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我球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rlong 地质勘查 地球化学 人文诗词

博文

破解《心经》之“空”:新译新释

已有 8597 次阅读 2010-12-25 02:30 |个人分类:道法自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心经之新译新释,兼论“空道合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文约意丰,仅260字,总统《大般若经》六百卷,凝聚全典之精髓,以性空缘起立论,通明般若智慧。其乃字数最少、含义最深、影响最大的佛经,历来为哲学界、宗教界、艺术界所重视。自《心经》译介入华,如《金刚经》一样,广传东土,但经文古奥,且杂梵音,常人难解。日本京都法隆寺藏有最古老的梵文本,英国人马克斯弥勒将其译成英语而介绍到全世界。

      《心经》中出现最多的字是“无”和“空”,而核心在“空”,破解了空义,全经之总门便豁然打开!何哉?在于整个《心经》简明地阐释东方辩证法最高概念“空”(或许是道),而对《大般若经》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何谓空?虚空的单词为Void,真空的单词为Vacuum(译为“伪空”似更恰),可见“真空”的词根即Cuum(恰好发音空)。亚里斯多德曰“自然害怕真空”,西方传统观念认为不存在绝对真空,在某种意义上讲,现代量子场论物理学就是发展了这种“真空不空”的哲学理念。爱因斯坦曾在建立相对论之初,也“为空所惑”,后认为“以太即空场,空场即以太”,我想这也是爱翁后半生长期致力于探寻统一场论的原因所在,正是基于这种对宇宙物质本体的哲学洞见和对宇宙定律的宗教般信仰。所谓“空场”,即量子场论之“伪真空”,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物质实在,是量子不断生灭之所在,是粒子诞生和相互作用之所在,是传递宇宙“四力”的媒介。

      西方之空不含“否定”的意义,而东方语境中的“空”既有“否定”“虚无”之意,又含“空间”、“空场”之意,即东方之空有“否定与空场之双重涵义”,既为逻辑上的否定环节,又是物理上的空场本体;既为虚词,又为名词。既然“真空不空、空而还有”,故否定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有继承的“扬弃”了。所谓“空空”(empty space?),即把空自己空掉,否定之否定的意思。空空既明,谓之“太空”。因此,哲学可以之为原点,科学亦可以之为零点(关于空的论述,见拙作天创长赋)。笔者对于这两个鸟概念如此叫经,实为透彻而已。许多学者读了一辈子,都不明白个中道理,而糊涂地迷失于术语的丛林里。马克思赞曰:“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较精致的程度”,恩格斯又说:“辩证思想只有人才是可能的,并仅对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其实说漏了道家)。此言非虚也。

       龙树菩萨(古印度之所谓菩萨,即中国所谓圣哲)著有《中论》、《七十性空论》、《十八空论》等,将古印度辩证法推向极致,是较早关于“否定之否定”等哲学原理的较系统解释。龙树之空,即非有非无的难以言说的某种实在。中国南北朝僧肇也继承了这种空论思想,著有《不真空论》,其“空”有三层含义:法空、智空、智法俱空。既非有,也非无,而有无之辩证统一,此即“道”也。    

     “空”与“道”分别是佛道之理论核心和逻辑起点,色空、中道分别是佛道最重要的一对哲学范畴,不可不明辨之也佛家讲空,是真空妙有,是毕竟空尽还存有;道家讲虚,是虚廓生气,是周流不殆运元气。

     “色”即五蕴,译自梵语Skandha,旧译阴或众,意为“积聚”,其中色蕴,是指感觉系统。内色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是感觉器官;外色即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是感觉元素。是光量子通过人的神经系统折射而产生的感觉,如光通过三菱镜色散成七彩一样。既然是折射就可能形成颠倒、扭曲形象,但人脑具有存储、运算、处理、分析、解译来自五根的神经电脉冲,从而能尽量恢复“原象”,人脑还可通过思维对色象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构及运动作分析预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老子曰“涤除玄览,能无滓乎?”。色是事物在人脑的表象,是感性认识的要素,是理性的基础,而某些佛家以空而去色,是不可取的。色象在人脑神经网络间自组织而孕育出意识界,意识系统的信息熵增(色流)表现为心理时间,它是人脑发挥功能(如记忆)的基础。

      “ 空”即空场,是量子生灭之所在。现实的物理空间是三维的,三维不多不少,最稳定、最复杂、最玄奥、最奇异。英国数学家唐纳森(Donaldson)研究庞加莱猜想而发现:四维流形内潜蕴着各种微分结构,而四维欧氏空间内潜蕴着无穷多种微分结构。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如此物类繁盛、丰富多彩,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超弦论提出的十一维空间,现在仍具有理论技术性,而分维空间以及无穷维空间不过是一种测度物质运动方式罢了。至于其它空间,如地理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等,都是物理空间派生来的,是高层级物质系统的“有用而方便”的说法甚至类比性的说法。所以,宇宙最基本空间是三维的,三维空间内各种扭结足以创造并联系万物。空场超对称自发破缺而相变出物质界(从暗能量界演化出显物质界),物质世界的量子熵增表现为宇宙时间(其它时间是某层级系统的局域时间,有相对性), 它是混沌涌现秩序的“源泉”。宇宙物质色象的流动(色流)表现为时间,而物质总可“无限”微分,分之又分,至于不可分的量子元胞层级(具有泡沫性、虚幻性、纠缠性),这是“性空缘起”论的现代物理依据。因此,从质量、能量上去认识世界,好似都落入难以捉摸的“空性”。如果问“何谓物质”,许多人都答不上来。哲学家答曰:质量是凝聚的能量,能量是弥散的质量。这种同义反复总让人不满意。从物质形态、结构、关系上去认识,研究量子引纶(超弦)及其扭结,或可解之。因为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关系(佛家称之为)比事物本身更具实在性,其实拓扑学、几何学、网络数学等都受形式结构主义理念的鼓舞。因此,某种意义上讲,形式主义注重研究事物的“缘起”及其形成的“业网”,并且试图寻找一种自洽而最简的形式体系去理解世界

       故《心经》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合一,而佛家重在“空”。

      但如何认识时间了?时间本身就是宇宙物质色象的不可逆流动过程(简称色流、流势),因为时间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为了刻画物体相对运动而设置的参照背景量(看似“沾了”背景运动的客观性),是一个有用而方便的词汇而已。物理学家将一维时间与三维空间合并为四维时空,这仍是一种最简洁的权宜技术。虽暂时可用速度来一统时空,并将光速设为宇宙速度极限,但广义相对论毕竟有难言之隐,于是有物理学家又搞出一套“无需白纸就能画出宇宙”(无需时空背景)的“圈量子理论”,当然还不成熟,属探索性理论类别。

      广义相对论将力视为时空曲率,这样把力给消解了;同样,这里将时间视为量子熵增,这样把时间也消解了;进一步,如果再将空间视为易汰流体,这样把“先验空间、纯空间”也消解了(绝对虚无的真空是无意义的);最后,用“超弦”来一统宇宙万象和物理百量,于是彻底大一统了。故曰:时即流势,空即流体,时空即复流形。而刻画宇宙流形的最基本工具就是“超弦”,因为量子弦本身介于点与体之间,是时间、空间的基本载体,本身就代表物质运动,既可构造万物,又可联系万物。故奏超弦而时空出焉,画流形而万物运也!但弦论的两大关键步骤在于:如何通过超弦编织而生成膜胚,如何通过膜胚作用而形成宇宙(从而包容现实四维时空的量子相对场论)。或许在各种能态的超弦扭结形式中,隐藏着宇宙最纯粹的真谛,大致也应涉及到拓扑学、数论、群论、组合学、微分流形、概率学、混沌学和相对论、量子论、宇宙学、全息论等。然而,弦膜论果真是宇宙之万有理论吗?或可答之:“此曲,无名;此弦,无曲;此琴,无弦。。。”(见《宇宙赋》)

       故曰:时不异空,空不异时;时即是空,空即是时。时空合一,而科学家重在“空”(结构形式),佛家略与之相似。

       中国人常讲中道、中和、中正、中庸。然何谓中?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又曰:“持中用两”,具有哲学、谋略学之意义。可见中国古典文本内的“中”带有更多社会伦理学的内涵,这种中国式“中值定理”其实并非任何时候是成立的。孟子曰:“舍身成仁、杀身取义”,为补救“仁性”,“义”出来平衡了,从而仁义并称。其实,可对“中”作现代意义上的内涵拓展。“中”即平和,概括的是质能守恒、归零、趋衡,描述世界“静”的状态(正如心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物理系统所保持的相对平衡态就是“中态”,守恒原理是宇宙中性的数量化表达,对称原理是宇宙中性的几何化表达。系统离开了中态,系统就会异化,矛盾激化,内部组织就会重组,甚至单元也随之变化,于是系统不可逆的“演化或革命”了。因此,中态是事物的存在条件,是系统处于内外均衡的和谐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态又具有保守性,所以需要用“道”的革新性来弥补。  

    然何谓道?道,《说文解字》释作:“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首表示头,辵”是“辶”的古体,表示运动。从“道”的字型结构解析,包括两方面思维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引申为人对世界物质运动的抽象。《汉语大字典》记录了“道”的四十余条释义,可见其衍生意义众多。《道德经》开篇就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见老子之道有认识论的意义。从整个《道德经》文本上看,道的主要涵义是规律(逻各斯),又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流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显然老子之道也有宇宙流的本体论意义。其实,可对”道“作现代意义上的内涵拓展。道”即途径,概括的是质能流转、演变、进化,描述世界“动”的特征。从混沌学角度讲,一个系统从相对平衡态(对称的中态)以某种概率破缺分岔入另一种相对平衡态,这在物理学上叫相变(突变),社会学上叫革命。自组织和新秩序在远离平衡态(破缺的偏态)的临界点附近丛集涌现,在临界点上的概率选择或政治抉择,对系统未来演化格局影响深远。物理系统一旦进入某相对平衡态,处于相对质能守恒,对应某对称、某分形常数。道,就是系统自初始态(原始态)逐渐演化(进化)而生成路径及其所有可能的分岔路径的总和(拙作般若无神》中提出的元规律与象规律、规律树,或可读之。然而一个系统在众多可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历史实际生成的“道”只有一条,而且初始微小的差异可导致未来之道的巨大分歧,所谓“差以豪厘,谬以千里”;但不同系统的历史生成之道可以不同,所谓“并行而不悖,殊途可同归”者也。比如对于社会,其轴心时代的思想大爆发所积淀的原生文明种子---萌发的各种文化、科学因子,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这个种族群体的未来文化版图,及其民族气质、精神甚至国家总体实力。然而,传统的惯性不是不可以摆脱的,一个善于学习、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民族,其未来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古人云:“周虽旧邦,天命维新”。总之,“道”是渐变与突变、均衡与失衡、必然与偶然、机遇与挑战、和谐与矛盾等统一,道就是历史命运与强力意志、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社会稳定与政治变革的统一,道是事物系统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历史路径,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道即天下时势。然而,道之所以为道,在于始终认为物质运动及其矛盾是绝对的。孟子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故曰:道达于中,中因于道;道即是中,中即是道。中道合一,而道家重在“道”。   

    综上所论,空场是宇宙本体,道律是宇宙实在。空场道律,一体一用,互相辩证。无空则无色,无色则无象,无象则无道;反之,无道则无空。何其然也?如果没有空场这种物质本体,那么规律则无物质载体,也无表现媒介了。这是从物理上讲“道寄于空”。反之,如果无任何规律,那么还谈什么认识,甚至连时空这种“先验存在”(康德的说法)也感受不到了,人类更别说具有知觉、理性、精神了,无规律的世界就是“无时空的世界”,就是非理性的世界,就是混沌的世界,即全部认识的起点---无知,故无道则无知,无知则空亦不存。这是从认识学上讲“空现于道”。

    最后,对最核心的概念“空”与“道”作哲学总结。如果说空场是宇宙的虚幻潜在,那么道律是宇宙的现实法象。故佛道相通互补,并流不悖,理趣妙融。老子之道是众妙之门,鬼谷之道是权谋之门;而佛陀之空是涅槃之门,禅宗之空是澄明之门。总曰:空不离道,道不离空;空现于道,道载于空。空为流体,道为流用。空道合流,斯为本真。玄乎妙乎,数形不穷。离散而数,连续而形。数在形里,形变数中。拓扑代数,微分流形。妙乎玄乎,上帝不存。

      《道德经》之主旨,乃用“无为”,以图无不为,抱朴守拙,和光同昏,独立自由,乃至逍遥之境。这是春秋历史的哲学经验,是战乱思安的思想态度,也是弱国图存的生存谋略。而《心经》之主旨,乃归“空门”,通向智慧,从而目空一切,识破色象,消除痛苦,彻底解脱,达到光明之境。这是苦难灵魂的自我支撑,这是悲惨世界的哲学诅咒,这是精神境界的自觉升华,乃至涅槃(洞彻真相)。正如罗素所说“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爱因斯坦认为佛“把所有自然和精神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体验”(见拙作《佛学之我见)。当然,俗世会笑这等人为“遁入空门的空想家”,哈哈!不错,他们确是“空”想家,但不能一概否定里面不出真正的实干家,因为他们“揭露了上帝的谜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法月所译妙矣。

       以上为了破解《心经》之“空”义,我顺便对几对有关的佛道哲学范畴作了现代解读和内在整合,当然不同学者、不同读者可对其作不同理解。然而《心经》之妙义到底如何,全在个人悟性。如果你读出的尽是唯心主义的骷髅,那表明你只是俗谛的信奉者;如果你别开新面,读出的是辩证法美丽的莲花,那表明你是圆融的觉悟者。当然,本博主不信任何宗教、不信神,亦非佛学人士,更不懂梵文。只因哲学兴趣,偶然所感,姑且嚼字眼而已。

    《心经》算是最简朴而又最古奥、最难译而又翻译较多的老古董了。有古印度鸠摩罗什、大唐玄奘、西域法月、法成等,以及日本空海、德国孔兹(近现代)等。《般若心》有广、略本之分,前后共有七种中译本。其中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公元402-412年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公元649年译)最为经典。鸠摩罗什最早奠定此经的汉译基础,在其流传二百余年之后,玄奘游西川遇疮人,得此心经。待留学印度归来,大般若经译成,为统摄群经,而复译之。然玄奘之译与鸠摩罗什之译无啥差别,盖前承先哲,略有所缩修尔。此版心经,可谓妙译开花、豁亮心灵,历来评价最高,流传最广。惜夹梵音,读之不畅,个别字句,如物卡喉,或另有看法,如“得”译为“执”似更妥,等。

      在原译本基础上,这里冒然对个别字句略作修改、调整(有些词义早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如此似稍合现代语境和口感,还请大家指点。如下英译本较不错,但个别词不妥,如将关键字“色”译为了“形”,虽有其道理,但中国文化界一直译为颜色的“色”。从物理学角度看,色含有更多的视觉涵义,即与电磁波有关系;据目前所知,一切感觉(味觉、听觉、触觉等)都可归为能量通过电磁波介质而实现神经信号传递,故五蕴本质上是“光量子波动”,四大力中强力、弱力还不能参与到人类感觉层面上来,而引力(即重力)可对“体觉”产生作用(佛教或将体觉归为触觉之类,而没单独划为一类)。至于希格斯子是否是光量子他妈、引力子是否是光量子他哥?物理学界还在研究。希格斯子是玻色子家族的“辈分最高的老子”,西方科学家称之为“上帝之子”,理论上具有道家所崇尚的“虚极静寂”特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故可称为无极子、易汰子。希格斯子可能是不存在,或者是存在而叵测的,它就是逍遥自在的基质,易汰复流形就是宇宙时空(见拙作《The Space-Time Sutra》诗歌)。光量子是质量为零、自旋数为1的“玻色子”,有物理学家甚至将其视为速度最快的最基本粒子,这可能是个错误。至于光量子是希格斯子超对称自发破缺产生的第几世代儿子,反正它与引力子都属于玻色子大家族。“形”毕竟还是要通过“色”来表现,宇宙媒介粒子“玻色子”比质量粒子“费米子”先诞生,故色先于形(有形物质)。噗嗤!正经扯歪了,一句话:那里译得不错,“色”得更好。

    对于那句“无上正觉善菩提”,鸠摩罗什偏不翻译出来,或担心这句话引起道教人士的不满,因为道教是大唐的支柱式信仰,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要想进入东土,以唐太宗为首的华夏精英集团,对于佛教文化的负面效应也不是没有一丝考虑,当然他明智地采取了不提倡也不打压,搞道统下的宗教和谐。鸠摩罗什将其音译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来译者奇怪都继承了这种译文,但从汉语角度看起来很别扭。此句不直译出,原因或有四:一、鉴于当时社会氛围,不敢直译;二、忌讳“天可汗”之神威;三、故作神秘,引起兴趣;四、该句梵语实属难译,文化语境之别所致。

    另外,玄奘将“Prajna Paramita”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不是没挑选字眼的,恍惚一读,似有“世界这般,明波映莲,心觉如蜜,当时忘言,故多此经”之语义,有些禅意。经末咒句,最为古奥,堪称译谜,在此另作新翻。英译本之gate,含有门的意思,而空又是本经之核心,故在此直接意译为“空门”;但后面音译为“剥了揭谛”,禅意地暗示“将空门也一起剥了,然后再揭开门后的谜底”;后半句灵活处理,译为“同往歌地,慧光洒菩提”,歌地即原意的“彼岸”,同时也是智慧圆满之地。为使之普适更多群体,故意没将“僧”译出来,因为在现代语境里,僧(sam)总带有太多戒律,对于现代人难以接受。

      最近冯导电影《唐山大地震》,片尾曲居然是《心经》,宁静柔和清雅,耐人寻味。

 

The Heart Sutra心经(新版)

汉译:鸠摩罗什、玄奘等;英译:佚名;校:郑中(粗体部分为此次修改)

When Bodhisattva Avalokiteshvara was practicing the profound Prajna Paramita, he illuminated the Five Skandhas and saw that they are all empty, and he crossed beyond all suffering and difficulty.
观自在菩萨,深品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一切苦厄。

Shariputra, form does not differ from emptiness; emptiness does not differ from form. Form itself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tself is form. So too are feeling, cognition, formation, and consciousness.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ariputra, all Dharmas are empty of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not produced, not destroyed, not defiled, not pure; and they neither increase nor diminish.
舍利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Therefore, in emptiness there is no form, feeling, cognition, formation, or consciousness; no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or mind; no sights, sounds, smells, tastes, objects of touch, or Dharmas; no field of the eyes up to and including no field of mind consciousness; and no ignorance or ending of ignorance, up to and including no old age and death or ending of old age and death. There is no suffering, no accumulating, no extinction, and no Way, and no understanding and no attaining.
是故空本无形,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乃至无心;无色香声味触,乃至无法。无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明亦无际;乃至无老死,老死亦无尽无苦无集,无灭无道,无智无执

Because nothing is attained, the Bodhisattva through reliance on Prajna Paramita is unimpeded in his mind. Because there is no impediment, he is not afraid, and he leaves distorted dream-thinking far behind. Ultimately Nirvana!
因无所执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自性无碍无碍则无惧,远离扭曲幻象终乎涅槃。

All Buddhas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attain Anuttara-samyak-sambodhi through reliance on Prajna Paramita.
三世诸佛,般若波罗蜜多,故达无上正觉善菩提

Therefore know that Prajna Paramita is a Great Spiritual Mantra, a Great Bright Mantra, a Supreme Mantra, an Unequalled Mantra. It can remove all suffering; it is genuine and not false.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至高咒,是终极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That is why the Mantra of Prajna Paramita was spoken. Recite it like this: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所谓般若波罗蜜多,颂之如是
空门,空门,剥了揭谛!同往歌地,慧光洒菩提!

 

附录:《心经》玄奘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分句,略解之:

1.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般若智慧已达自在之境:观自在菩萨
3.处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4.照见五蕴是空无实体:照见五蕴皆空(照,用字很妙)
5.利他、救世、利益众生:度一切苦厄
6.智慧第一的佛弟子:舍利子(有的译为舍利弗)
7.色与空两者相互依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8.物质现象为空,空也为物质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合一,乃宇宙本体)
9.心理层面的四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0.一切法都是空性: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切规律都是假象,即规律不是实体)
11.佛的宇宙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家的守恒定律)
12.“空”无五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13.六根为空,六尘也不会影响自身:无眼耳鼻舌身意
14.一切世间现象皆为空无: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意识界,即认为人类意识也是表象)
15.十二因缘也是空性: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16.超越四谛:无苦集灭道
17.去除对概念名相的执著:无智亦无得
18.依据般若甚深智慧证得空性: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19.不畏生死,自然没有任何恐怖: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至圣无畏)
20.远离不合理的思想行为:远离颠倒梦想
21.一切烦恼都已止息:究竟涅槃
22.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三世诸佛
23.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前导: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24.无法超越的完全正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噗嗤!)
25.赞叹般若有极大的力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26.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心经是破除一切障碍的最高哲学信念)
27.离苦得乐,达到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28.咒语与经文的分水岭: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29.前往、到达:揭谛揭谛
30.直接无任何媒介地证悟空性:波罗揭谛(思维达如此境界,豁然开朗,精神跃升入直觉、玄览层次)
31.一起向彼岸去吧:波罗僧揭谛
32.成就圆满的智慧:菩提萨婆诃(搞得外行摸不着脑门)

 

有关概念
1.法:一切事物,宇宙万有
2.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3.三宝:佛、法、僧
4.涅: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
5.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
6.十二缘起:探求人生痛苦的根源
7.心性:心识本来所具的不变不改体性
8.无我:没有众生所执为实常的自我
9.无常:没有恒常的存在
10.因果相续:因因果果,没有间断
11.有漏皆苦: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
12.三界唯心:一切现象不离“心”
13.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誓愿
14.大乘:着重利益大众的行为
15.五乘教法:佛教修行的五种教义体系
16.菩萨:将自己和众生一起解脱出来
17.四摄:摄引众生归向佛道的四个条件
18.八宗: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9142-397171.html

上一篇:《宇宙赋》选段:神雕对话
下一篇:译文:实在主义与弦论(Realism and String Theory)
收藏 IP: .*| 热度|

6 王水 孙杨 武夷山 赫英 张星元 陈辉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