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盲目迷信纯天然野蜂蜜,后果可能会比吃了假蜂蜜更致命 精选

已有 11187 次阅读 2020-2-2 21:4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食品安全

  

  大概从央视曝光假蜂蜜、假蜂胶事件开始,大家对市场上的蜂蜜产品就开始失去信心。网上甚至传言“市场上90%的蜂蜜都是假蜂蜜”,我们没有数据去求证真假,但可以看出蜂蜜市场的乱象是真实存在的。

  黑心的企业用成本低廉的果葡糖浆或其他糖类冒充天然蜂蜜牟取暴利,稍微好一点的也会用糖浆勾兑以假乱真,如果生产糖浆的原料是劣质的,假蜂蜜可能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出于对市场上蜂蜜产品的不信任,有些人就对乡下的土蜂蜜、野蜂蜜情有独钟。然而就算是货真价实的纯天然蜂蜜,也有可能暗藏杀机。

  

  在欧洲流传着关于蜂蜜的古老传说,公元前67年,罗马人入侵了黑海地区,当地的反抗势力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们在罗马人必经之路的两旁布置了很多蜂窝,里面当然是甜蜜诱人的蜂蜜。

  黑海地区出产蜂蜜,至今仍是知名的蜂蜜产区,罗马人也并没有起什么疑心,士兵们被这些蜂蜜吸引,大口大口吃蜜,享受贵族般的待遇。结果没过多久,整个军队的士兵都陷入迷幻,变得昏昏沉沉失去了战斗力,最终被当地的武装杀死或俘虏。

  

  故事传说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这种神秘的蜂蜜是真实存在的,今天在黑海地区仍然能找到这种毒蜂蜜。黑海地区的蜜源有很多,其中有杜鹃花蜂蜜比较受人追捧。

  杜鹃花生长在气候湿润的坡地,成片单一品种的杜鹃花能够产出香甜美味的蜂蜜,但是一旦这里面混入了特别品种,蜂蜜就有可能变成毒药。

  世界上有700多种杜鹃花,其中有个别品种含有梫木毒素,如果蜜源中混有这些含有毒素的杜鹃花,蜜蜂产出的蜜就有可能引起中毒。这种特定毒素引起的中毒在土耳其是很常见的,因此也有一个专属的名字“狂蜜病”

  

  由于当地人已经身经百战了,他们有办法分辨杜鹃蜜里是否含有毒素。不过他们并不是直接抛弃这些毒蜂蜜,反倒是发展出了奇怪的用途。

  梫木毒素对呼吸和心脏都有抑制作用,如果过量摄入有可能引发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变慢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死亡。

  比如在2017年,中国香港就出现了2例狂蜜病,都是因食用“尼泊尔蜂蜜”引起的。其中一例为37岁男子,在服用蜂蜜5分钟后就出现了眩晕、麻痹和呼吸困难,遂入院治疗。经化验,证实男子服用的蜂蜜的确含有梫木毒素。

  

  含有梫木毒素的蜂蜜样品,Via Dr. Suleyman Turedi

  不过少量食用含有梫木毒素的蜂蜜可能会带来不那么严重的症状,比如轻度眩晕,麻木等,这些症状被当地人当作一种娱乐,就类似于醉酒或致幻剂带来的效果。所以在土耳其,有人专门售卖含有梫木毒素的蜂蜜,只出售给一些有特殊嗜好的人,他们每次服用很小的量,不超过一茶匙,享受它带来的眩晕感。

  

  中国的蜂蜜中毒案例其实并不少,“得益于”我国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原等不同气候的情况,有大量有毒植物,其中有不少就会被蜜蜂当作蜜源。

  发生在中国的野蜂蜜中毒事件不仅毒性成分众多,而且致死率偏高,多数案例在20%以上,以长江以南气候湿润地区为主,举几个文献中提到的案例。

  

  贵州铜仁地区村民采食树洞或岩洞里的野蜂蜜,部分蜂蜜颜色呈绿色,味道苦涩有刺舌感(实际上蜂王浆也会有苦涩辣喉的口感,因此有些为了保健服用蜂蜜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些明显的现象),食用后数小时产生头晕眼花、腹泻便血等一系列症状,其中一位吃了超过一斤毒蜂蜜的村民在46小时后医治无效死亡。

  湖北鹤峰县五里乡瓦屋村村民食用自己饲养的中华蜜蜂蜂蜜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死亡。另有恩施养蜂人食用西方蜜蜂产的蜂蜜中毒,在送医途中死亡。

  广东韶关市浈江区新韶镇钟屋村村民在废弃泥砖屋内发现野蜂蜜,自行采食后出现犯困、视力模糊、头晕等症状,大部分村民中毒后自行催吐并紧急就医,有少部分人误以为是正常的夜间犯困,自行休息耽误治疗导致死亡。

  

  还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案例。重庆秀山县隘口镇青龙村总共也就四五户人家,村子小所以邻里关系一直都不错。其中一户人家的七旬老人是个五保户,家里养了一些蜂。

  某月6日老人的蜂箱被大风吹倒,邻居听闻都来帮老人刮蜂蜜修好蜂箱,老人为了感谢邻居就把这些刮下来的生蜂蜜分给村民吃。

  次日,老人因为食用了自己的毒蜂蜜身体不适就去世了,随后陆续有人出现了中毒的症状,被送往医院救治,一村民因中毒太重抢救无效死亡,大家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是老人送的蜂蜜有问题。

  虽然国内发生的蜂蜜中毒事件众多,但对蜂蜜含有的毒素及来源研究并不深入。一方面是因为事件多发生在乡村,调查取证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可能的毒素种类太多,并不易确定。

  

  日本也时有蜂蜜中毒事件发生,幼儿更易中毒致死

  根据统计,我国的有毒蜜源植物覆盖15科29种植物,包括:毛茛科、罂粟科、卫矛科、山茶科、瑞香科、大戟科、蓝果树科、八角枫科、杜鹃花科、马钱科、茄科、百合科、马桑科、石蒜科、菊科。

  其中最有代表的是毛茛科的乌头和卫矛科的雷公藤,它们的毒素主要为二萜类生物碱,另外罂粟科的博落回和马钱科的钩吻(俗称断肠草)都是比较常见的蜂蜜中毒事件元凶。

  

  蜜蜂为什么要采食有毒的蜜源,它们不会中毒吗?

  实际上蜜蜂嗜毒的确是有原因的,一般是因为附近稳定的蜜源出现情况,蜜蜂才不得已采集有毒的植物。

  在中国的话蜂蜜中毒事件一般发生在农历6~7月或者干旱少雨的季节,很多无毒的蜜源植物花已经枯萎,只剩下少数有毒蜜源植物还在花期。

  像雷公藤的根系就比较发达,耐干旱,正好在别的花枯萎的时候开花,蜜蜂就会采集它的花蜜或花粉,酿成毒蜜。

  

  雷公藤的花,花期5-6月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在南半球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毒蜂蜜高发的时间就是北半球的冬季,而且毒素通常不是直接来自有毒蜜源的花粉或花蜜。

  近10年来,新西兰的蜂蜜主要受到一种叫羟基马桑毒素的污染,这种毒素主要存在于马桑属植物的汁液中,但是它们的花粉花蜜并不含毒素。

  但是马桑属灌木上通常生活着一种昆虫,叫澳洲广翅蜡蝉,它们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但并不是所有汁液都会被消化,澳洲广翅蜡蝉将含有很多植物糖和羟基马桑毒素的汁液排出到灌木的叶子上变成一种蜜露。

  

  澳洲广翅蜡蝉若虫(上)与成虫(下)

  当地的蜜蜂比较偏爱这种蜜露,它们采集有毒蜜露就会酿出毒蜂蜜,毒性比较强烈。因此为了避免蜂蜜中混入有毒成分,新西兰的养蜂人会在12月底前采走安全的蜂蜜,12月之后因为澳洲广翅蜡蝉开始活跃,有含毒的风险,必须经过检测。

  其实蜜蜂也不是对这些毒素完全无感,它们也会中毒,甚至还会死亡。中毒分花蜜和花粉两种情况,花蜜中毒一般出现在工蜂,表现为行为呆滞、吻伸出。

  花粉中毒则多发于幼蜂,中毒后失去飞行能力,腹部膨大,中后肠道内充满黄色花粉糊。毒花粉还有可能导致蜜蜂幼虫死亡,虫体腐烂呈白灰色。

  

  基于以上这些表现,养蜂人也可以判断蜜蜂是否采集了有毒的花蜜花粉,从而尽早干预,寻找附近可疑的有毒蜜源,必要时考虑迁移或者舍弃已采的蜂蜜。

  总之,对于蜂蜜消费者而言,购买有品牌有保障的蜂蜜产品是相对更安全的选择。别迷信原生态纯天然的野蜂蜜、土蜂蜜,有些养蜂人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蜂蜜也可能有毒。

  

  筑在悬崖上的野蜂巢

  如果遇上无法确定蜜源,或者就是好这一口“野味”,第一次品尝最好不要超过一茶匙,留意蜂蜜有没有苦涩、刺舌、辣喉的口感,发现不对劲就不要再食用了。

  凡是能叫得上“野味”的东西都很危险,当下我们已经在承受某些人带来的恶果了,吃了一堑,总归要长一智吧。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我们真的太难了,为了一口蜂蜜,一方面要细心甄别假蜂蜜,一方面又要时刻提防有毒的真蜂蜜,可能这就是“甜蜜的代价”吧。


       参考资料

  樊永华. 蜂蜜的掺杂造假方式及鉴别方法[J]. 质量探索,2016,13(01):78+73.

  闫玉浛,杨永. 蜂蜜中毒现状分析及预防相关研究概述[J]. 食品工程,2016(03):4-6+31.

  李熠,陈兰珍,王峻,吴晓翠,刘秀斌,王智,邹超兰,朱黎,颜志立.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利川市有毒蜜源蜂蜜中毒事件调查[J]. 蜜蜂杂志,2017,37(02):15-17+60-61.

  郑亚杰,刘秀斌,林莉,邹超兰,吴晓翠,王峻,曾建国. 蜂蜜中植物源性毒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9,40(03):307-316.

  郑亚杰,刘秀斌,彭晓英,王峻,金秀娥,吴晓翠,曾建国. 我国有毒蜜源植物及毒性[J]. 蜜蜂杂志,2019,39(02):1-8.

  谢文闻. 蜂蜜中羟基马桑毒素污染[J]. 中国蜂业,2012,63(19):57.

  游天頌. 蜂蜜含毒素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安全中心,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第八十九期).

  Emma Bryce. The Strange History of "Mad Honey". Modern Farmer, Food & Drink, Lifestyle, SEP 04, 201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6991-1216661.html

上一篇:骨髓移植后,男人的身体正被捐献者的DNA“吞噬”,连精液都不再属于自己
下一篇:如果末日到来,人类能靠哪种作物苟到最后?
收藏 IP: 121.32.192.*| 热度|

9 马德义 蒋德明 冯大诚 范振英 汪育才 周忠浩 杨顺楷 杨金波 张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