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界限与自我实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自我源于思考 逻辑思维,创新实验,完整自我——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知识传播体系

博文

新药发现史话(九)(Brief 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

已有 5472 次阅读 2011-12-11 16:14 |个人分类:医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office, style, class, justify

 

     12、奎宁类药物

    西班牙传教士发现美洲土著人使用一种树皮作为药材治疗热病,于是把它带回了欧洲。因这种新药治好了伯爵夫人Chinchón的病,于是就被命名为Cinchona,中文译名金鸡纳。金鸡纳中的有效物质就是奎宁。

    西方人使用印地安人的方法,先把金鸡纳树皮干燥,然后研成粉末,溶入酒中饮用。1850年后,这种预防疟疾的方法在西方开始流行。有了金鸡纳,欧洲探险家和劫掠者才能安全地深入非洲大陆。

    奎宁于1820年被法国研究者Pierre Joseph Pelletier Joseph Bienaimé Caventou成功分离。但它的合成太难了,所以使用的绝大多数奎宁都是提取的。随着原料树木过度砍伐,金鸡纳树越来越少,而防疟又是如此重要,秘鲁等金鸡纳树的产地开始限制出口,并严禁树种、树苗外运。荷兰人通过走私树种,在爪哇等殖民地种植了大量金鸡纳树,最终占到世界奎宁供应的97%份额。

    1906年,修建巴拿运河的26000名工人中,有21000人因感染疟疾而住院。而主管部门引进奎宁控制疟疾后的1912,在近50000名工人中,住院者减少到5600人。二战中,德国占领了荷兰,日本也占领了东南亚,结果盟军得不到奎宁供应,在非洲和南太平洋作战的士兵大量感染疟疾,上万人因此丧生。

    氯喹是1934年由德国拜尔公司科学家Hans Andersag与同事发现的,由于认为它对人体毒性太大,就没有进一步研究。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支持的科研团队发现了它对抗疟疾有效,并且使用安全。它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1947年开始被用于临床。

 

 

    附:因合成奎宁而开启的染料时代

    1853年,15岁的威廉·珀金(Perkin)进入了伦敦皇家化学院(今天的伦敦帝国大学的一部分),在那里他受教于德国有机化学家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Hofmann对奎宁的合成很感兴趣,他还发表了一些相关的预测文章,但没有取得进展。1856年复活节假期里,Hofmann回到了德国度假。而珀金自己在实验室里做一些合成奎宁的试验。结果他发现用乙醇提取苯胺时,会得到一种深紫色物质。

    喜欢绘画的珀金对此很感兴趣,他找了几个朋友,瞒着Hofmann偷偷在自己的花园的小屋里做进一步实验。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这种新物质可以做为一种很好的染料,他们送出的几个染料样本也得到染料工厂的积极回应。

    当时英国正在工业革命,纺织业的发展首当其冲,可是几乎所有的衣物染料都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但容易脱色,而且非常昂贵。尤其是紫色染料非常稀缺,这也是紫色成为贵族衣服颜色的一个原因。于是18岁的珀金与朋友们抓住商机,申请了专利,开启了染料工业的新时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871-517368.html

上一篇:新药发现史话(八)(Brief 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
下一篇:冬夜歌
收藏 IP: 180.175.27.*| 热度|

1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