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VICE ● 霍华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rdvice

博文

提高科研效率的五大要诀 精选

已有 6331 次阅读 2022-7-15 13:15 |个人分类:期刊投稿|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07 提高科研效率的五大要诀.jpg

很多研究人员迫切希望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实现快出成果和早出人才。虽然科研工作无法拔苗助长,很多该做的步骤是不能跳过的,但是从系统工程的统筹角度来看,科研效率是能够经过优化而大幅度提高的,实现在科研全过程的“大规模”、“大纵深”操作。

本文针对科研工作中的目标、方法、数据处理、撰写英文论文、选刊投稿这五个关键问题,论述提高科研效率的方法。

一、选题需要准确,避免方向性错误

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研究型论文。

论文的论点是新发现、新方法、新技术。酝酿论点的过程就是选择科研方向或课题的过程。如果方向选错了,势必造成在产生新发现、新方法、新技术方面出现巨大困难,造成论文无法发表在具有较高水平的期刊上,浪费时间和资源。

因此,提高科研效率的第一个要诀是选准科研课题。水平较高的导师的最大贡献也正是在这一方面,因为他眼界开阔,熟悉学术界动向和工业界热点问题,对于科研问题的学术凝练升华也具有较高造诣。

在目前各个学科纷纷抱怨容易摘的果子都已经被别人摘走了的形势下,如何攻坚克难或另辟蹊径,做出具有重大意义和较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需要使用系统工程思维方法对学科课题进行梳理,并注意开辟跨学科研究,确保所选择的科研方向具有丰富广袤的耕耘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二、方法需要先进,避免走弯路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门的科研方法,无论是实验方法还是理论分析或数值计算方法。

抛开各学科之间的专业差别不谈,理工科研究工作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通用基础方法,需要在科研工作中大力提倡和使用:系统工程方法,试验设计及优化方法,可靠性工程方法。

提高科研效率的第二个要诀是采用这些先进的方法创造论点和产生论据。水平较高的导师的第二个主要贡献也正是在科研方法指导上,不仅包括本专业的具体专门方法,而且包括上述三大通用基础方法。

有以下这样一个例子足以为鉴。

某著名发动机企业的科研人员多年来一直在闭门造车的情况下津津乐道于自己对计算方法的熟练运用。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请到业界一家著名咨询公司的专家参与项目合作。专家指出,这个问题可以使用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中的响应曲面方法进行优化处理,能够极大提高数据质量。当项目完成后,公司的部门主管感叹到:“我们为什么没有在前几年就知道响应曲面这一重要方法呢?我们这么多年都走了弯路了!”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必须广开视野,不仅科研目标要准确无误,而且科研道路也需要找到最畅通无阻的捷径,让科研成果最“出彩”。


三、数据处理需要使用模板,避免耗费时间进行重复性操作

科研工作通常不是一次就能够成功的,往往需要反复重做和返工。

这一方面是因为计划不周密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科研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的性质造成的。那么,大规模反复处理数据和制作图表就可能会成为一项非常耗时的工作,因此必须建设和使用自动化模板,使过去需要耗费一天时间的工作量变得在几秒钟内迅速自动完成。

所以,提高科研效率的第三个要诀是建设和使用数据图表处理模板

好的导师或部门主管的重大贡献也正是在这一方面,因为这项工作涉及到统筹策划课题组内不同人员之间的数据处理需求和统一模板甚至软件的开发。论文图表是数据和论据的核心体现。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科研工作往往直接体现在数据处理的水平上。


四、撰写英文论文需要使用“翻四校润”法,避免事倍功半

很多作者希望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投稿到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SCI英文期刊。这就涉及直接撰写英文论文或将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的问题。许多作者由于英文水平有限,在这一环节举步维艰,耗费了大量时间,却无法拿出合格的英文稿件。快速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办法是使用“翻四校润”法。


五、选刊和投稿需要使用模板,避免遗漏重要内容

论文成稿后,无论是中文论文还是英文论文,都面临选刊和投稿的复杂问题。选刊和投稿是一项硬技术,涉及构造文书模板、撰写投稿前问询信、投稿信、标题页等关键步骤。由于选刊和投稿的过程所涉细节纷繁复杂,稍不注意就会遗漏重要内容,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来回返工,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补救错误,而且由于论文经常需要经过几次投稿后才会被录用,因此,使用模板进行大规模的选刊和投稿操作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必经之路。

aca_ads_970x250.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961180-1347352.html

上一篇:【活动信息】英文润色 · 中翻英 · 论文查重 暑期优惠活动
下一篇:高效率的文献引用管理工具 - EndNote
收藏 IP: 117.60.253.*| 热度|

4 杨正瓴 王福明 姚伟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