,唐代的影响一定不会比其他时代深刻!

其次,要有才情,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要用自己的人格影响他人。无论是学文学理还是学医学工,没有学富五车的才华,没有多年坚守研究阵地的执著,怎么可能做出警世的贡献?学习知识是我们最好的积累,在北大,我敬仰的王选先生就是一个实例,除了他在科研上的才华、技术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他20多年的坚守,从一无所有、从无人问津到终成正果,这其中的艰辛和痛苦远非一般人所能忍受,可是王先生做到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坦诚地为人和豁达的胸怀,成功以后他在多个场合说过的那句永垂不朽的话:“我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没有人理我,我老了,什么也发明不了的时候,却给我颁发发明创造奖”!这才是一个北大人应该做的,不但用自己的才华作出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事业,也用自己的坦荡的人格影响一代又一代后人!联想到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强调品行端正[2],看到这个报到我真是无语,真希望我们敬仰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宣布退出工程院,这已经不是一个荣誉称号了,真是委屈您了:袁先生!

最后,要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要敢于仗义执言和开风气之先,似乎重复,其实不是,因为这一个是强调实际行动,现在我们多的是讨论,少的是行动,大学里的行政改革、科研改革还有其他的种种改革,都需要有人敢于开风气之先,北大人有这个历史使命,虽然今天我们越来越官僚、越来越“御用”,可还是有不少新的体制内的尝试在进行,比如饶毅教授的聘任制度,比如工学院的全新模式,比如深圳研究生院的办学模式等等,都是开风气之先,值得我们期待,值得更多的北大人跟进和效仿。在体制之外,北大的毕业生俞敏洪以他永不言败的精神开拓了新的教育培训模式,新东方成为世界之最大培训学校,我们期待他能够再创奇迹打造出中国第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这将是北大永远的骄傲!

总之,作为一个北大人,我坦诚地把我的思考与大家分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的教育和科研搞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您有不同意见,请文明商榷。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二00九——文化现代化研究》。报告依据二00五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七,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周兆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1-18 10:40:18)

[2]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孙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增选政策委员会主任旭日干院士29日表示,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将强调候选人品行端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9-210977.html

上一篇:从林毅夫身上所看到的差距
下一篇:科学的悲哀(写于1999)
收藏 IP: .*| 热度|

2 张海权 杨金波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