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霁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ileyCat "If you love it enough, anything would talk with you." 爱世界,爱生活,爱自己

博文

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2)

已有 4459 次阅读 2010-5-21 15:10 |个人分类:行万里路|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牛津大学, 治学

旅游巴士的一个小时的走马观花还是满值得的。尤其是它的录音解说很不错,介绍了不少有关牛津大学的历史,现状,建筑,人文,还穿插着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乘客中看到有好几家,像是父母带着将要上大学的孩子来实地考察。

牛津大学的学制很独特:它不是通过老师在大班课堂上授课来传授知识,而是主要靠一对一的辅导制,靠学生自己独立研究和思考,以及同导师的定期见面讨论和交流。每个本科学生一进学校就有一位导师,导师的责任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权威,而是一位能倾听和启发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的伙伴。而且,牛津的传统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语言交流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看他们写了多少论文。据说,这个传统是因为几百年前的英国,纸是非常金贵的,学者们大多靠口头辩论来交流思想,直到最后才在纸上把成熟的结论记录下来。所以那时候,学者的口才辩才至关重要。

听着这些录音介绍,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在国内参观过江西庐山的也有千年历史的白鹿洞书院,便不由自主地比较起这两所东西方的著名学府的命运。同是曾令一代学子趋之若鹜的治学胜地,千年之后,一盛一衰,实在令人感慨。除了国运兴衰,历史战乱,最令我慨叹的是他们非常不同的对待知识和学问的态度。

白鹿洞书院曾是南宋的朱熹振兴理学的地方。那时候,四书五经是必学的课程。朱熹还曾邀请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登台讲学。陸九淵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令在場的學生和客人熱淚盈眶,在朱熹的要求下,陸九淵將這段演講內容寫下,被刻在石碑上。可是明朝后重视科举,书院讲学之风便衰落了。即使是当年理学兴盛之时,所谓治学,也不过是对古人的书本顶礼崇拜,不再有百家争鸣时的独创。这种治学,不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观察,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形成新的思想和学说,而是对古人的学说不断校订和崇拜,当然不会有多少生命力了。


古典的建筑与柳树的新绿相映成趣

非常羡慕草坪上晒着太阳读书的学子,令人想起学校里的好时光。我那时候有这种闲情逸致的时间好像太少了。






一个日晷:看得出来现在是几点了吗?

Christ教堂学院的图书馆

Magdalen学院的新楼

在这儿正好拍到一对身穿礼服办婚礼的年轻人

游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123-327093.html

上一篇: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1)
下一篇:一个游客眼里的牛津(3)
收藏 IP: .*| 热度|

14 武夷山 李霞 孟津 王桂颖 陈龙珠 陈绥阳 罗帆 王修慧 孙永昌 杨芳 张旭 郭利萍 刘广明 张欣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