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受了《中国新闻》报记者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减负提质问题的采访。相关内容刊发于《中国新闻》报2022年9月22日A15版的题为《职校教师如何减负提质?听听他们怎么说》的文章中。这是我第一次以“受访者”的身份上报纸。此前我也上过《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教育报》和《浙江教育报》等报纸五十余次,但都是以“作者”的身份。
职校教师如何减负提质?听听他们怎么说
新近出炉的《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指出,全国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增强,但也存在任务繁重、考核体系不匹配等现象。在中国教育大力推行双减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教师如何减负提质?《中国新闻》报记者采访多位从事一线教学的职校教师,听他们讲述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和心得感悟。
【本报记者 刘军 作者 曹子云】
能文善武 “双师型”教师如何炼成?
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职业院校教师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只会“白纸上学游泳,黑板上开火车”,永远教不会学生游泳,也永远教不会学生开火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
虽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已经明确,但什么样的教师可以被认定为“双师型”,在全国范围依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各省甚至是各职业院校自行认定的结果就是“双师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对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给出的应对之策是“打造能够在校企间双向流动的技术人才”。目前该校“双师型”教师占比90.41%。“很大比例的教师是从企业退役的,随时可以从企业中来,回企业中去。”该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副教授贾方亮称,理想状态是,教师都具备10年以上的岗位经验,然后再接受1年左右的师范教学培训,就可以解决职校教师缺乏实训经验的问题。
建立这样的企业人才库,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通过互聘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截至2022年8月底,深职院已与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共建3个院士工作站、4个联合实验室、13家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
此外,为了提高职校教师的业务水平,需建立立体培训体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应林建议,应该先对现有的职校教师进行教学素质测评,然后根据教师不同的需求安排相应的培训,并通过积分制的方式完成培训,避免培训“任务化”。
组建混合型教学创新团队正当时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线上教学已然提前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方案的“标配”。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他们的教学负担。上海市贸易学校尝试通过构建教师协同体开展在线教学。该校以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实践技能教师和在线教学技术支持教师协同合作,不同特长的教师互相学习,优势互补,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随着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靠教师一个人单打独斗已经越来越难以交出满意的课堂教学答卷,探索分工协作的混合型教学团队模式正当时。团队教师在教学名师或信息化教师的协同下,实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此外,考核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不少一线教师透露,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考核多参考本科院校,修改不大。这样的考核制度,导致部分职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争取项目、撰写论文,而忽略了最本职的教学工作。
部分职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开始设置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让不同岗位“分赛道比赛”。
例如,山东省东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科研为主等类型,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还增设了社会服务型、职业技能型。在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成果要求中,精品课程项目的权重远大于科研项目和论文,教学工作量的要求甚至是科研为主型教的3倍,教学成果已经成为这一类教师职称评聘的“敲门砖”。
以赛促教 教学大赛如何越办越好?
近年来,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教学能力大赛。这些比赛促进了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方面的创新,也推动了课程、师资、团队的良性建设以及教材、教法改革。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该校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劳模育人机制的新方法、新方式,将劳模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学校探索构建完整的劳模文化育人机制,研究开发劳模文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终于结出硕果:该校自建校以来培养出20多名省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以及一批轨道交通行业的大国工匠。
不过,教学比赛中也偶有跑偏的现象,值得引起警惕。如为了参与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参赛老师要花半年备赛,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占用了日常备课时间。为了取得好成绩,有时会过于追求课件的精美,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又很难照搬。
此次采访中,几位一线教师提出,希望未来教学成果奖可以细分赛道,将教学管理、专业建设与一线教学的成果分开。何应林也建议,设置“教学创意奖” 和“教学范式奖”两类奖项,前者强调源于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学创意,展现教学的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强调一线教师的参与;后者的评选强调成果的推广价值,成果强调实际成效,便于其他院校学习。
他山之石 德国靠加强职教科研为教师减负
以“双元制”享誉全球,为“德国制造”输出大量人才的德国,如何为教师减负,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答案是加强职教科研,通过理论指导,为职业教师提供了大量支持。
《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指出,德国在国家层面设立了“联邦职业教育所(BIBB)”,配备500余人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相关研究,其中大学内约有350人,大学外约有150人。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教学支持。
比如,德国“双元制”的实训教材主要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负责编写,相关条例的编制、修订和典型试验等工作也由研究所承担,这就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为教师潜心教学创造了良好环境。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支职教科研队伍,累积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与德国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科研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与企业联合开发实践教材、开展典型试验等工作方面有待提升,以对职业教育教学形成有效支撑,从而减轻职校的负担。
因此,大力加强职教科研工作,发挥职教科研在标准制定、路径设计、三教改革等方面的引领指导作用有助于化解当前问题,也有助于为广大职业院校教师松绑解压,把时间还给老师,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教学。
2022年09月22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报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2/09-22/9858125.s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何应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8341-135710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